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用播客的方式来“写”读书笔记,顺便也聊了我们生活中“具体”的一些感受。
主播: 渐渐 rain
00:00 读书笔记新尝试
01:10最打动渐渐的一句话;自由与纪律。
05:00 写文章从心出发;浪漫阶段与精确阶段;这一代家长的“补偿心理”。
10:30 用行为学的视角去看自由与纪律。
11:45 教育是实用的,理解是实用的。
16:50 新鲜的知识;理解一切,宽恕一切。
20:29 为什么歌颂年轻人?
24:20 起标题背后,是不同的视角与语言表达方式。
背景信息:
《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观念。怀特海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气与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德教育便无从谈起”。这些富有创见而深刻的教育观念,对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很大参考价值。
怀特海 (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与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空前进步,被称为永久性的伟大学术著作之一;他创立了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过程与实在》《观念的历险》等是其哲学代表作;而他深刻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广泛承认。
--
徐汝舟(译者),《大学英语》杂志编委,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摘抄:
怀特海提到,一些学校在某个时期充满创造的活力,后来却迂腐而墨守成规。原因就在于,学校深受呆滞思想的束缚和影响。在教育制度中如何防止这种思想上的僵化陈腐?一是“不要教授太多学科”;二是“将教学内容讲透”。
怀特海认为,人的心智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任何教育者都不能忽视和否认这些规律的存在,所安排的教育的内容和采取的方法必须符合教育的节奏性特点。而所谓教育的节奏,就是“教授适合他们的学科,并帮助他们采用适合他们的学习模式”。
人的智慧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一个人可以轻易获得知识,但未必能轻易获得智慧。从“智慧”和“知识”的逻辑关系,引出了“自由”和“训练”的逻辑关系。他认为,“在理想的教育中,训练应当来自学生们的自由选择。而自由也应该在训练的帮助下获得更大的可能性”。
怀特海认为,“一个理想的行业,工作即娱乐,娱乐即生活”,这种三位一体的思想就是技术教育的理想。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劳动应该与人们的心智和精神紧密结合,在相互渗透中共同发展。
怀特海强调,在对待古典文化的学习上,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图片在头脑中刻下历史的印记,了解人们的服饰、房屋、技术、艺术、宗教的嬗变过程,既不要把古典文化当成教育中需要大量阅读的专家课程,也不要让学生在毕业后对阅读古典文化变得淡漠。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抽象的思维方式,懂得理论的实际应用,掌握方法的恰当使用,而不是盲目罗列各种各样的数学公理,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应付各种毫无意义的考试。
“大学存在的原因是,使年轻人和老年人在富有想象力的学习中联合起来,从而在汲取知识和热爱生命之间建立联系。”
知识的新颖可以体现在知识自身的更新换代上,也可以体现在知识应用的与时俱进上。
“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
突出地表达了“要在教育中拒绝僵死的知识和呆滞的思维”的教育理念。
文化素养指的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人类情感的融会贯通。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人们既拥有文化素养,也拥有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此一来,他们便能以专业知识作为自我发展的基础,在文化素养的引领下,达到哲学的深度与艺术的高度。
每一次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知识革命,其实都是对惰性观点的强力反抗。悲哀的是,革命之后,教育者无视人类的心理特点,用新的惰性观点重新限制人们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