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18分钟
播放:
82
发布:
5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明天是2025年6月7日,让我们将时光之轮倒转整整926年,回到公元1099年的同一天。在地中海的东岸,在被称为“三教圣地”的古老城市耶路撒冷的城墙之下,一场决定圣地归属命运的军事行动拉开了序幕——由西欧天主教徒组成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军队,在经历了漫长而艰难跋涉和激烈战斗之后,终于兵临耶路撒冷城下,并在6月7日开始正式围攻这座对于他们而言拥有至高神圣意义的城市。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讲述1099年6月7日,这支十字军开始围攻耶路撒冷的始末,以及其背后的深远影响。


在具体讲述这场围攻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场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前提——何为十字军东征?它是怎么产生的?这需要我们从11世纪末的欧洲说起。


当时的西欧,正处于一个被称为“中世纪”的时代。基督教(具体说是罗马天主教)是整个社会信仰和精神的绝对核心,深深渗透到政治、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教皇是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精神领袖。与此同时,位于亚洲西部与欧洲东南部交界处的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也就是近东,则主要由信奉伊斯兰教的政权统治。这片土地,特别是其中的耶路撒冷城,对基督教而言具有无与伦比的神圣意义——根据《圣经》记载,这里是耶稣基督传教、受难、复活的地方,是基督教信仰的发源地和精神核心。然而自7世纪阿拉伯帝国崛起并征服该地区后,圣地一直处于伊斯兰世界的统治之下。



时间来到11世纪后半叶,统治近东大部分地区的强盛帝国——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政权——内部也出现了不稳定因素。1071年,塞尔柱军队在曼齐刻尔特战役中大败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军队,几乎占领了整个小亚细亚(即今天的土耳其亚洲部分)。拜占庭帝国因此损失了大量领土,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直接受到威胁。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被迫向西方求援,希望得到西欧基督教世界同宗兄弟的帮助来抵御伊斯兰塞尔柱人的压力。


阿莱克修斯的求援信,送到了当时的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手中。这位教皇看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方面,援助拜占庭兄弟合乎宗教情谊;另一方面,更深层的,他希望通过一次针对伊斯兰世界的宏大军事行动,将西欧因领地纠纷、私战不断的贵族骑士阶层的力量导向外部,解决西欧内部纷争,同时也可以树立教皇的绝对权威,甚至有机会将东西方教会(东西教会于1054年刚刚分裂)重新统一于罗马教廷之下。一个更直接的目标也被广泛宣传:收复被穆斯林“占据”的圣地耶路撒冷!


于是,在1095年11月,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的克莱芒召开宗教会议。面对广大贵族、教士和平民,他发表了极具煽动性的著名演讲。他痛陈“东方基督徒”在塞尔柱人统治下所受的苦难(其中某些描述可能被刻意夸大渲染),渲染圣墓教堂(据信是耶稣墓所在地)被亵渎,并高呼“上帝的旨意!”(Deus Vult!)。他号召所有基督徒,无论是贵族骑士还是普通民众,拿起武器进行圣战,前往东方去解救圣地,夺回耶路撒冷。他许诺参加者将获得教会的赦免,所犯下的罪将被赦免(所谓“赎罪券”制度),并宣称为信仰而战而死将能直接升入天堂。这番富有激情的演说,如同一颗火星点燃了干燥的草原,瞬间在欧洲引发了巨大的狂热反响。


在乌尔班二世的号召下,整个西欧社会都被动员起来。首先出发的,是一支被称为“平民十字军”的庞大队伍。这支队伍主要由狂热的农民、无土地的流民以及少量下层教士组成,他们缺乏组织、没有后勤保障、更没有像样的武器装备。这支队伍在名为“隐士彼得”的教士带领下,在1096年春天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东征之路。然而,这是一场灾难性的行程。他们沿途遭遇抢劫和冲突,在穿越小亚细亚时遭到塞尔柱军队的伏击和屠杀,损失极为惨重,几乎全军覆没。


在这支贫民十字军几乎被消灭的同时,西欧各地的诸侯贵族们也开始集结,这才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主力。这些分属不同国家(主要是法国、诺曼底、洛林等地)的封建领主、骑士及其侍从、步兵,组成了几支相对更有组织和战斗力的武装力量。他们由实力强大的贵族领导,比如布永的戈弗雷、图卢兹的雷蒙德、诺曼底的博希蒙德等人。他们通常拥有较好的武器装备(锁子甲、长剑、长矛等)、一定的战术素养和(相对而言)更有序的后勤支持。这些贵族十字军从1096年晚些时候陆续出发,沿着不同的路线(主要是经由陆路穿越巴尔干和小亚细亚),最终在1097年在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附近集结汇合。


尽管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对这些“援军”心存疑虑(担心他们觊觎拜占庭的土地),但还是为他们的后续进军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支持或方便。十字军庞大的军队随即向小亚细亚进发,目标是穿越塞尔柱突厥人的控制区,前往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最终夺取耶路撒冷。


从1097年开始,十字军在东征路上经历了极其艰苦的行军和惨烈的战斗。第一个重大考验就是包围并攻占了小亚细亚的重镇尼西亚(1097年)。接着,他们在多利留姆战役中击败了塞尔柱军队主力。然而,最大的挑战来自小亚细亚广袤、干旱和山脉纵横的地理环境。军队面临严重的饥渴和补给困难,损失了大量人员和马匹。1098年,经历了长达七个月的艰苦围困和血腥巷战后,十字军攻占了当时叙利亚北方极其重要的城市安条克。这场攻坚战代价巨大,十字军自己也损失惨重,差点被前来增援的伊斯兰军队包围消灭。


在安条克休整了一段时间,处理内部纠纷并寻找补给后,收复圣地的核心目标——耶路撒冷——再次成为焦点。1099年5月底,这支历尽磨难、人数已经远少于出发时的十字军主力部队(据估计约1.2万至1.4万人左右,其中骑兵约1000-1500名),在南下巴勒斯坦途中又攻占了一些沿海城市,最终在1099年6月7日这一天,兵临耶路撒冷城下。


此时的耶路撒冷,统治者已非塞尔柱突厥人,而是来自埃及的什叶派穆斯林王朝——法蒂玛王朝。他们在十字军到达前几个月刚刚从塞尔柱人手中夺回了该城。法蒂玛王朝的总督阿尔-阿达在得知十字军逼近后,下令立即加固城防,并进行了战争准备:他命人驱除了城内的所有基督徒(包括本地基督徒),在城外许多水井投毒(破坏水源),并将大量牲畜赶入城内储备,同时清理城墙四周区域,使攻城方难以找到掩护。


当十字军战士们在1099年6月7日望见耶路撒冷的城墙和城中的圣地——圣墓教堂的圆顶时,他们欣喜若狂,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长久以来的目标就在眼前!宗教热情再次被点燃到顶点。士兵们高呼“上帝的旨意!” (Deus Vult!),许多人扑倒在地,亲吻这片他们心目中的“应许之地”。


然而,他们眼前的耶路撒冷,是一座防御坚固的城市。法蒂玛王朝的军队守卫严密,做好了长期坚守的准备。十字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他们本身人数有限,尤其是能用于攻城的重装骑士数量稀少,主要力量是步兵。其次,经过长途跋涉和安条克的血战,军队疲惫不堪,补给(尤其是食物和水)严重短缺。耶路撒冷周边夏季炎热干燥,水源更是稀缺,十字军到达后很快就发现水井被投毒或被污染,饮用水匮乏成为巨大威胁。同时,他们缺乏有效的攻城器械去对付高大坚固的石墙。


因此,1099年6月7日这一天,虽然十字军完成了对耶路撒冷的初步合围,标志着围攻的开始,但他们此刻的主要任务并非立刻发动总攻,而是必须做两件紧迫的事情:


1. ​​寻找和解决水源:​​ 他们很快组织探险队寻找未被污染的水源。幸运地,他们在耶路撒冷南方的伯利恒附近找到了尚可饮用的水塘,但这距离较远,取水困难且危险。


2. ​​准备攻城武器:​​ 这是攻坚战成功的关键。十字军将领们知道,缺乏攻城梯、攻城塔和破城槌,他们不可能攻破这座坚城。然而,耶路撒冷周边严重缺乏树木资源,难以就地取材建造大型攻城器械。寻找木料成为当务之急。


接下来的日子,十字军在艰难的条件下进行围城准备。他们派出多支分队在周边较远的地区搜索木材,最终在距离较远的萨玛利亚山地找到了可用树木。他们砍伐树木,并在当地基督徒工匠(主要是拜占庭工匠)的指导下,开始夜以继日地建造大型攻城器械。主要的攻城器械包括两种:一种是巨大的攻城塔楼(Mangonels and Siege Towers),用木材搭建多层结构,外面覆盖生牛皮或兽皮以防火(防御守军的火攻),内部可容纳众多士兵。这种塔楼造好后需要被推到城墙边,让塔内的士兵可以直接跳到城墙上与守军近身搏斗。另一种是巨大的投石机(Trebuchets),可以抛射巨石攻击城墙或城内目标,破坏防御和杀伤人员。建造这些庞然大物需要大量木材和时间。


总攻的时刻终于到来。1099年7月13日深夜至14日凌晨,十字军开始将建造好的巨大攻城塔推近城墙。7月14日凌晨(也有记载为7月13日夜),主力部队在南北两个方向发动了总攻。战况极其惨烈。攻城的士兵顶着如雨般落下的箭矢和滚石、燃烧物,拼死将塔楼推近城墙。巨大的塔楼靠上城墙后,士兵们通过塔内楼梯冲上城墙,与守军展开惊心动魄的肉搏战。攻城塔的牛皮外层被守军点燃,火焰熊熊,许多攻城士兵被烧死或坠落阵亡。在南面的主攻方向(由布永的戈弗雷和图卢兹的雷蒙德的军队负责),战斗尤为激烈。经过一番惨烈的厮杀,7月15日清晨,戈弗雷军队的攻城塔终于成功搭上城墙一角(据说是今天圣斯蒂芬门附近区域),戈弗雷麾下的士兵从塔中涌出,冲上城墙并建立了一个桥头堡。越来越多的十字军士兵通过云梯或攀爬登上突破口并扩大了战果。大约与此同时或稍晚些时候,另外一处的攻城部队也在付出巨大代价后突破了城防。


最终,第一次十字军夺得了耶路撒冷。几周后(1099年8月12日),十字军还在耶路撒冷北部的阿什凯隆战役中击败了法蒂玛王朝派来的援军,暂时稳固了占领。他们在圣城建立了所谓的“耶路撒冷王国”。布永的戈弗雷没有称国王,而是自称为“圣墓卫士”。后来他的弟弟鲍德温继位后正式称王。


回顾1099年6月7日这场围攻的开始,它标志着一个复杂进程的关键转折点。从表面看,十字军达成了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的首要目标——在军事上占领了耶路撒冷。然而,这场胜利及其后续建立的“十字军国家”的基础充满了血腥和矛盾。它是在狂热宗教驱动下的东侵战争的顶点,是西欧中世纪骑士制度、宗教扩张野心、领主殖民欲望与近东复杂政治格局碰撞的结果。


其影响极其深远:


1. ​​在东方:​​ 它在穆斯林的近东土地上植入了几个西欧封建模式的国家(如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等),开始了东西方文化、宗教和军事在此处长达近两个世纪的直接冲突和共存(即“十字军国家”时期)。它对当地穆斯林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伤痕,深刻地改变了伊斯兰世界对西方的看法,并刺激了伊斯兰世界后来的军事反击(如著名的萨拉丁)。


2. ​​在西方:​​ “成功”夺回圣地的消息传回欧洲,进一步巩固了教皇的权威,激发了宗教狂热,并催生了之后持续近两百年的多次后续十字军东征。十字军被塑造成了信仰的捍卫者。但也播下了仇恨的种子。


3. ​​历史教训:​​ 第一次十字军的整个过程,尤其耶路撒冷之战后的暴行,成为了人类历史叙述中关于宗教狂热如何轻易走向极端暴力、理想如何被现实残酷扭曲的警示案例。它提醒我们,无论口号多么神圣,战争和征服的本质总是伴随着巨大的苦难,历史的价值判断也绝不能忽视其黑暗面。


1099年6月7日,当十字军在尘土飞扬的耶路撒冷城下扎营并开始建造攻城器械时,他们的目标是夺回“圣城”。他们最终达成了这个目标,却以惨重代价书写了一段复杂而充满争议的、充满荣耀(在西方叙事中)与恐怖(在普遍人道和东方叙事中)并存的历史。围绕圣城归属与东西方碰撞的宏大叙事与持久影响,也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历史的回响,常在于其目标的实现与实现方式的巨大张力之间。


感谢收听今天的《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希望这段关于虔诚、征途与人类复杂性的历史叙事,能带来一些思考的空间。晚安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