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场景,你熟悉吗: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早上三催四请都不肯起床,起床了也磨蹭半天都不去洗漱吃早餐,总是快迟到了才匆匆忙忙收拾书包,随便塞两口早餐就冲出门,经常落下东西在家里,经常迟到被老师批评。
孩子放学回家,书包一扔就看电视、玩iPad,或者逗猫遛狗、和兄弟姐妹打闹,反正就是不做作业不学习。好不容易把他按到桌前做作业,他对着作业本东摸摸西碰碰,一会儿铅笔钝了,一会儿橡皮脏了,一会儿说渴了,一会儿要上厕所,一会儿听到外面有消防车的警笛又要去看看是不是哪里着火了。
好不容易专心下来做作业,对着一道题不到十秒,就跟你说他不会,让你教他。不教还好,一教吧,血压就绷不住地往上涨,这题目你明明昨天才教过他,可他就像脑子忽然关闭了一样,怎么教都教不会,最后随随便便填上个答案就想交差。
一到放假,孩子就过上了颠三倒四的生活。只要你不喊他,他每天睡到中午才起,熬到天亮才睡,假期作业抛诸脑后,运动计划也不了了之,天天不是玩游戏刷手机,就是看电视睡懒觉。
……
这样的场景,在许多有孩子的家庭里几乎每天上演,让很多家长感到头疼。每当谈起孩子的这些表现,家长们常常会用到一个词“自律”:“我家的孩子自律性真的差”“这孩子一点自律能力都没有”“真羡慕你家的孩子那么小就那么自律,自动自觉就会自己起床、上学、做作业,一点都不用家长操心”……
你是不是也羡慕别人家“自律”的孩子?是不是也想要一个自动自觉的“自律”宝宝?
可是,什么是自律呢?
在大部分的家庭教育话语体系中,自律常常是跟另外几个词相提并论的:“听话”“懂事”“守规矩”。所有被认为“自律”的行为,都指向那些家长认为正确、老师认为合适、孩子能从中获得“进步”的行为,比如到点了就要按时起床去上学、上课专心听讲、回家好好完成作业、每天练琴一小时……当孩子自觉地做出了这样的行为,我们会说这个孩子“真听话”“真懂事”“有规矩”。一个自律的孩子,应该是一个懂事地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情并乖乖去干的孩子。
那么,如果一个孩子立志成为专业的电竞选手,为此还自己给自己制定了训练计划,一天练习4个小时,而且为了保证自己有充足的体力,还给自己制定了健身计划;更重要的是,他严格遵循计划执行了。但是,他对学校的学习不屑一顾,上学也好、作业也好都是随便应付。这样一个孩子,你觉得他是个自律的孩子吗?
也许你会说,他就是找个理由玩游戏,那么我们换一下,如果他立志成为篮球运动员天天练球,或者想成为戏曲家天天学习戏曲知识在家吊嗓子,或者想做一个特技演员每天很辛苦地习武呢?
我想,大多数家长都不会认可这样一种“不务正业”,把时间“浪费”在“没用”的事情上的“自律”。而且还会很苦恼,以致于常常会说出这样一句话“他要是能把花到那些事情上的精力花到学习上,就好了”。
这就是培养孩子的“自律”过程中的第一个问题。
问题一:听话 vs 自律
在我看来,无论是想做一个专业电竞选手、篮球运动员、戏曲家还是特技演员,一旦孩子能为此制定专门的计划还能不辞辛苦地严格执行,他就是一个具备自律能力的孩子,而且还是一个自律能力很强的孩子。只不过,他期待的发展方向没有符合家长的预期而已。
也许你会说“可是孩子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啊,怎么能放任他这么不务正业荒废学习呢?这显然是不对的啊!”也许吧。可是,比起所谓的对与错,我更关心的是“有没有用”。如果家长期待的自律,是无视孩子的想法,要求他按照家长规划的“有前途”的方向自动自觉地努力,那么无论家长规划的那个方向在客观上、在成人的世界中有多么的“正确”,无论家长在培养“自律”上花了多少时间精力,结果都注定只会是一场空。
道理很简单,没有人会自动自觉地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你是一位因工作身心俱疲、上班如上坟的打工人,应该很能理解这一点:无论领导再怎么强调项目的重要性、强调业绩做好了对你的发展有多大价值,也改变不了你每天早上不想起床上班,上班想方设法摸鱼,工作随便应付交差的心态和做风吧。换位思考一下,孩子也是这样想的。
所以,想要培养出孩子的自律,首先得我们做家长的放下对“听话”的执念。
这对于家长来说很难,我知道。毕竟如今的竞争那么激烈,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考大学、考研求职、升职加薪、嫁娶生育,每一步都是头破血流的厮杀,如果我不逼着孩子紧跟队伍,他哪怕落下了一步,以后的人生可能就毁了。家长们对世界的这种认知,则带来了培养孩子“自律”的第二个问题。
问题二:控制 VS 压力
当我们看到的未来只有这么一条路,而且还是那么一条环环相扣的、有标准化“赛制”的一条路,就意味着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去试图控制好这条路上的每一个环节,想方设法地把每一步做到最好,让每一个动作都发挥出它最大的价值。所以我们有越来越细分的专业培训,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甚至于语文中还分出作文、阅读、写字;所以每一位孩子都要上各种各样的课外班,都要学乐器、学画画、学演讲口才、学编程、都要参加夏令营、都要出国游学,而这每一项活动的选择,优先考虑的都不是孩子的兴趣,而是它能为升学带来什么价值;所以孩子的每一分钟都要抓紧,少学一分钟,可能就会被抓住了这一分钟的竞争对手超越;所以对孩子的培养越来越超前,高中学大学的课、初中学高中的课、小学学初中的课,甚至于四五岁还在读幼儿园的孩子就已经能熟练掌握200多个汉字的书写,为的是“我哪怕做不到抢跑,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问题是,起跑线是为赛道而设的,我们的人生真的是一条赛道吗?如果是的话,这条赛道的终点是哪儿呢?大学吗?出来工作吗?结婚生子吗?还是生命的尽头?一条终点是死亡的赛道,又有什么值得大家争先恐后地抢跑呢?我们的人生当然不是一条竞速的赛道。
可当大家都被这条赛道硬控,都在蒙眼狂奔时,家长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出于好心地想要去替孩子安排好一切、规划好一切、控制好一切,试图为他们扫除前路上的一切障碍,让他们啥都不用管,只需要一个劲往前跑就行。在很多老一辈人眼里,现在的孩子很幸福,吃穿不愁,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大人轮番呵护,要啥有啥,可是这些无微不至的保护,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压力。
人类压力研究中心总结了能为人类带来压力的事,简单地分为了四类:之前没经历过的、预想不到却发生了的、对自我造成威胁的以及自己无法驾驭的。这四类事件,无一例外地都指向了一个特征:控制感的缺失。而家长们安排好一切、控制住一切的无微不至的保护,恰恰剥夺了孩子的控制感。
现在的孩子,人生目标是被安排好的——好好学习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日常生活是被安排好的——几点起床几点上学几点吃饭几点回家几点做作业几点睡觉,学习内容是被安排好的——学校里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学校外什么有助于考个好大学就报什么课外班,以致于上学穿什么衣服、午餐吃什么饭菜、放学了怎么回家都是被安排好的。可以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基本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自己说了算”的机会。一个连自己的日常生活都控制不了的人,一个从来没有机会真正体验过、使用过自己的控制能力的人,又怎么可能发展出自律的能力来?自律,归根到底不就是一种控制力啊!
然而,对于长期缺失控制感的孩子来说,培养不出自律能力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这种控制感的缺少无形中把孩子长期放置于压力环境下,它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当我们抑制了孩子在“能做什么”上的主动性和控制感,他们自然就会在“不该做什么”上发挥他们的能力。所以近几年来,孩子表达负面情绪,舒缓个人压力的表现,越来越多样化和极端化——抑郁症高发、网络欺凌、校园霸凌、物质和药物滥用、虐待动物、不安全的性行为、自残自杀,层出不穷。道理也很简单:当一个人对自己想做的事情丧失控制,过不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他就会以自己决定的形式,来毁掉自己的生活,因为这最起码能证明“我还能掌控我的生活”。
所以,无论是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还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律,我们都需要学会放手,把控制的权力还给孩子。
那么,问题又来了,放手了之后,孩子会不会从此放飞、走上歪路呢?
事实上,放手并不代表你从此就不管孩子,放任他为所欲为;放手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克制自己控制一切的欲念,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怎么掌控自己的生活。就像是企业里从来没有当过领导的新管理者,刚开始管理团队时,得学会怎么去设定合理的目标、怎么去规划和安排每个阶段的工作、怎么去评估工作的结果、工作出现问题了怎么调整、与其他团队发生冲突了怎么解决、士气低落了怎么提升等等……对于刚刚拿到生活控制权的孩子来说,这也是他们需要学会的。而作为家长的我们,需要学习的是怎么样帮助孩子学会这些。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掌握了这些,你还会担心他放飞自我、走上歪路吗?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是时候学习如何有效地放手了。
这次我们一起共读的这本《自驱型成长》,恰好能够回答我们这个问题。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一位是美国资深的临床神经心理学家、美国国家儿童医疗中心成员,一位是全美首屈一指的家庭辅导企业PreMatters的创始人,在儿童发展和家庭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基础,他们从脑科学、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等领域,通过系统性的阐述让我们能帮助孩子找到属于他自己的内部动机;同时也帮助父母一步步靠近平和,不再传播自身的焦虑,书中不仅有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还有许多来自临床经验总结的普适性建议;并且在每章的结尾,都会有切实可行且快速生效具体的行动步骤,来告诉你你立马可以去做哪些事情。
可以说,这是一本兼具理论和应用的好书,而且,孩子成长过程中让你烦恼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几乎都能从这里找到答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
| 相关资料
《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 【美】威廉·斯蒂克斯鲁德, 奈德·约翰逊. 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 关于我们
三成空间是一个关注青少年自我成长的线上教育平台。我们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内在动力,提供相应的课程及内容服务。了解更多关于我们的信息,欢迎关注公众号:三成空间。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