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古代的学生有多卷
00:08 上一期我们讲到古代的学生一年只有一到两个月的假期,其他时间都要寒窗苦读,那么你知道,古代学生到底有多卷吗?
00:23 大家都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父母就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操碎了心。
01:03 在周朝时,教育就已经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了,“入学礼”和成人礼、婚礼、葬礼同等重要,被视为人生四大礼之一。
01:55 当然,这些技能都是贵族世家子弟才有机会学习的,学习成绩跟自己的前途也没太大关系,可以说是古代的素质教育,学生也都不是很卷。
02:12 到了西汉,中国已有专门传授知识,研究学问的太学。
02:46 经过太学的学习,考试合格的学生,可以被任用为官吏,但这只是对公卿子弟的一种特殊待遇,太学中的贫寒学生学习结束后多是返回乡里从事教育工作,或者通过察举制等方式入京为官,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根据道德品行来选拔人才的方法。
03:15 到了南北朝时期,国家采取“九品中正制”来选拔人才,以门第和出身为主要评价标准来选取官员,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的现象。
03:52 总体而言,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选拔人才并没有跟学生的学业、考试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主要是看个人家世出身、道德评价等等比较主观的标准,再加上时逢乱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读书人选择各种方式躺平,甚至还躺出了艺术范儿。
04:47 到了隋朝时期,为了改变寒门才子没有出路的情况,国家创立了科举考试制度,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官员的任用升迁全都统一到科举考试中。
05:23 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在唐宋不断完善,一直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发展到了巅峰,科举制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在这里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
05:41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州县级别的童试和科试、省级的乡试以及国家级的会试和殿试。
06:10 童生要进入科举体系必须参加一年一度由地方州县举行的童试,主要考核童生的文字水平和对四书五经的熟悉程度。
06:28 秀才是科举考试的起点,有秀才的身份意味着从老百姓跃升到士大夫阶层了。
07:02 优秀的秀才如果想要参加省里举办的考试,还要接受本省学政机构的考核,也就是科试,科试三年才举行一次,科试成绩优秀的秀才就可以参加省里的大考,乡试了。
07:46 这些秀才一旦通过乡试了,就成为举人,乡试的录取率极低,平均录取率在3%左右。
08:45 考中举人后,就可以参加国家级的会试了。有人说会试相当于是我们现代的高考,其实会试可比高考难多了。
09:51 考试的过程也非常煎熬。
11:24 会试后第二个月举行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采取答卷和口试相结合的形式,会问考生一些现实的政治问题以及诗词对答等,对考生的临场应对、口才等综合素质都有要求。
11:56 经过殿试以后,考生的总体排名就出来了。
12:24 如果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了第一名,叫“连中三元”,这样的人凤毛麟角,在中国科举制度实行的1300多年里,只有19人能连中三元。
12:42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虽然古代读书、考试那么辛苦,但想要出人头地就只有一条路——考科举,所以即便是需要寒窗苦读十年甚至数十年,即便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抵挡不住古代学子们前仆后继。
13:15 最后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你觉得古代科举制度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缺点呢?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