Album
时长:
63分钟
播放:
805
发布:
10个月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著名作家、《文化纵横》杂志的老作者韩少功先生。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韩老师曾经也是一位杂志编辑,跟我们算是同行。在上世纪90年代下半叶,韩老师曾在海南主持编辑文学杂志《天涯》。当时的《天涯》很特殊的一个地方,是不仅刊登文学作品,还会讨论很多公共性的社会问题,甚至深度卷入了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思想争论。但文学界的这种氛围并未能延续至今,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在这期节目中,我们先请韩老师聊了聊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巨大变化:如何从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的状态,退回“纯粹”的、个人化的审美领域。在文学之外,韩老师也谈到了他对影视剧、互联网上的音视频等大众文化作品的观察和思考——尽管他也坦率地承认,自己对其中一些形式和体裁的作品并不熟悉。多少令我们有些意外的是,韩老师非常开明地认为,今天“文学”的概念和边界已被这些形式多元的作品大大拓展,《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漫长的季节》就是这个时代的“小说”。


在过去二十多年里,韩少功像候鸟一样南来北往,每年分别在海南与湖南汨罗(六七十年代,“知青”韩少功曾在这里下乡插队)居住半年。因此,在这期节目的最后,我们请韩老师讲述了他亲眼见证的中国农村和农业这二十多年来的巨大变迁,并向这位曾经的“寻根文学”干将追问:小农是否正在中国大地上消失?如果将消失,那未来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根”将扎在何处?


本期嘉宾:

韩少功,著名作家


主持人:

郑涛,《文化纵横》编辑


00:30 90年代末,文学界为什么会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07:53 从南山会议到象山会议,环保与发展的关系从对立到调和


09:54 环保问题天然具有公共性,其解决需要社会主义的情怀和视野


15:56 文学是中产阶级的“游戏”,其特征会随着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浮沉而变化


20:58 90年代出现个人化写作潮流


23:30 冷战后西方的文学、美学标准鼓励个人化、私人化的写作


26:58 如今又有一些关注社会现实问题、重拾宏大叙事的文学作品出现,但这究竟是被动“应差”还是主动探索,还有待观察


35:08 不同的文体各有长短:想得清楚的写散文,想不清楚的写小说


38:22 小说的产量已经够大了,小说的历史太长了,形式和文体也有创新才能带来更多创作快感


41:04 为何执着于书写知青一代


44:48 文学的概念如今已被大大拓展,《二舅》是用视频形式写成的“中短篇小说”


49:47 作家眼中近二十年农村的变化:硬件大大改善,但农业本身依然是夕阳产业


55:14 如果中国的小农终将退出历史舞台,那未来什么才是我们文化、文学的“根”?


58:53 从事小农生产能让一些无法跟上工业化浪潮的中老年农民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快感


<br>


*本期节目录制时间为2024年6月,文字稿已刊登在《天涯》杂志2025年第一期


<br>


延伸阅读:


韩少功:《我与<天涯>》,“天涯杂志”微信公众号2018年10月22日。


韩少功:《南山会议前后》,“文化纵横”微信公众号2024年6月21日。


李少君:《南山纪要:我们为什么要谈环境-生态?》,载《天涯》2000年第1期。


韩少功:《知识,如何是力量?》,载《文化纵横》2021年4月号。


韩少功:《个人主义正在危害个人》,载《文化纵横》2020年2月号。


<br>


<br>


策划:郑涛


音乐、剪辑:王儒西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