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介绍:
“在读书活动中能认识更多同频人”“想要寻找书搭子的看过来”“邀请你一起来阅读经典”……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书交友,一种融合了“阅读+社交”的新型交流方式正逐渐在流行开来。
本期节目我们将会采访一位已经举办了61场读书会的主理人,以及经常参加“是书哈”这个读书会的书友,让我们了解为什么他要办读书会,以及她为什么要参加这个读书会?
本店录音棚与酒吧咖啡店 ,位于上海市长宁路890号玫瑰坊商场1楼-07B
(中山公园地铁站6号出口即可到达)
本期对话成员:
本店DJ:大麦茶(小mou书@大威天龙喝半斤)
嘉宾:应在&Nina(小mou书@是书哈)
部分节目内容相关重点信息:
..........
"全民阅读倡议下的那些读书会创办者们!"
之前读完了这本《阅读者的力量:国内知名读书会访谈录》,分享下我的感触。 一是关于资源赞助型阅读活动的利与弊。阅读活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向来都不是人,因为即便是几个人也能撑起一场活动,关键的核心还是如何开展一场有吸引力的活动,这就需要涉及内容的吸引力以及资源的配给,这里的资源包括场地、布置、以及伴手礼等,而企业赞助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与赞助方充分沟通的前提下,用好商家提供的资源和平台,可以给到参与者较好的感受和体验,是可以满足参与者需求的。当然这种兑换可能需要通过植入商家产品等方式来满足对潜在用户的寻找与链接,帮助商家实现特定需求。 这种方式可以很好解决经费及场地问题,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商业性过重的问题,即便可以通过策划与沟通尽可能做到弱商业化,或者通过选好合适的支持商家,一定程度上弱化商业元素,但这个弊端多少还是存在的。 如果将资源赞助拓展至政府支持、公益基金等维度去拓宽活动赞助的广度,这样就能够更好的为阅读活动组织提供场地及经费等来源,前提是这类活动也必然要满足政府及基金关注的领域和方向,才可能契合双方诉求。
二是关于特定需求型阅读活动的利与弊。特定需求型的阅读组织即围绕党政工团、企业发展、老人需求、孩子共读、女性成长等某一特定组织而成立,并以此特定职能组织开展的一系列阅读活动,这类活动最大好处在于因满足了特定组织需求而有比较固定的经费支持,大概率可以在时代潮流趋势之下运用组织资源去做一些事情,比如阅读活动的丰富场地选择、多元化的活动参与者、丰富的周边文创产品等,都可以在特定组织给予活动经费的前提下配套落地。 然而这类活动的最大弊端在于,比起自我成长型的阅读活动组织,普遍存在依附性较强的情况,受众范围也会有一定受限,而一旦这个专项阅读活动机构所在的组织因故不再支持活动时,就会面临延续性的困境,从而导致阅读活动走向消亡。 这就需要活动组织者在用好组织资源的同时,尽可能在组织红利期,去满足参与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个人需要方面的渴望,在全面策划和做好结合的前提下,还是可以尽可能做到活动期间组织需要及个人需要的平衡的,只是可能要动一番脑子而已。 基于特定组织的阅读活动通常专注于某一个维度或领域,拥有一批固定的受众,这是优点、也是缺点,好处在于参与者的明确性,所有参与者必大概率拥有组织属性,这就为相关的活动开展提供了便利性。弊端在于明确的受众范围也限制了拓宽活动半径的可能性,即你再怎么努力也只能服务于这个限定的人群范围,而不是更多人,规模和体量上约束性会多一些。 宣传是扩大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无论是资源赞助型的阅读活动、还是特定需求型的阅读活动,最终都是服务一类人,要想获得更好效果,宣传是必由之路,宣传媒介包括纸媒、数媒等,形式上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平台方面有自媒体、新闻媒体等。 而阅读活动的宣传,又是服务于活动目的本身的,各种差异化的活动特质决定了宣传的侧重不同。宣传也需要提前谋划,一场活动的策划阶段,就应该把宣传这件事纳入统筹考虑,有计划的拍摄、录制和记录,并且在活动后输出需要的宣传文稿或图文或视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线下所有活动的形式可能是非常多元化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线下活动受制于场地、经费等各方面因素,总归是仅仅能够服务有限人群。互联网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宣传媒介的传播,帮助原本仅仅服务于小部分人的活动传播至更加广阔的受众范围,展现有限空间活动的无限可能。做好宣传,才是一场线下阅读活动影响力体现的最终归宿。
..........
"阅读分享交流活动一周年专场随笔"
是什么让一群人可以不远万里、牺牲周末时间来到市区弄堂里的一栋隐秘别墅,花去整整好几个小时,共聚一堂聊聊自己的故事。是什么让原本相互陌生的人每周一聚或数月后再聚,形成了一种完全游离于职场和家庭之外的书友圈,在彼此畅谈阅读带来的改变中见众生、见自己。是什么让书友的脸庞笑语盈盈、潸然泪下,这份情感的共鸣和感触,既真诚又珍贵,毫无保留的敞开心扉,基于信任、也基于感同身受。
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阅读故事,也有各自为什么要读书的人生选择。时间,对所有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你把时间花在哪里,你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感谢第一场活动就来捧场的同事和前同事,感谢二次提供友情场地支持的北北和桃子,感谢从外地来这边短暂出差还腾出时间参加了两场活动的书友,感谢从第二场开始一直陪伴到现在的书友(亲眼见证了你的改变),感谢每次都会留到最后分享的书友(为我们带来了无限启迪和激励、同时也是活动组织者),感谢有关我异父异母本家兄弟的一切(无论是分享内容还是这份情义,不用多言,自然都懂),感谢所有生活中很难遇到的智者书友(收获了很多独特认知视角和美好阅读故事),感谢弃医从文又定居上海的书友(有你在真的欢乐多),感谢退休又热爱生活的书友(讲述的雪夜拉开帐篷听雪落下的声音的场景和画面至今都仿佛历历在目)......
作为幼儿园老师的你切换身份来这里参加分享,作为加持流量世界的你来这里和我们分享亚文化的一切和你对生活的看法,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分享焦虑、挣扎与成长且拥有远超这个年龄该有思想的你,作为曾在职场厮杀如今回归生活又做回自己找到流量密码的你,作为每次都笑称自己偶尔读书但分享却很有深度还很松弛的你,作为秉持美好道德原则去创业、去工作、去突破且每天都把生命当做最后一天过的你,作为曾经的评委后来的参与者再后来去旅行又送我惊喜的你,作为开始不怎么擅长讲演如今每场都会到来还积极举手发言的你,一个个你汇聚成了你们和我们,共同赋予了书友和“是书哈”读书会(我更喜欢称之为阅读分享交流活动)丰富的内涵与深度,谢谢我亲爱的书友们,值此周年之际,愿大家都能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每一刻都只是活在当下和活好当下,每一场参加过的活动都不枉来这一趟!
-----------------------
[加入我们]: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一只风筝,自由的风筝挣脱了线,努力飞向它所期望的地方,妥协的风筝一生栓在线上,在原地跟随扯住自己的绳子摇晃,越飞越高。
不管是哪一种风筝,都始终被无法控制的风裹挟着,到死,都逃不开那阵控制我们左右的风。
但我们还是会想向这世界说出自己的“疯言风语”,哪怕只有我们自己知晓。
一定会有人不认同我们的想法,也一定有人听不懂我们的观点。
但是当若干年后,再回忆,原来我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我的声音,告诉了这世界,我来过!
如果您有兴趣来和我们进行一次聊天,欢迎评论区留言或私信联系,本店长期招募嘉宾,欢迎自荐或推荐!
*图片与文字信息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