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标题取自海子写的诗,他是中国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人,原名查海生,笔名海子,朦胧诗派诗人。
代表作有《亚洲铜》《麦地》《春天,十个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
其诗歌被视为是中国新诗创作的重要的节点,并且预示了中国新诗创作的风向转向“本体建设”的位移走势。
曾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北京大学第一届学生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诗歌奖等。
②:海子幼时在怀宁农村长大,学习成绩优异,高中毕业于高河中学。
1979年参加高考,以安庆地区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
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开始尝试诗歌创作,先后遇见了骆一禾与西川(原名刘军),三人并称为“北大三诗人”。
毕业前夕,编印了自己的第一本油印诗集《小站》,共收录了25首诗歌。
1983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任教,也是在此期间,经常于校刊上发表诗歌。
1982年至1989年,海子创作近200万字的作品,出版《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土地》和《海子诗全集》等。
1989年3月,海子创作了最后一首诗歌《春天,十个海子》,发表了最后一篇文章《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
3月26日,留下遗书后,在秦皇岛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时年25岁。
③:“朦胧诗派”,又称为“朦胧派”,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具有共同思想倾向,运用现代主义特征诗歌技巧写诗的年轻人创建的一个松散的文学团体。
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
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90年代以后,朦胧派很少发表新诗了。
“朦胧诗”精神内涵是: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变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④:朦胧派与桐城派的相似之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举例白色恐怖和文字狱)
⑤:昨天并没有跟神龙打电话,工作日太忙碌啦!下班回家再干点家务,洗漱完就得又该睡觉了。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