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65分钟
播放:
1.77万
发布:
3年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随手拍张照,丢进手机相册,想起来再翻出来看看——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习惯?今天,只有少数人还会坚持写纯文字日记,云盘搭配网络,将每个人回忆的外接容量无限拓宽。文字和图像,触发记忆的方式有什么不同?日新月异的现代城市,如何加重了我们对遗忘的恐慌?私人回忆可以如何重构官方的历史书写?作家们又如何以他们敏锐的观察和卓然的记忆力,混溶现实与虚构,像纳博科夫所说的那样,把记忆碎片织入故事的纹理,犹如“把子弹藏入肌肉之中”?


本期跳岛,我们请来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凌和作家赵松,围绕几部聚焦“记忆”的作品,展开了一场漫谈:《记忆记忆》《纯真博物馆》以旧物勾连家族史、城市史;《她来自马里乌波尔》《被涂污的鸟》用私人史对抗集体记忆的选择性遗忘;《说吧,记忆》和《移民》则以虚实难辨的精巧结构,试图捕捉异乡人苦痛回忆里的黑洞……二十世纪以来,世界的动荡、当下的易碎,让“记忆”成为一个被反复书写的主题。正如马凌在节目中提到的,在这场与遗忘的斗争中,艺术作品作为社会记忆的器官,储存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记忆的具体模样,或许正由我们当下回望过去的姿态塑造。





【时间轴】


05:15 记忆VS记录:一个是鲜活的,一个是物质的

10:28 为了活下去的忘却:适时遗忘也是一种慈悲

25:30 作为社会记忆器官的艺术,替我们封存了集体无意识

28:58《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用个人记忆的书写重构历史

36:58 纳博科夫的记忆叙事:在流亡中用纯粹的母语复原童年与故乡

45:52 筑造现实与虚构交错的环形迷宫,作家们都是“骗子”?

51:27 “绕着写”的塞巴尔德:以影像和文字,追寻异乡人的踪迹

61:54 读书小窍门分享:重读、记笔记、主题阅读……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作家

    陈村 (1954-),上海作家。代表作《蓝旗》

    石黑一雄 (1954-),日裔英国作家。代表作《长日将尽》《远山淡影》

    纳博科夫 (1899-1977),俄裔美籍作家。节目中提到他的《说吧,记忆》《微暗的火》《文学讲稿》。“设法将年轻时收到的真实情书保存到一部虚构的作品中,就像把一颗干净的子弹藏到松弛的肌肉中一样,在虚构的生命中它安然无虞。”这一表述,出自他的小说《玛申卡》,详见马凌的文章“记住!薇罗契卡!”;节目中提到纳博科夫的家族庄园 ,详见“纳博科夫的祖产有多大?

    罗伯·格里耶 (1922-2008),法国“新小说”流派创始人。代表作《橡皮》

    奥尔罕·帕慕克 (1952-),土耳其作家,节目中提到他的《伊斯坦布尔》《纯真博物馆》《纯真物件》

    杜鲁门·卡波特 (1924-1984),美国作家。代表作《冷血》

    托马斯·沃尔夫 (1900-1938),美国作家。代表作《天使,望故乡》

    威廉·布莱克 (1757-1827),英国诗人、画家。代表作《经验之歌》

    毛姆 (1820-1995),英国作家。代表作《刀锋》《月亮与六便士》

  • 学者及艺术家

    茨维坦·托多洛夫 (1939-2017),法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历史学家。代表作《结构主义是什么?》

    玛丽安·赫希 (1949-),美国学者。节目中提到她提出的概念“后记忆”。

    乔治·赫伯特·米德 (1863-1931),美国社会学家、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

    约瑟夫·康奈尔 (1903-1972),美国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节目中提到他的装置作品“盒子系列”。

  • 节目中提到的其他作品

    《记忆记忆》[俄]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德] 娜塔莎·沃丁

    《移民》[德]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追忆似水年华》[法] 普鲁斯特

    《红书》[瑞士] 荣格

    《被涂污的鸟》[美] 耶日·科辛斯基

    《糖果屋》(The Candy House) [美] 詹妮弗·伊根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