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27分钟
播放:
218
发布:
1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为什么大唐王朝是中国的巅峰时期; 骈文的特点和初唐四杰之王勃骈文成就; 李白杜甫的人生际遇和诗词成就,以及二人的友谊;王维岑参的诗歌特色; 唐朝的疆域以及被日本等国学习的制度文化。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一集说了唐玄宗早期的四位著名宰相,这一集我们继续聊开元盛世。


曾经有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说中国历史上那么多朝代,论经济,唐朝比不上宋朝,据说人家大宋王朝的GDP一度占据了世界经济的百分之七八十,而唐朝最盛的开元时期,GDP也只不过占了世界的58%;论国土面积,元和清都比唐朝大;论人口,别说清朝,就是隋炀帝时代,也有4600多万人口,大唐一直到了开元盛世的中期才恢复到那个人口数量;论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大明王朝的郑和下西洋更是走到了东非,唐王朝可从来没有那么大规模的远航,也没到过那么远的地域。


可是在这些王朝里,我们还是说大唐王朝是中华帝国的顶峰时刻,是气象万千的盛世。甚至不仅仅中国人,就连外国人都对大唐心神向往。据说有一次,日本的哲学家池田大作和英国的历史学家汤恩比在对话时,池田大作问汤恩比,如果可以回到过去的话,你最想回到哪里?汤恩比说,我最想回到中国唐朝开元时代的长安城。


那么,盛唐和其他朝代的盛世究竟有什么区别,让熟知历史的外国人都心神向往?



答案不复杂,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长得特别帅,家里还有矿的好学生,总比一个书呆子要更吸引人,虽然书呆子的学习成绩可能更好。同样道理,一个霸道而又温文尔雅,富贵而又多才多艺,帅气而又温柔稳重的男人站在一个女人面前,你也不会去问女人为啥会喜欢这个男人,因为那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


1300多年前的盛唐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它不仅仅在经济、军事、科技这些硬指标上全面领先当时的世界,而且在思想和文化上,也是精、气、神三者具足。反映在老百姓的面貌上,那就是无论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都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心,一个个自豪感和使命感十足。我这里还是要用前两年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做例子,那里面有一个小人物,当别人问他名字时,此人挺胸抬头,豪情万丈地说,“长安,焦遂”,就这么四个字,这位叫做焦遂的老爷子就把一个生活在盛唐长安老百姓的豪情、开放和荣耀表现得是淋漓尽致。


这种气质最终反映在一种艺术形式之上,那就是唐诗。前面我们曾经介绍过,唐诗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宫体诗,经过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发展,到隋唐之际,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实际上,在我们前面说过的汉赋和下面将要说到的唐诗中间,还有一座桥梁,那就是起于东汉,发展在南北朝的骈文,也叫四六文,或者四六骈文。


所谓骈,在《说文》里有解释,“骈,驾二马也”,也就是两马并列,反映到文章上,就是对仗,也叫对偶,句子两两相对。


历史上,骈文成就最高的典范,也在唐朝,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的千古名句很多,比如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有诸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样的句子,这就是典型的四六骈文,两句都是前面四个字,后面六个字,无论是音律,还是内容,都两两对仗,充满了美感。


另外,王勃的这一句还和老庄道家的“生是流落他乡,死即回归故里”的思想暗中契合,也就是这不仅仅是一句感慨,还是充满了哲学味道的感慨,在《滕王阁序》里,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比如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放在任何时代,那都是震碎一地眼镜的牛掰句子,相当地难得,这也就难怪它被评为千古骈文第一了。


王勃这个人出身在书香门第,从小就被大家认为是神童,据说他写文章常常是先喝得酩酊大醉,然后上床睡觉,睡醒了,起来就写,写完之后一字不改。大家就都说,草稿在人家王勃de 肚子里呢,这就叫“腹稿”,这事儿也被堂而皇之记载在《新唐书》里,原话是“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我们说,一个人有才华,往往也就有知识分子的臭毛病。啥毛病?高傲,经常得罪人,后来因为私自杀了一个官奴,惹上了官司,也没人给他求情,结果是自己获罪不说,还连累老爹被贬到越南去当一个小小的县令。


不过他运气还不错,赶上了皇帝发布大赦,被放了之后,失魂落魄的他,在去越南看他爹的路上,写下了这篇《滕王阁序》。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上面的经历,那他绝对写不出这篇千古名作,这就好像是南唐后主李煜,如果不是当了俘虏,也写不出“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诗句,所谓家国不幸诗人幸,就是这个道理了。



94-1 《滕王阁序》佳句(李本深 书法)


骈文里大量讲究对偶的这个特点,后来催生了另一个玩意,那就是在民间异常活跃的对联,或者说春联。很早之前,我们老祖宗就有在家门口挂两块桃木辟邪的说法,叫做桃符,尤其是过年的时候,更是要挂,除除晦气,带来好运。由于骈文和唐诗大量使用对偶的句子,到了唐朝末年五代十国的时候,后蜀的君主孟昶就特别擅长对对子,有一年的除夕,他突发奇想,想得瑟一下,就在自己家门口的那两块桃符上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边一句。实话实说,人家确实有资本得瑟,这两句可以说是神来之笔,相当地牛掰,马上就风靡开来,渐渐地形成了后世的春联。孟大皇帝的这一句,也成了最早,也是古时候最流行的春联。现在当然变了,都是什么“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直接向老天爷祈福要钱要荣华富贵的。



言归正传,我们说在骈文兴起的同时,诗歌也开始兴盛起来,早期的宫体诗,不外乎写喝酒唱歌的聚会场面,或者描写男欢女爱那点儿事。到了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手里,才逐渐地向曹操曹丕父子当年提倡的建安风骨靠近,比如说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下子就跳出了宫廷范围,在天地之间感慨友情和亲情,格局自然就比吃好喝好这样的推杯换盏大了很多。


等到了陈子昂出场, 一首《登幽州台歌》不仅震惊了当时的诗坛,还间接呼唤出了盛唐诗歌的气象万千,全文只有四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种酣畅淋漓,而又孤独苍凉的声音,自从曹操父子死后,中华大地上已经四百多年都没听到了,所以,陈子昂这个人,被一些人尊称为“诗祖”,唐诗的老祖宗。


在他之后,大唐进入了开元盛世,唐诗也跟着开创了所谓的“盛唐气象”,这四个字是林庚教授对唐诗的文学特征做的一个总结,就好像我们说魏晋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文学叫做“建安风骨”一样,所谓气象,就是风雨雷电,白云苍狗,变化万千,却总是大气磅礴。林教授认为,这就是唐诗的精神,也是大唐的时代精神,我个人是完全认可林教授的这个评价的。


盛唐诗人的代表人物有四个,分别是李白、杜甫、王维和岑参。


李白的名字和那个唠唠叨叨的唐僧一样,只要是中国人,就听说过,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家伙的出生地极有可能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离长安城几千公里。当时那地方叫碎叶城,也就是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当然,也在大唐的管辖范围之内,李白的出生证明上盖的还是中国政府的大印。


根据现有的史料,他五岁的时候,随着父母回到了四川,最后死在安徽,所以,不管吉尔吉斯斯坦怎么高调以李白为噱头开发旅游项目,这哥们都是一个中国人。关于他的诗作,这里我就不重复了,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或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是个中国人就知道。


不过我们也应该知道,唐诗里面包含了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是讲究规矩的,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字都要按照规定的形式写出来的,因为纪律严明,所以又称格律诗。从中晚唐开始,古体诗就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让位给近体诗,或者说格律诗,比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就是典型的七言律诗。


李白活着的时候,正好处于古体诗向近体诗演变的时代,这哥们的性格就是怎么自在怎么来,反映到作品上基本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以,他的大作以古体诗居多,什么长短,字数,韵律都随心所欲,即便是看起来像格律诗,实际也不是。比如说他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4句20个字,你要是说这是五言绝句,那你就错了,它并不符合格律诗五言绝句的格式,只能算作是古体绝句。


不过这些呢,丝毫不妨碍两件事: 第一,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最有想象力,最有才华的浪漫主义诗人,没有之一,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享受了极高的荣誉;第二,“举头望明月”这首不符合格律的诗被印在联合国1999年发行的邮票上,歪果仁承认它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虽然我不这么看。



对我来说,我更欣赏比李白小了十几岁的杜甫,他在格律方面,就严谨得多,最著名的《登高》被认为是古往今来七言律诗排名第一,其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神来之笔,无法超越。


和李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把想象力发挥到极限不一样的是,杜甫除了注重格律,更是用诗词来记录大唐的历史,而且是普通老百姓的历史。比较出名的有《兵车行》《丽人行》等等,当然还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千古名句,描述的是“安史之乱”前社会的真实写照。所以,杜甫的诗一般称为“诗史”,以诗歌记录历史。


这里顺便说一句,“朱门酒肉臭”的这个“臭”字有两种解释,一个是读chòu,意思是有钱人家里的酒肉吃不完,只好让它腐烂发臭,而大街上却有冻死的穷苦人。另一种解释是像我这样读xiù,整个句子是富贵人家的酒肉香气扑鼻的意思,用来衬托穷人的不幸。基于我个人对诗词的理解,我认为应该读xiù ,是香气扑鼻的意思,不过你可以挑一个自己喜欢的来读,语文老师如果说你错了,你可以和他辩论辩论。


在杜甫老爷子的诗句里,不仅有批判,也有赞美,比如《忆昔》,就为我们描写了开元盛世时大唐的经济情况,作为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的亲身经历者,老杜对于盛唐的描述,应该是相当真实可信。诗的第一句就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意思就是想当年啊,俺家那个小镇子,都有一万户的农民伯伯,无论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粮仓,里面都装满了颗粒饱满的大白米。他还说,“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这四句说的是出远门根本都不用看黄历,因为路上根本就没有强盗和窃贼,有的只是络绎不绝的,运送精美货物的商人,田野间男耕女织,各安其所。


简单地讲,杜甫的《忆昔》描述了一幅经济富足,天下无贼,快递小哥四处奔忙的繁荣景象,他的描述在正史里面也得到了佐证,比如《资治通鉴》里说“海内富安,行者虽万里不持寸兵”,大家都很有钱了,没有人愿意做抢劫这样的高危职业了。在另一本唐代史书《通典》里,有更详细的描述,当时一斗米才20文,所有官道上都有数量庞大的各种店铺,远行几千里,都不需要备粮食和武器。


……


你要知道,著名的“诗圣”大人杜甫,最高的官职只是一个从六品的员外郎,相当于今天一个县级市市长,“诗仙”李白更惨,一辈子都没做过官,他的翰林待诏,和当年武则天手下的北门学士一样,无职无权,只是在皇帝面前写个诗而已。


唐朝诗人里官职最高的是写出了“锄禾日当午”的李绅,死后被追认为从一品的太尉,和杨玉环的爹一个待遇,而晁衡一个日本人,居然混到了从二品,确实是了不起。


据史书记载,这位阿倍同学自从来到中国,就没有再回过日本,最后以72岁的高龄老死在中国。那么,是他不想回去,不思念家乡的小芳么?并不是,实际上,他在公元753年,55岁的时候,曾经想家想得厉害,试图回去看看,那么,为啥最后没回去呢?我们下集再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