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误用的“木桶理论”
假设,某个期末,孩子的成绩单发下来了。这个学期,孩子的语文得了85分,数学98分,英语96分,道法92分,体育95分。接下来,你会怎么做呢?
我想,大多数家长,接下来都会把注意力关注到孩子的语文成绩上,开始分析思考或者请教老师“为什么孩子的语文成绩上不去”,然后在接下来的假期里,找到各种资源去给孩子好好补补他的语文。
“关注劣势”“关注负面”是我们刻在基因里的习惯,大概是因为远古时期那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习惯于关注负面信息的祖先们更容易存活,以致于这份基因就代代相传到了我们身上。所以,类似的情况,在亲子互动中常常能见到:
孩子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在给一幅画涂色,好不容易涂好了捧到家长面前,家长跟他说“嗯,如果这里这个人的眼睛颜色没有涂出界,这幅画简直就是完美。”
一向彬彬有礼的孩子,某天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在舅舅家跟表弟差点打起来,期间还碰倒砸碎了舅舅家的一个杯子,之后还拒不道歉,妈妈很生气地呵斥了他,临了还给了他一句“你就是一个不懂礼貌没有家教的混账孩子。”
孩子一上午都呆在房间里看书、写作业,眼看快吃午饭了,就溜到客厅去看了一下电视,被家长看到了,立马就来了一句“一有时间,你就知道看电视,有这点时间,多看两页书不好吗?”
……
这样的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慢慢地我们会发现,孩子对这些事情越来越没有兴趣了,表现越来越差了,明明在他身上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去补语文、去让他学画画,可花的精力越多,他似乎学得越差;明明每次他没做好的时候都会批评教育他、惩罚他,可这家伙就是不记打,越教还越叛逆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你去问孩子,很可能会挺得到这样一句话“反正我无论做什么,做得多好,他们都觉得我做得不好,他们都会说我,我也懒得做那么多了,无所谓,他们爱怎么说怎么说吧。”
我们希望孩子能改正缺点、有更好的表现,总是习惯于看孩子哪些方面没有做好,总是在查漏补缺,可很多时候,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你也许会问,查漏补缺有什么不对呢?
的确,我们都听过这样一个木桶理论,说的是一个木桶,决定它能装多少水的,不是它的长板,而是它最短的那一块板。按照这个理论,我们的确应该不断地关注短板、缺陷不仅要看哪块板短了,还得看哪块“长板”上有洞了,一旦发现,赶紧给它补上。这么看来,查漏补缺是很合理的。
问题在于,这个大名鼎鼎的木桶理论,本来就不是用来解释个人发展的。这个理论最早是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说的是一个团队里,决定团队战斗力强弱的,不是团队里最厉害的那个人,而是那个表现最差的人。吊诡的是,当企业去评价一个人的表现强弱时,根本不在乎你的弱点,它只在乎你的优势是不是能匹配它的岗位需求。
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时,你的孩子不是一个桶,而是一个人,如果一定要用一个比喻的话,我想他应该是一棵树。一棵树最重要的,是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茁壮地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枝丫长得长,有一些长得短;谁会要求一棵树的各个枝丫都要齐头并进,没有哪根特别短呢?
【二】“补齐短板”不如发展优势
说到这里,你也许要问:如果不关注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不总是查漏补缺的话,我们还能怎么办呢?难道要去关注他做得好的方面吗?
是的,这就是我想要跟你说的:我们要去关注孩子的优势,鼓励孩子去发挥自己的特长,让自己优势的那些树枝越长越粗、越长越高,他这棵树,才会越来越有生命力,越来越高大、茁壮。
可问题是,那些事情他本来就已经做得很好了啊,有什么必要花时间精力去关注呢?
很有必要!
首先,孩子需要被看到。如果我们总是忽视他做得好的部分,而盯着他做得不好的地方不放,也许我们的出发点是,他做得好的方面不需要我们的指导和帮助也能做好,所以不关注了;但在孩子的眼里,却会被理解为:家长根本就看不到他努力的成果,就只会在他们辛苦努力的成果中挑刺;更严重地,会理解为:家长就是不喜欢我这个人,所以我做什么他都觉得我不好。这不仅会损伤孩子行动的动力,还会影响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让他们感觉自己是个没有价值的、不配被喜欢的人。
第二,孩子需要正反馈。试想一下,当你千辛万苦花了两个月拿下一个大项目,你的领导却跟你说“以你的能力,本来就该拿下这个项目,再接再励,下次争取一个半月搞到”,你会是什么感受?那如果领导跟你说“你这次不仅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完全出来了,而且这么大个项目,正好帮团队解决了燃眉之急,真的做得很不错”,你又会是什么感受?哪一种说法,会让你更有干劲继续努力呢?我想大多数人都应该会选择后面那种吧。将心比心,对孩子来说,也是这样的。如果你期望孩子能有动力、有热情地去持续做一件事,不断地告诉他“如果你不这样,就会被惩罚,它的效果并不大,孩子很快就会发现,只要我无所谓惩罚,那我就可以不做你要我做的事情;或者一旦惩罚消失,他就会立马丧失做这件事的动力,所以很多家长都头疼孩子的学习全靠逼,一不逼就不学。想要让孩子持续地对一件事有动力、有热情,得给他足够的正反馈,让他每做一步、每得到一点结果都能获得一点积极的反馈,一点点小开心,他自然就会越来越爱干这件事。
第三,扬长可以有助于补短。很多家长会觉得,关注孩子的优势,就是放弃孩子的劣势不管了。可事实上,“真正的科学教育,既不等于强迫孩子改掉所有的缺点,也不意味着对这些缺点视而不见。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长板,跟修补他们的短板,是可以在同一教育过程中配合完成的。”这句话出自我们这个月要读的书《优势教养》,它在告诉我们,扬长和补短是可以同时发生的,并不是说关注了优势,就等于丢下劣势不管了。我们给企业做复盘培训的时候,总是会提醒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复盘不能只复做砸了的项目,那些做得好的项目有的时候更值得去复盘,因为从中可以提炼出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去帮助我们搞定那些做砸了的项目。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与其到处找老师、学新方法去提高语文成绩,还不如好好盘一盘其他几门学科学得好的原因和方法是什么,这样一盘,说不定语文学不好的原因就找到了,也许提升语文的方法本身就在孩子身上。
【三】孩子的优势去哪儿找
也许你又会有疑问了:就算是这样,我不应该老盯着孩子的缺点,应该关注和培养孩子的优势,可问题是,我盯着我家娃看了半天,就看到他一身臭毛病,也没觉得他有什么优势啊,那我培养啥?
这个月,我们要读的这本《优势教养》,就来回答你这个问题。这本书的作者莉·沃特斯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是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的前任主席,在儿童教育领域有着20多年的研究经验,她本身也是一位母亲。她把自己的研究经验与养娃经验相结合,系统地回答了我们几个关键的问题:
- 我们该怎么理解“优势”:喜欢做的就是优势吗?做得好的就是优势吗?很有热情想要去做的是优势吗?一定要做得比所有人都要好才算优势吗?有优势就要以此为终身志业吗?有优势就得在优势项上出人头地吗……
- 如何找到孩子的优势: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吗?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看到孩子的优势?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去寻找孩子的优势?
- 如何培养孩子的优势:我们要从孩子的什么阶段开始培养优势?有怎样的策略和方法?家长需要做些什么?
| 相关资料
《优势教养:发现、培养孩子优势的实用教养方法》. 【澳】莉·沃特斯. 中信出版社,2018.


| 关于我们
三成空间是一个关注青少年自我成长的线上教育平台。我们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内在动力,提供相应的课程及内容服务。了解更多关于我们的信息,欢迎关注公众号:三成空间。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