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5分钟
播放:
45
发布:
9小时前
简介...
各位听众朋友,这里是邦女郎财经列车,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本期我们探讨的话题是:中国电池帝国的崛起之路: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博弈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英国《金融时报》之前抛出了一个问题:中国会成为史上第一个“电力帝国”吗?
其实这并不是空穴来风。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年发电量飙至10万亿千瓦时,是美国的2.5倍,占全球发电总量近三分之一。不过,《金融时报》只从发电角度来谈“电力帝国”的可能性,从另一个角度——储能(电池)而言,全球各国依旧处于激烈竞争中。
而今年以来,国内关于电池的火爆消息接踵而至。今年10月,锂电业百亿级投资密集落地,各大企业加速扩产,行业进入新一轮的扩产周期。今天,我们就通过盘点近期以固态电池为代表的技术突破,探讨一下中国成为一个超级“电池帝国”的可能性。
当2024年中国年发电量突破10万亿千瓦时、稳居全球电力霸主之际,一场静默却更具颠覆性的能源革命正在电池领域酝酿。从固态电池的技术攻坚到电池再生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中国正以“双轨并行”的创新路径,向“电池帝国”的终极目标发起冲刺。这场革命不仅关乎技术突破,更是一场涉及成本、量产、市场适配的全方位商业化博弈。
一、固态电池:安全与续航的终极解决方案
固态电池的横空出世,直击液态锂电池的两大痛点——安全风险与续航焦虑。通过将液态电解质替换为固态材料,固态电池实现了三大革命性突破:其一,抗高温、抗穿刺特性使其彻底告别“热失控”风险,即便在针刺、高温箱测试中也无爆炸风险;其二,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是磷酸铁锂电池的4倍,1500公里续航足以让杭州到北京全程无需充电;其三,低温性能优异,冬季不再出现液态电池的“粘稠效应”,离子迁移率几乎不受影响。
中国科研团队在技术瓶颈上取得关键突破:中科院物理所发现碘离子可作为“界面活性剂”,通过电场引导锂离子填充电极与电解质间的微小孔洞,实现完美贴合;清华大学团队通过含氟聚醚材料改造电解质,提升高压耐受性;金属所则通过分子设计将能量密度提升86%,电池可承受2万次弯折。这些突破迅速点燃资本市场——上海洗霸股价一年暴涨4倍,固态电池指数半年涨幅翻倍,资本用真金白银为技术前景投票。
二、电池再生技术:突破寿命极限的“逆天改命”
如果说固态电池是“从0到1”的革命,电池再生技术则是“从1到N”的延伸。西湖大学姜教授团队提出的“电池打针”方案,通过注射再生液溶解副产物、补充锂离子,将电池寿命延长2.5-4倍。复旦大学更进一步,利用AI从300万分子中筛选出“三氟甲基亚磺酸锂”,通过注射使衰减至85%的电池在1.2万次循环后仍保持96%容量——相当于电动车电池每天充两次可用18年,衰减率仅4%。
这项技术若实现商业化,将彻底改写电池的“消费品”属性。理论上,电动车电池可像燃油车一样传承两代人,形成“父辈开完子辈开”的循环经济。但技术落地的挑战同样严峻:注射过程需预留管路设计,分解产物需处理有毒气体,工艺适配需重新设计电池结构——这些都需要产业链的协同创新。
三、商业化博弈:技术突破后的现实考量
尽管技术突破令人振奋,但商业化之路仍布满荆棘。固态电池面临三大现实难题:其一,主流电解质各有缺陷——氧化物循环寿命低、硫化物成本高且有毒、聚合物需加热工作;其二,全固态电池良品率仅65%-70%,硫化物电解质成本高达300-500万元/吨,全固态电芯成本是液态电池的3-11倍;其三,量产时间表普遍指向2030-2035年,当前所谓“量产”多为保留5%-10%液态电解质的半固态电池。
电池再生技术同样面临挑战:关键物质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氟化氢需额外处理工艺,注射过程存在爆炸风险,需提前设计专用管路。更根本的是,企业需在液态电池产线的“沉没成本”与新技术投入间权衡——当磷酸铁锂成本降至2000元/吨,换电模式实现1分钟补能,老技术是否会被淘汰?答案或许在于生态分层:军工/航空优先采用固态电池,高端乘用车搭载半固态方案,大众市场继续优化液态电池,形成多梯队共存的生态。
四、帝国雏形:自然选择中的未来图景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正如19世纪福特Model T凭借成本优势击败电动车,如今中国电池产业也需遵循“自然选择”的商业规律。但不同之处在于,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最大的市场规模、最积极的政策支持——从工信部将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方向,到地方政府的专项补贴,再到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电池帝国”的基石。
可以预见,随着规模效应显现,液态电池成本将持续下探;换电模式若实现跨车企兼容,将成为“车电分离”的主流方案;而固态电池与再生技术将沿“军工-高端-大众”路径逐步渗透。5-10年内,中国或将成为首个“电池帝国”——不是通过淘汰旧技术,而是通过构建多技术、多场景的生态体系,让前沿技术沿着商业规律自然生长。
这场革命的终极意义,不在于某一技术的胜出,而在于建立一套“自然选择”的机制:让市场决定技术路线,让成本决定生存空间,让需求决定创新方向。当1500公里续航成为高端车标配,当换电站如加油站般普及,当电池寿命延长至20年,中国“电池帝国”的轮廓将愈发清晰——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商业规律与制度创新的胜利。
有想投资电池板块或者方向的小伙伴可以上zfb搜索德邦乐享生活混合这支产品,加个自选,祝您生活愉快,投资顺利!
注:
本音频仅限于本基金管理人与合作平台开展投教活动之目的使用,禁止第三方机构单独摘引、截取或以其他不恰当方式转播。
本音频为客户服务材料,既不构成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也不构成任何法律文件。本音频所载信息和观点仅供阅读者参考。
德邦基金在本音频中的所有观点仅代表德邦基金在本音频成文时的观点,德邦基金有权对其进行调整;在不同时期,德邦基金可能会发出与本音频所载不一致的观点。
若本音频转载第三方报告或资料,转载内容仅代表该第三方观点,并不代表德邦基金的观点,德邦基金不对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声明或保证。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英国《金融时报》之前抛出了一个问题:中国会成为史上第一个“电力帝国”吗?
其实这并不是空穴来风。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年发电量飙至10万亿千瓦时,是美国的2.5倍,占全球发电总量近三分之一。不过,《金融时报》只从发电角度来谈“电力帝国”的可能性,从另一个角度——储能(电池)而言,全球各国依旧处于激烈竞争中。
而今年以来,国内关于电池的火爆消息接踵而至。今年10月,锂电业百亿级投资密集落地,各大企业加速扩产,行业进入新一轮的扩产周期。今天,我们就通过盘点近期以固态电池为代表的技术突破,探讨一下中国成为一个超级“电池帝国”的可能性。
当2024年中国年发电量突破10万亿千瓦时、稳居全球电力霸主之际,一场静默却更具颠覆性的能源革命正在电池领域酝酿。从固态电池的技术攻坚到电池再生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中国正以“双轨并行”的创新路径,向“电池帝国”的终极目标发起冲刺。这场革命不仅关乎技术突破,更是一场涉及成本、量产、市场适配的全方位商业化博弈。
一、固态电池:安全与续航的终极解决方案
固态电池的横空出世,直击液态锂电池的两大痛点——安全风险与续航焦虑。通过将液态电解质替换为固态材料,固态电池实现了三大革命性突破:其一,抗高温、抗穿刺特性使其彻底告别“热失控”风险,即便在针刺、高温箱测试中也无爆炸风险;其二,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是磷酸铁锂电池的4倍,1500公里续航足以让杭州到北京全程无需充电;其三,低温性能优异,冬季不再出现液态电池的“粘稠效应”,离子迁移率几乎不受影响。
中国科研团队在技术瓶颈上取得关键突破:中科院物理所发现碘离子可作为“界面活性剂”,通过电场引导锂离子填充电极与电解质间的微小孔洞,实现完美贴合;清华大学团队通过含氟聚醚材料改造电解质,提升高压耐受性;金属所则通过分子设计将能量密度提升86%,电池可承受2万次弯折。这些突破迅速点燃资本市场——上海洗霸股价一年暴涨4倍,固态电池指数半年涨幅翻倍,资本用真金白银为技术前景投票。
二、电池再生技术:突破寿命极限的“逆天改命”
如果说固态电池是“从0到1”的革命,电池再生技术则是“从1到N”的延伸。西湖大学姜教授团队提出的“电池打针”方案,通过注射再生液溶解副产物、补充锂离子,将电池寿命延长2.5-4倍。复旦大学更进一步,利用AI从300万分子中筛选出“三氟甲基亚磺酸锂”,通过注射使衰减至85%的电池在1.2万次循环后仍保持96%容量——相当于电动车电池每天充两次可用18年,衰减率仅4%。
这项技术若实现商业化,将彻底改写电池的“消费品”属性。理论上,电动车电池可像燃油车一样传承两代人,形成“父辈开完子辈开”的循环经济。但技术落地的挑战同样严峻:注射过程需预留管路设计,分解产物需处理有毒气体,工艺适配需重新设计电池结构——这些都需要产业链的协同创新。
三、商业化博弈:技术突破后的现实考量
尽管技术突破令人振奋,但商业化之路仍布满荆棘。固态电池面临三大现实难题:其一,主流电解质各有缺陷——氧化物循环寿命低、硫化物成本高且有毒、聚合物需加热工作;其二,全固态电池良品率仅65%-70%,硫化物电解质成本高达300-500万元/吨,全固态电芯成本是液态电池的3-11倍;其三,量产时间表普遍指向2030-2035年,当前所谓“量产”多为保留5%-10%液态电解质的半固态电池。
电池再生技术同样面临挑战:关键物质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氟化氢需额外处理工艺,注射过程存在爆炸风险,需提前设计专用管路。更根本的是,企业需在液态电池产线的“沉没成本”与新技术投入间权衡——当磷酸铁锂成本降至2000元/吨,换电模式实现1分钟补能,老技术是否会被淘汰?答案或许在于生态分层:军工/航空优先采用固态电池,高端乘用车搭载半固态方案,大众市场继续优化液态电池,形成多梯队共存的生态。
四、帝国雏形:自然选择中的未来图景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正如19世纪福特Model T凭借成本优势击败电动车,如今中国电池产业也需遵循“自然选择”的商业规律。但不同之处在于,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最大的市场规模、最积极的政策支持——从工信部将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方向,到地方政府的专项补贴,再到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电池帝国”的基石。
可以预见,随着规模效应显现,液态电池成本将持续下探;换电模式若实现跨车企兼容,将成为“车电分离”的主流方案;而固态电池与再生技术将沿“军工-高端-大众”路径逐步渗透。5-10年内,中国或将成为首个“电池帝国”——不是通过淘汰旧技术,而是通过构建多技术、多场景的生态体系,让前沿技术沿着商业规律自然生长。
这场革命的终极意义,不在于某一技术的胜出,而在于建立一套“自然选择”的机制:让市场决定技术路线,让成本决定生存空间,让需求决定创新方向。当1500公里续航成为高端车标配,当换电站如加油站般普及,当电池寿命延长至20年,中国“电池帝国”的轮廓将愈发清晰——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商业规律与制度创新的胜利。
有想投资电池板块或者方向的小伙伴可以上zfb搜索德邦乐享生活混合这支产品,加个自选,祝您生活愉快,投资顺利!
注:
本音频仅限于本基金管理人与合作平台开展投教活动之目的使用,禁止第三方机构单独摘引、截取或以其他不恰当方式转播。
本音频为客户服务材料,既不构成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也不构成任何法律文件。本音频所载信息和观点仅供阅读者参考。
德邦基金在本音频中的所有观点仅代表德邦基金在本音频成文时的观点,德邦基金有权对其进行调整;在不同时期,德邦基金可能会发出与本音频所载不一致的观点。
若本音频转载第三方报告或资料,转载内容仅代表该第三方观点,并不代表德邦基金的观点,德邦基金不对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声明或保证。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