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101分钟
播放:
265
发布:
5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第11期shownotes


由于收音问题,本期节目不同的人讲话声音大小不同,大家见谅。建议开扬声器播放


因为小绵临时有行程,所以本期内容没有那么完整。后续的内容放到播客:与他人的交互记录里面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


前言:本期播客邀请到了我的好朋友小绵和培哥作为嘉宾一起聊一聊我们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和生活感悟。小绵和我一样都是2023年的毕业生,大学学的是农林经济管理,因为喜欢旅游而选择做了导游。小面在23年工作几个月以后离职,然后一直在到处旅游。她的目标是游玩中国330个地级市,目前已经游玩318个。


培哥则是来自一个家教森严的家庭,福建泉州人,毕业于2020年,大学学的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一开始在厦门工作,后转到杭州并借此逃离父母。


培哥在毕业后也频繁换工作,后进入一家电子大厂工作了一年半。在经历大厂的“拷打”之后他终于想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一种保持对生活热爱和有变化、有探索和进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生活理念,现在就职于一家芯片公司。


本期我们聚在一起谈一谈各自的收获,聊一聊成长路上的迷茫。


小绵的主要矛盾:一直在旅游没有稳定工作,被父母(尤其是妈妈)催促找正式工作。每次回家都会和妈妈吵架,为了避免陷入争吵的境地,小绵选择旅游和朋友呆在一起来半“逃避”面对母亲。现在还在环游中国的路上(318/330)。


培哥的主要矛盾:在大厂的第一个岗位并不是自己感兴趣的,申请调岗以后的岗位自己也不感兴趣,但是没有及时离开大厂,离开自己不喜欢的岗位。对自己当时的选择非常痛苦,但正是这次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不能再过每天加班到晚上11点的,没有时间发展个人生活的工作。终于,在换了多份工作和持续探索之后,他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岗位。现在在杭州就职于芯片公司。但是培哥之前在厦门工作,父母控制欲也很强,并且也和小绵的父母一样对他有传统的“期望”。


小绵和培哥的拥有的共同的矛盾是和父母观念的差异,以及对人生未来的迷茫。


一、Summary(ai版):


在这次对话中,讨论者们深入探讨了个人兴趣、热爱生活与追求独立之间的平衡,以及在家庭期望下如何实现自我价值。他们认为,唯有从事自己真正热爱的工作,才能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强调了个人选择的重要性。同时,对话也触及了与父母关系的复杂性,讨论了如何在追求独立的同时,处理好与家庭的情感联系。此外,还谈到了社会对成功和幸福的传统定义如何影响个人决策,以及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保持真实自我,构建个人形象。尽管面临挑战,参与者普遍寻求通过不断探索和实现个人目标来寻找生活意义,展现了对自我接纳和生活价值的深刻思考。


二、思维导图(ai版)





以下是对播客内容的精华提炼,按主题和要点分类整理:


一、非传统职业路径的选择



  1. 案例分享小绵大学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导游;培哥电气工程专业→放弃电网进入私企;从电气转行做程序员;小绵的朋友电网员工转行电商成功。

    培哥和小绵对自己复杂生活经历的感悟: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同时,希望自己的生活是充满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培哥与小绵核心生活理念核心非常相似)

  2. 对"稳定"的反思体制内工作可能压抑个性,私企或自由职业更能满足对变化和挑战的需求。

    稳定≠幸福,职业选择需匹配性格(如外向者适合与人互动的工作)。


二、性格与职业的深层关联



  1. 性格决定职业适配性内向者可能通过独特才能(如技术钻研)证明自己,外向者倾向选择反馈直接的工作(如销售、导游)。

    培哥:男性普遍追求工作中的权力感、掌控感和持续挑战。

  2. 标签化陷阱孟婷:避免用"爱好"简单定义他人,需理解行为背后的性格逻辑(如"喜欢旅游"可能实质是渴望自由)。非常规行为背后可能是一些被掩盖的情感需要。


三、互联网时代的自我表达与困境



  1. 社交媒体的双刃剑正向:小众爱好获认可(如小绵的独特旅游经历在小红书走红)。

    负面:故意推送争议性内容的算法机制带来的网络暴力、对人的精力的消耗。

    互动带来的双面的后果:互联网的公开性和非匿名性使得个人的日常互动和表达受到公众评判。

  2. 自媒体人的平衡挑战:保持初心 vs. 迎合观众;(培哥:我比较排斥做博主这个事情,我觉得为了流量会阻碍我做自己)


四、代际冲突与生活理念


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那样,小绵由于不能适应职场的环境,加上热爱旅游,一直走做背包客环游中国。小绵在想是不是找到稳定工作以后父母就可以不再说教她。她曾经做了许多努力和父母沟通自己的选择与想法,但总是不了了之。后面她就开始“回避”父母。我和培哥的一致看法是,找一个工作只能让她暂时不被母亲说教,不会因为这个事情烦恼。但是小绵和父母沟通障碍的本质是生活理念的不和,找到工作只是第一步,以后小绵的妈妈还会催她结婚,找对象,说教永无止境。如果最后还是要回家面对父母,其实还是得解决面对父母的心态问题(培哥肺腑之言)。



  1. 对于小绵和父母矛盾的看法——与母亲交流障碍的背后其实是父母期望 vs. 个人追求的冲突矛盾根源:父母重视稳定(如体制内),年轻人更看重"热爱生活的状态"。

    解决思路:通过小目标证明自己(如经济富裕),但根本需接受理念差异。

  2. 关于培哥经历的讨论警惕"目标虚无":进大厂、高薪只是手段,若无法热爱过程则易迷茫。

    建议:将生活视为"方式"而非"目的",注重持续变化与新鲜感。

  3. 金句分享


“现在我们好像都倾向于把生活当成一种目的,而忽略了生活本身是一种方式。我们往往通过出走离开的方式探索生活,但还是要回来面对真实的琐碎的。就像小绵回家以后还是要面对她的妈妈。“——孟婷


”我觉得光在路上这件事是不够的,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没有想明白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可能当你走到这个路上以后你会迷茫,但是如果你想得比较清楚的话,你碰到再多挫折也不会觉得难受,也能坚定地走下去。”——来自在职业道路做了颇多探索的培哥


五、利他主义与自我实现



  1. 帮助他人的心理动因男性:理性分析效果;女性:更重情感满足。

    关键问题:如何确保帮助真正落地?如何平衡好自己的心态?怎样看待帮助别人和自我实现

  2. 知识改变世界的信念孟婷的信念——语言具有积极作用,可以带来更好的影响

    培哥的建议:帮助别人比较看能不能落地,损失无所谓,他所追求的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六、职业倦怠与止损策略



  1. 培哥对于自己大厂工作的反思高强度工作挤压个人发展空间,及时离开是"拯救自己"。

    警惕"闭源平台"对职业灵活性的限制。

  2. 可持续的职业观工作需满足兴趣+生活平衡,避免为外界认可牺牲特质。


七、行动原则与心理建设



  1. 原则导向的生活更清晰——大道至简{在孟婷的第03期打工无尽头,自我何处寻?曾经说过这个问题}培哥被大厂“拷打”以后的职场原则:明确个人底线(坚决不加班),失败视为成长数据。

  2. 感性与理性的平衡培哥的观念:初始选择可凭热爱(感性),但实现路径需理性规划。


核心金句



  • "我的人生价值是由自己的定义,不是说有普世价值去认同的。"  —培哥

  • "所以我一直感觉做自媒体其实还挺难的。如果有人骂你的话,他们会感觉不管怎么样,如果看到骂你的人还是稍微会影响到一点心情。虽然你可以说就是不在意陌生人的看法,但是当他们那种恶评源源不断的时候,你就会想赶紧把这个帖子删掉。所以这些帖子我都删掉了。前段时间游完了东北三省的那个36个地级市之后,我就发了一个全部点量的地图,然后发了一些我的感悟,结果有挺多流量的。那个帖子有1400多个赞,然后蛮多人来评价我,而且都是比较正面的评价。这件事情让我感觉自己是从一个黑红的状态转变过来了。"  —小绵

  • "我所提到的理想生活的是一种状态而不是结果,就是你的心态对你自己的生活和你的选择感到认可,感到满意和满足。"—孟婷

  • “听你讲那些话,我突然想到一句话,就是有的时候我们可能把生活当成了一种目的。但其实生活本身是一种方式。就像你刚刚说的,不管你现在已经没有很明显那种小目标了,你觉得只要你的生活维持在一个热爱生活的状态就可以了。然后现在很多人就是提起什么毕业之后进大厂,或者说成为什么白领得到多少钱,或者说离开自己的熟悉的环境到一个远方,感觉大家好像都被裹挟着追求一种好像很远的一个虚无缥缈的一个目的。就是说我好像达到那个状态,我就是成功了。”

  • "我们我们要面对的是生活本身,而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去追求某一种什么样的结果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生活一直都在热爱。"—孟婷&培哥


(注:时间戳已整合至主题中,便于理解叙事逻辑而非严格按顺序)


本合集介绍:


那么本期内容就到这里结束,感谢你听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祝您生活愉快。


孟婷的新天地是孟婷通过对自己生活的观察,抽象化理论尝试得出新的结论的一个经验集合记录地。诚如向标老师的把自己作为方法所倡导的那样,把个人经验抽象化,这里就是她的方法。她喜欢从生活中的细微现象入手,去思考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本节目的目的是传播爱与鼓励,在动荡变化的时代里做一个沟通者。祝大家成为更好的自己,欢迎您的关注,这里是孟婷的新天地,我们下期再见。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