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23分钟
播放:
700
发布:
3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秦灭楚详情;战国结束后为什么能归一,而不是像欧洲那样分散为一堆国家;郡县制有哪些行政层级;皇帝的称号、谥号、庙号有哪些讲究;秦始皇一生所干的大事。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到秦国李信率领20万大军伐楚,结果因为内部昌平君的叛乱,大败而归,不过这也仅仅是楚国的回光返照而已。嬴政在李信失败后,亲自去王翦的府邸说俺错了啊,现在就给你60万军队,你还要辛苦一下,替寡人踏平楚国。王翦这时候显得很傲娇,说我去可以,但是我的房子不咋地,家里的田地也不多,您看看是不是给我改善一下?


嬴政说没问题,马上就给,可是王翦又说了,我自己家里改善了,我那些大大小小的儿子们,孙子们是不是生活条件也要改善一下?嬴政说也没问题,立刻就改善。


就这样,王翦在出征之前,一连向秦王嬴政要了五次的封赏,这才心满意足地带兵出征,这一点就连他的手下都认为他太过分了。谁知道王翦叹了一口气,说:“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咱们老大是一个多疑的人,我把秦国的军队全都带出来了,如果我不多要钱财以自污,向他,也是向这些士兵表明自己没有二心,大王分分钟都会怀疑我带兵打回去干死他。


王翦兵入楚国之后,楚国最后的大将项燕,也就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爷爷,带着楚国军队做了殊死抵抗,可惜,两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22年,项燕兵败抹了脖子,随之而来的,就是王翦的秦国军队占领了楚国全境,楚国灭亡,王翦在楚国的地盘上设立会稽郡。


我们说有一句话叫做因果报应,具体有没有我是不知道,但是项燕死在了王翦手里之后的17年,他的孙子项羽俘虏了王翦的孙子王离,虽然史书没说,但是十有八九,这个王离被项羽砍了脑袋,爷爷之间的恩怨在孙子那一辈了结了,也算是一个交待。


楚国完犊子之后,环顾天下,七雄里面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齐国,这个东方大国的最后一任君主田建当了44年的齐王,也做了44年的齐秦友好之梦,这一刻,梦醒了,看看北边有王贲,南面有王翦,父子俩虎视眈眈地看着他,他也只能长叹一声,不战而降。


然后齐国人编了一首歌献给这位田建同学:“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这首诗其实就是讽刺他被人愚弄,对秦国的绥靖政策。不过在《战国策》里,这首诗演变出来一个嬴政把田建扔到松树林里面饿死的故事,查找一些资料之后,我还是以《史记》里“王建遂降,迁于共”为准,也就是齐王最后是被流放到共城,嬴政没杀他。


就这样,公元前221年,中国200年左右的战国时代终结,也结束了500多年来的诸侯纷争局面,同时,也结束了商周以来的封建时代,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君主统治的大帝国即将出现,它的缔造者嬴政大帝,这一年只有39岁。



28-1 秦灭六国时间表


同一时间,欧洲的亚历山大大帝已经去世了100年,另一位军事天才汉尼拔刚刚崭露头角,在西班牙当上了将军,他即将代表迦太基和罗马共和国展开殊死搏斗,但最终被罗马打败,罗马的共和国时代即将结束,罗马帝国终将横空出世,和随后的中华汉帝国在世界上双雄鼎立。而在南亚,印度伟大的阿育王在10年前去世,他的孔雀王朝正陷入无休止的内乱,印度次大陆从此分崩离析,再也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大一统帝国。


言归正传,关于为什么是秦国兼并了六国这种十分大众化的问题,我不在这里讨论了,从古至今,讨论这件事的人太多了,大家可以去网上找答案。我们看一下另一个问题,战国诸侯最后一定是归于一统吗?换句话说,有没有可能像欧洲那样,分散成一堆国家?我的回答是不可能,战国一定会归一。


这个问题虽然很大,可以写成一篇论文了,但核心原因却很简单,就一句话,夏商周一脉相承的文化认同。


“喊赵薇出演齐秦”(韩赵魏楚燕齐秦)这七个国家无论互相打得多么厉害,把脑浆子都打出来了,但归根结底,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周文化圈子里的,也就是这个原因,很多谋士才会那么毫无愧色地奔走各个国家,在任何一个国家里,他们大多数都没把自己当外人。


另外,周文化里面天子只有一个,这种至尊唯一的概念也早已深入到文化和血液里,比如《孟子》七篇里,魏襄王见到孟子就问,天下要如何能安定呢?孟子的回答就三个字“定于一”,意思是统一了就好了。


《诗经》里说“普天之下,皆是王土”。《春秋公羊传》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礼记》里也说“天无二日,士无二王”。


墨家的墨子说一定要“同”,就是统一思想,统一步调。法家的韩非子更是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总之,诸子百家,争鸣不已,几乎没有一家是说咱们应该分家过日子。所以周天子没了之后,在没有外部力量的干涉下,战国的分散最终必然走向一统,问题只是在于,该如何统?


嬴政大帝的回答是,郡县制。


灭了六国之后,此人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周朝以前的分封制,也就是把自己的儿子孙子分到原来六国的地方继续当国王,他自己舒舒服服地做天子,天下还是一家亲。这个得到了丞相王绾为首的几乎所有人的支持。但是李斯反对,他说你们看看周,封了一大堆诸侯,几代之后,血缘淡薄,还不是互相打来打去,所以我们要推广我们秦国正在实行的郡县制度。


最后的决定权就落在了嬴政手里,他支持李斯,而且他的看法比李斯更进一步,他说那些有土地有人口的国王才是天下纷乱不止的根源,因为夺了别人的地盘就是他自己的,为了避免这样的纷争,就不能有独立王国。


历史证明,嬴政的这个想法不错,郡县制成功地制止了地方诸侯之间的纷乱,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因为天下现在变成了一个人的大蛋糕,导致“夺取天下”这四个字的诱惑比以前强烈百倍,周王朝可以在衰败之后苟延残喘几百年,后来的王朝一旦腐朽衰落,几乎是转瞬之间就皇权易主,这是原因之一。


那么啥叫郡县制呢?这个和分封制是对立的。周朝是封土建国,这块地就给你了,以后你儿子孙子千代万代都是这块地的主人,这也叫“世卿世禄贵族制”,欧洲在工业革命之前,一直都是这种制度,人与人之间是有着森严的、阶梯似的等级,不能跨级管理,国王下属的下属,就不是国王的下属,比如管仲是齐桓公下属,但他完全不用听周天子的。


可是在郡县制之下,除了嬴政家族自己,其他人人平等,不搞老子英雄儿好汉那一套,全国土地都是中央的,嬴政把它分为41个地区,每个地区都叫某某郡,比如原来韩国的那块地就叫颍川郡。郡下面有县,郡的长官叫郡守,大县的长官叫县令,小县的长官叫县长,郡守和县令或者县长都由中央政府任命,干到退休或者我让你滚蛋的时候就换别人。


这样一来,先秦诸子里的墨子同学在地下就非常欣慰地看到,他的“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被嬴政实现了,不仅如此,每一个县都按照政府法令办事,有分歧就都听县令的,所有县令都听郡守的,所有郡守都听嬴政的。


这又是什么?这还是墨子的主张,叫“尚同”,就是上一级有最终裁决权。所以,我个人的观点,虽然那时候墨家几乎消失了,嬴政大帝自己也没说,但秦朝实际上走的是墨法两家的道路,当然,这是我一家之言。


如果你要是问,县下面还有没有小的行政单位,还是有的,县下面还有三级,县下有乡,乡下有亭,亭下有里。乡的长官叫三老,亭的长官叫亭长,我们即将出场的刘邦同学就是一位亭长。里的长官是里正,一里大概是一百家左右。但对于这三级,秦朝中央政府并不派人去管理,而是由当地的人自己推举出来,也就是自治的成分比较大,并且在随后2000多年里,对于县以下的地方,中央政府大多数时候都采取这种治理方式,叫做“皇权不下县”。


介绍完了这些复杂的称号,现在回到嬴政大帝。既然已经有了答案,死后可以用谥号,也可以用庙号,为啥这小子还要问这个问题?这就涉及到一个职场潜规则,即便是21世纪的今天,这条潜规则依旧适用。那就是如果一个领导问了一个有明显答案的问题,那只说明一件事,他对现有的答案不满意。


……


五车才是5000斤,而这也仅仅是始皇帝一个半月的阅读量而已,惠子家里那点儿收藏,不够看。


对于这样一个全国劳动模范和学习先进分子,我们根本没办法把他干的所有事儿都说一遍,只能挑几个最重要的介绍一下。


第一个自然就是统一文字,嬴政先是用李斯发明的小篆作为全国标准文字,然后发现小篆实在是太难写了,就更进一步采用了程邈整理的隶书作为官方字体。这个隶书最大的优点就是书写简单,换句话说,它是2000多年前的简化字。这样一来,下面的小官吏就可以自己阅读文件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种字体才被命名为隶书,这个隶是奴隶的隶,意思是社会底层,被役使的人也能看懂的文字。


后来到了汉朝,全面使用隶书,汉字也就此彻底成形,嬴政大帝可谓是功不可没。这件事的重要性在于,它让中国人产生了基于同一种文字的文化认同感。中华民族历经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分久必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我们现在都说汉字、汉语,其实,如果不是秦朝的时间太短,汉朝又是那么牛掰的话,应该是秦字、秦语的。


第二件事就是修驰道,驰道就是奔驰的大道,秦朝版的高速公路。秦始皇以首都咸阳为中心,所有驰道呈现放射状延伸出去,条条驰道通咸阳。每条路宽大概7米,每隔7米就在路两边种上一棵树,其中最牛的秦直道计划长度是1800里,经过崇山峻岭,大河小沟无数,就算是放到现在,那也是让建筑商流口水的大工程。


第三件事就是开灵渠和南征百越。所谓的灵渠,就是一条运河,我在《美国史话》专辑里专门讲过,古时候最快最好的运输方式就是水道,因为陆地运输的成本实在太高。秦始皇把六国收入囊中之后,他就琢磨着楚国南边荒芜地区的野人也应该叫他一声大哥,当时那片区域叫百越。可是如果想南征百越,那就要运输粮食和士兵,最方便的办法是把长江水系和南方的珠江水系连在一起,实地一测量,发现桂林的漓江和湖南的湘江之间最短的地方只有80里,那还说啥啊,就是一个字,干。


公元前214年,这条名为灵渠的运河完工,它的重要性有多大呢?从当时来看,保证了始皇帝五路大军征服南越,随后设置了南海、桂林和象三郡,今天的福建、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大部分地区从此都进入了中国的版图。从长远来看,建成之后的2000多年,一直都是中原地区和岭南之间运输的大动脉之一,这条运河一直使用到1936年粤汉铁路通车为止,扎扎实实的功在秦朝,利在千秋!


第四件事就是北伐匈奴和修长城。前面我们介绍赵武灵王的时候,说过他当时打的少数民族联盟叫林胡、楼烦和东胡。到了秦始皇这时候,林胡和楼烦几乎绝迹,一个新的民族,匈奴,却逐渐强大起来。所以有些学者就有了一个合理的猜测,匈奴这伙儿人,很可能就是林胡和楼烦那些家伙,换身衣服改个名字又来了。


在《史记》里,司马迁老爷子说,匈奴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的儿子淳维的后代,“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当然,这种说法只是他老人家一家之言,我们现在已经很难去考证匈奴到底是咋来的。


当时的形式就是,北边有三个家伙虎视眈眈地看着新兴的秦朝,老对手东胡,西边新崛起的月氏,和正北边的匈奴。按照实力来说,东胡和月氏当时要比匈奴厉害,可是匈奴这些家伙占据了一个找死的地方,也就是河套地区。


啥是河套地区?就是黄河拐弯的地方,打开地图,你从兰州往上画,经过银川到包头再向下拐一下 ,那就是河套地区,这地方做牧场很好,可是种庄稼也很好。但秦始皇倒也不是稀罕多产的那几斤小米,重要的是,这个河套离他睡觉的地方咸阳实在太近了有木有,骑兵一天就到。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公元前215年,他派大将蒙恬带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蒙恬不负厚望,一举夺得河套地区,匈奴的头曼单于被迫北迁,这样一来,秦始皇的郡县名单上又多出两个,云中郡和九原郡。随后秦始皇下令,再征调50万民夫,和30万军队一起干活,干什么?修墙。近百万人的劳动竞赛,最终把原来秦、赵和燕三个国家修的长城连了起来,逐渐形成了后世赫赫有名的万里长城。


那么,为啥能打过匈奴,秦始皇却还要修长城呢?我们下集再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