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国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民族互鉴融合(2)
00:16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游牧民族对汉文化的全面接受和民族融合的一段历史,那就是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史称“太和改制”。
00:32 建立北魏的拓跋氏,是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
01:24 与其他游牧民族一样,鲜卑族也是由许多大小不等的部落组成的联盟,拓跋部就是其中之一。
01:52 拓跋力微将都城南迁到了盛乐,盛乐城的位置大致在今天内蒙古的和林格尔县,这个新都城更加靠近中原地区,也体现出首领拓跋力微的远见。
02:29 他的这个观念也为后代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向中原靠拢”。
02:37 公元386年,拓跋力微的后代拓跋珪击败了铁弗、高车、柔然等草原部族,在盛乐城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03:54 拓跋珪定下的“立子杀母”制度间接地使北魏的一个重要人物从中受益,那就是文明太后。
05:26 冯贵人有如神助,顺利通过“手铸金人”测试,成为北魏的皇后,同年,皇子拓跋弘被立为皇太子,他的生母李贵人被赐死,拓跋濬将拓跋弘交由冯皇后抚养。
05:46 465年,文成帝拓跋濬英年早逝,年仅12岁的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冯氏被尊为皇太后,冯太后精明能干,多智计。
06:33 长孙出生后,冯太后非常开心,她把朝政还给献文帝,全身心投入到培养孙子的事业中去,但她不知道,她的儿子已经对她心生嫌隙。
08:01 此时孝文帝还不到10岁,冯太后再次临朝听政,统揽国家大权。
08:10 冯太后是一个不一般的女人,确切地说,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也就是著名的“太和改制”起始于冯太后。冯太后治下的北魏正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08:37 第一,没有建立完备的文官俸禄体系。
09:54 第二,地方豪强势力坐大。
11:17 针对官员没有俸禄的问题,冯太后确立了“班禄制”。
12:08 针对地方豪族坐大的问题,冯太后推行了“三长制”。
12:52 在完成三长制改革后,冯太后紧接着提出了“均田制”。
12:31 太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490年,冯太后在平城皇宫去世,谥号文明。
13:59 也正是因为孝文帝对文明太后的认同,他完全地从文明太后手里接棒改革,准备将北魏变成一个强盛的帝国。
14:10 孝文帝即位后要完成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他心目中最适合的新都城就是千年古都:洛阳。
14:58 但迁都洛阳却遭到了鲜卑贵族保守派的反对,于是,孝文帝决定耍一点小心机。
17:03 孝文帝说:“此次大举南征,兴师动众,如果无功而返,怎么给后人交代呢,如果你们都不想继续南征了,要不我们就把都城迁到洛阳吧。”群臣到这里才明白了孝文帝的真实意图,但也回天无力,迁都的事情就此底定。
17:28 迁都后,孝文帝的一系列汉化政策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了。
17:35 第一步,穿汉服。
17:47 第二步,说汉语。
18:00 第三步,改汉姓。
18:49 第四步,改户籍。
19:03 第五步,通婚姻。
19:26 孝文帝的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步子迈得非常大,是以牺牲鲜卑文化为代价来强力推动的胡汉融合,这自然会受到鲜卑贵族的抵制。但孝文帝万万没想到,带头违抗的竟是自己的长子——太子元恂。
20:58 其实他也知道,他寄予厚望的这个15岁的长子本就没有谋逆之心,但只要他还活着,就会成为反对派的一面旗帜,为了改革的顺利,孝文帝只能献祭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21:17 公元499年,33岁的孝文帝英年早逝,但他的改革措施再也没有逆转,中国历史上掌握了政权的非华夏民族统治者最主动、最彻底的汉化最终实现了,这样的改革空前绝后,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2:57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孝文帝会被当时的鲜卑人看作是罪人,由于他激进的改革措施,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语言、鲜卑文化彻底消亡了。
23:13 这又不得不引出另一个话题,当两个民族碰撞时,我们应该做何选择?
参考文献:
葛剑雄:《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二十个片段》,上海书店出版社,2022年版。
张小泱:《神奇的北魏》,四川文艺出版社2023年版。
沈起炜:《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两晋南北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