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做了什么可带来“贞观之治”,“租庸调制”和《贞观律》的完善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推行成就了李世民这千古一帝;李世民为什么能听进去魏征等人的谏言;李靖战败东突厥,李世民成为“天可汗”。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一集说到唐王朝创始人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造了老爹的反,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同父同母的亲兄弟,逼着老爹退位,自己坐到了皇帝的位置上。
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自汉代开始,就是以儒家的那套来教化老百姓,讲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按道理说,像李世民这样的逆子和佞臣,后世就算不用唾沫星子把他骂死,那至少也要打入冷宫,不理不睬,但历史的事实却是,这家伙在后世子孙那里,不仅没被骂,还享有极高等级的礼遇,所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唐宗指的就是这个唐太宗李世民。
那我们就要问一句了,为啥?凭啥你干出了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还有一个好名声?答案用八个字就可以说清楚:李世民是个好皇帝。
一
从公元627年上台,到649年他魂归大地,这中间的23年,此人只使用了一个年号,叫做“贞观”,后世史学家一致把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我们现在客观地说,李世民接手的既是一个烂摊子,其实也是一个好机会。这话要这么解释,经过隋末天下大乱,整个中原被打了一个稀巴烂,要啥啥没有,就连人这种动物,都只剩下了200万户,比起隋朝初年的上千万户,缩水了五分之四,当然,必须说一句的是,不一定那五分之四都死了,也有很多隐匿户口的,也就是躲起来悄悄生活的。不过人口稀少总归是事实,但也正是这个人口稀少,导致了肥沃的荒地举目皆是,只要有了一定的条件,恢复生产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当时李世民和大臣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给老百姓创造这种条件。这些家伙以隋炀帝杨广为参照对象,你到处大兴土木,我们就只干活不盖房子;你横征暴敛,我就轻徭薄赋;你奢靡无度,我就艰苦朴素。用李世民自己的话说,这叫 “安人宁国”,咱们不折腾。
具体点儿说,就是采取打土豪分田地的均田制,每个老百姓都分有两块肥沃的土地,一块是永久地属于你的,你死了可以给儿子孙子,另一块是你死了之后,政府收回,再分给别人的。这两块地种啥,种多少朝廷不管,你自己随便,反正俺们收税是根据人头收的,而不是根据你种的东西,这叫做“租庸调制”。
这种方法极大地促进了老百姓的劳动积极性,因为自己可以随意种地,多生产出来的还全都归自己。可是你也能看到,这里面有一个潜在地问题,那就是如果老百姓手里的这两块地没有了保障,那你再去租庸调,按人头收税就麻烦了,这种事到唐朝末年的时候,因为土地兼并严重,还真的就发生了,最后老百姓只能又造反,这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除了分田地,李世民还完善法律,制定了《贞观律》,尽量让大家都在同一个规则下面玩,不允许随便欺压可怜的老百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保证社会的基本公平和正义。
就这么两个办法,分田地和法制社会,搞了几年,就见到了成效。到了公元630年的时候,社会上一斗米的价格只有三到四个钱,全国几乎没有人挨饿,整个社会繁荣而且安全,凡是有道路的地方,工商业都极度发达,《资治通鉴》上描述这种现象的原话是“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晚上睡觉都不用关门,出门连干粮都不用带,确实是好日子。
不过你也知道,李世民的这两板斧其实一点儿都不新鲜,也没啥高明的地方,在他之前和之后,几乎每一位英明的皇帝都会搞,并且不比他差。靠这两招,只能造就好日子的“贞观之治”,但并不能让李世民成为“唐宗宋祖”的唐宗,更不会被某些后世学者称为千古一帝。
之所以后世对“贞观之治”有很高的评价,还因为李世民这家伙在政治制度、外交、军事和文化上都有其独到之处。
85-1 步辇图(唐.阎立本)
首先,政治制度上,他至少有两大贡献,第一个就是科举制。李世民明确规定,不论读书人的出身、地位和财产状况,均可自行报名参加考试,不必再由官吏举荐。在考试权力平等的基础之上,李世民还特意加了一科,叫明法,顾名思义,和法律有关,相当于现在的司法考试。这就为全社会的法律普及打下了基础,也提高了司法人员的素质。
你把这个和隋炀帝那个以吟诗作词为主的进士科对比一下,高下立判,人家李世民的格局是寻找治理国家的人才,杨广这哥们求的是舞文弄墨的高手。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李世民的科举制是一个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壮举,从此之后,最最底层的老百姓只要努力读书,就有了出人头地的希望。你千万别小看这件事,这个真正体现了平等的中国科举制,在1000多年后的欧洲思想启蒙运动的时候,还在被那些老外思想家们无限地吹捧,因为那时候他们还没有。
当然,从李世民的角度来说,他并不关心一个穷小子是不是能鲤鱼跃龙门,此人想的是天下英才是不是都能被我所用。据说他有一次看到莘莘学子们排着队进入考场的场景,兴高采烈地说了一句,“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你们大家都是俺的打工仔啊。
所以,两百多年后,有一个叫赵嘏的唐朝诗人就写下了这么一句诗,叫“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说我们的李世民先生制定了一个长远的国策,让天下的英雄们都围着科举制博取富贵,为此累白了头发。你说他是夸奖和赞美,但隐约之间,却也有那么一股怨气,那就是对一张试卷定终身的不满。你也别小看这种怨气,后来唐末黄巢,清末洪秀全这些大造反派都是考试失败的落第秀才,如何给这些笨秀才们一条出路,就成了后来统治者的一个难题,宋朝的办法是降低分数线,扩招,最后导致文官泛滥,国家也完蛋,这事儿我们后面再说。
唐太宗的第二大贡献就是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或者说他把这个在隋文帝手里相对比较粗糙的体制精细化了。首先,三省的长官,也就是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和尚书省的尚书令,自动地成为帝国的宰相,这样一来,帝国就有了仨宰相。李世民说这还不够,他还创造了很多新的头衔,比如说“参知政事”“同平章事”或者“同中书门下三品”等等,只要他把这个头衔扣在谁的脑袋上,不论此人当时是什么官,什么品位,那个人立马就光荣地成为了帝国的宰相,可以对全国政务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了。
85-2 三省六部制(见《中国通史》)
那么,大唐帝国要这么多宰相干啥?两个字,开会。李世民认为,三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亮,大家集思广益,考虑的就会比较周全。为了给这些宰相们一个畅所欲言的场所,他还建了一个大房子,叫政事堂,当三省长官和他指定的宰相们在这个大堂里讨论政策和国家事务的时候,就称为中书门下及三品会议,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常委会议。
在唐初四大宰相之一王珪的建议之下,李世民还下达了一个命令,“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必遣谏官随之”,这相当于今天政治局常委开会的时候,监察部要派一个小处长旁听,随时准备提意见,提问题,你要是说这么多正国级干部,我一个小处级,哪里敢提意见?对不起,那你失职了,随后丢了饭碗都是小事,弄不好会被流放。
这里顺便说一句,后来到了宋朝,又多出了东西二府,也是宰相们议事的地方。唐朝的政事堂加上宋朝的二府,两者合起来,就是现在“政府”一词的出处,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
我们前面说过,三省六部制本质上就是三权分立,中书省负责替皇帝制定法律政策,门下省负责监察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虽然这套机制非常先进,但这里我必须提醒大家,无论啥制度,具体执行的时候,决定因素还是人,比如说今天非洲的利比里亚,整套制度都是抄美国人的,甚至宪法就是把国名换了一下,但该用机关枪的时候,他们绝对不打嘴仗,那国家治理的,你绝对不想去。
李世民和他的大臣们在这一点上,就做得相当好,让三省六部制得到了最大效率的运行。这主要呢,归功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李世民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第二个就是他的大臣们真的敢提意见。
我们说第一点就很不容易,李世民是啥人?从17岁上马出征,一直到“玄武门之变”,几乎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后来征服世界的成吉思汗有一句评价,叫“欲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也就是不知道李世民怎样用兵的,都统一不了天下。这是一句很高的评价,尤其是出自千年不遇的军事天才成吉思汗之口,更加难得。那这样的人现在又当了皇帝,你让他平心静气地听别人的不同意见,实话实说,很不容易,但他做到了,仅此一点,就堪称伟大。
……
很可惜,他遇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把他一顿臭骂之后,直接关在了牢房里,他手下的萧瑀和封德彝劝他最好把执失思力送回去,李世民的回答是:“我今遣还,虏谓我畏之,愈肆凭陵。”意思很简单,我要是恭恭敬敬地把这么一个耀武扬威的家伙送回去,对面的突厥就全都知道我怕了他们,那么,这群家伙肯定会进攻长安。
随后,李世民把什么虚心纳谏全扔到脑后,不顾所有大臣的反对,做出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举动,穿戴好盔甲之后,单身上马,让房玄龄、高士廉等六位大臣跟着他去渭水边上会见突厥大军。
这一次的独断专行大获成功,司马光老爷子在《资治通鉴》里写道,“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意思是单枪匹马)的李世民一个照面,就让几十万北方少数民族的狠角色下马投降了。这自然是吹牛,实际情况是,李世民当时单骑迎敌,在对方不知道他的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的情况下,又安排了军容严整的骑兵随后跟进,摆出了一副有恃无恐的样子。随后两方面经过了谈判,大唐王朝付出了一点金钱代价之后,突厥人才退的兵。
不过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做到这一点确实也是很不容易,因为颉利可汗的目标就是要做拓跋珪第二,想占领中原的花花世界,只是在李世民的胆识和智谋面前碰了钉子,自知无法成功,才要了一点钱就回去了。
但这对于习惯了胜利的李世民来说,绝对也是一份屈辱。这家伙经过精心准备,三年之后,公元630年,派出了大将李靖,也就是传说中哪吒他老爹,让这哥们率兵出定襄,突袭阴山,结局那是相当地美好,一战而功成,突厥全军覆没。
颉利可汗被抓之后,正好赶上李渊这位太上皇过生日,李世民特意搞了一个大大的PARTY,既给老爹过生日,还要庆祝大唐王朝灭掉了东突厥,颉利可汗也参加了这次party,只不过他的身份是“演员”,在宴席上给大家跳胡旋舞。
李世民和李靖这次灭掉东突厥的意义很大,因为当时突厥人的势力已经横亘整个欧亚大陆,西边和东罗马的拜占庭帝国有合作也有冲突,东边就是对大唐帝国虎视眈眈,可以说是异常地强盛。
法国历史学家格鲁塞写过一本书,叫《草原帝国》,里面是这样描述李世民的这场胜利的:“唐太宗在粉碎了东突厥之后,一个受到震惊的亚洲和世界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史诗般的中国,从此他们都害怕中国。”
这种害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臣服。公元630年3月,许多少数民族,包括其他突厥各部的首领齐聚长安,他们当然不是来游行示威的,而是要尊奉李世民为各族共同的首领,叫“天可汗”。
唐太宗欣喜之余,还是要谦虚一下的,他就问:“我为大唐天子,又可行可汗事乎?”我大唐皇帝这个职业那可是万万不能下岗的,还能同时担任你们的可汗吗?回答他的只有山呼海啸般的一句口号:“万岁万岁万万岁!”
从此之后,李世民就成了“天可汗”,我们说隋文帝杨坚虽然也当过可汗,但那是东突厥一个少数民族给他的头衔,而李世民的这个,那可是当时北方很多民族的共识,所以,这家伙晚年曾得意地说:“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意思是和历代帝王相比,对付少数民族这群大老粗,俺李世民最厉害最牛掰。
那么,除了北方的突厥等少数民族,李世民的大唐还和那些外国势力有过交集呢?我们下集再聊。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