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耗尽民力,向西域表演大隋的强盛,四次东征高句丽无果; 东突厥叛变,杨广被围,义成公主解围; 内部叛乱和民变四起,杨广死于江都,如何评价杨广?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我们上集说隋炀帝来到了祖国的西大门,玉门关。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我个人认为,这家伙既不是想着开疆扩土,也不是单纯地喜欢旅游,想做驴友,实际上,他是去表演的。
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看他随后做了什么。这哥们把西域包括高昌、伊吾等27国的君主大臣都叫到了张掖,然后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投入了十几万兵力,旌旗遍地,杀声震天。看得西域各国一个个胆战心惊,然后心悦诚服地又跪倒一片,表示不敢与大隋为敌。演出结束之后,杨广同学兴犹未尽,于是,他又带着这些胡人的领导和使节们回到了中原,干啥?他要让这些土包子参观大兴城和洛阳,看看我们大隋的富足。
公元610年的正月十五,洛阳城里一连进行了15个晚上的大型文艺汇演,演员多达18000多人,把胡人们看得是目瞪口呆,然后这些家伙又去市场参观,隋炀帝早就下令,市场上的所有树木,一概用丝绸缠绕,免得冬天树木光秃秃的不好看。所有饭店,胡人来吃饭一概不用付钱,史书里记载,当那些胡人想掏钱的时候,店主就说“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俺们中国人有钱,在餐馆吃顿饭,还付啥钱啊,见外了不是?这种事,那些西域的大老粗听都没听说过,让他们是惊叹不已。
更邪乎的是,杨广玩上了瘾,这样的事从此以后,是年年都搞,至于说最后花了多少钱,那我是不知道了,只不过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道:“由是百姓失业,西方先困矣,卒令中国疲敝以至于亡。”翻译过来就是饭馆小卖店吃饭买东西都不允许收钱,老百姓的生意都做不下去了,最后把隋朝整完犊子了。
当然,司马光这话肯定也是夸张了,至少,隋炀帝把丝绸之路重新搞活了,做生意的多了,隋朝其实那个时候还是可以的,公元609年的大隋,还是一副比较兴盛的面貌,《隋书》上也说了,“是时天下凡有郡190,县1255,户890万。东西9300里,南北一万4815里,隋世之盛,即与此矣”。
82-1 隋朝地图(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那么,后来隋朝是因为啥突然就不行了呢?原因不复杂,有句话叫“盛极而衰”,顶点就是下坡路。当时隋朝虽然兴盛到了极点,但民力的使用也到了极限,如果这时候杨广采用与民休息的政策,说不定大隋可以慢慢消化掉大运河以及各种工程过度使用的民力,弄一个盛隋也不是没有可能。
可惜的是,隋炀帝对此却一无所知,他秉承的还是那句口号,“世界那么大,必须去瞅瞅”。看完了南边、北边和西边,现在又想看东边了,确切地说东北,是一个叫做高句丽的国家。我们从前面的描述已经知道了,这小子每次去看一个地方,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南方是大运河和水殿龙舟,北边是观风行殿和大量赏赐,西边是万里长征和表演,但却都比不上这一次去看高句丽,因为除了人力物力,他最后还使用了武力。
二
事情是这样的,这个高句丽也叫高丽,人家当时是一个单独的国家,并不归他杨广管辖。关于这个高句丽,今天史学界一致的看法是,我们东北吉林省境内有一个古老的民族叫扶余,这些家伙曾经建立了一个国家叫扶余国。后来在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南下到鸭绿江自己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就是高句丽国。这件事在《魏书》《北史》《北周书》《隋书》等多本权威史书,都是这么记载的。
但是,由于这个高句丽在随后的700多年统治里一直都占领着今天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区域,弄得今天朝鲜、韩国和中国都说这个高句丽是本国的古代政权,成天吵来吵去。最滑稽的是近年来,日本一些学者认为日本应该是东北亚一只骑马民族的后代,也选定了扶余人或者说高句丽当祖宗朝拜,这在日本叫“骑马民族日本征服论”,本来的三国杀变成了四国抢祖宗的游戏。
这些事情,隋炀帝当时是不知道的,他只知道一件事,他邀请高句丽国王高元在涿郡相见,可是对方却放了他的鸽子,没去。对于一个超级要面子的人来说,这事绝对不能忍,当然,杨广让人家高元来见他本来也没安好意,高元来了要是不跪下,一样要被收拾。
82-2 曾经的高句丽(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公元611年,杨广下令讨伐高句丽,动员全国士兵集中在涿郡,粮草集中在辽西郡,也就是今天的辽宁义县。我们刚才说,这时候的大隋,经过杨广连续几年的基础建设和无限制消费,他爹积攒的家底已经消耗殆尽,换句话说,应该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了,但隋炀帝一没想到这些,二来即使想到他也不在乎,还和以前一样,不仅要老百姓出钱出力,而且要现在马上立刻就干。
后果是很悲惨的,史书里记载了当时的情景,为了按时完工,老百姓被鞭子赶着拼命赶往辽西,运送军用物资的农民有十几万人,病死饿死,无人收葬,沿途几百公里,处处可以看见尸体。紧急抽调的建造战舰的工匠站在水中,昼夜加工,很多人腰部以下都生了蛆虫,半数以上死亡。很多农民既没有钱粮可交,又不想干苦役累死,那就只剩下两条路了,或者逃亡,或者造反。
也就是这一年,以隋炀帝试图征伐高句丽为起点,隋末农民大起义开始了。
三
开始的时候,基本集中在山东和河北,因为这两个地方就是隋炀帝征兵征粮打高句丽的地方,比较出名的有王薄、刘霸道、窦建德等人。几个月后,有一个河南人也跟着凑热闹,起兵响应,此人的名字叫翟让,手下有单雄信、徐茂公等人,起兵的地点在河南滑县,当时叫瓦岗寨。不过翟让这些人当时只能叫土匪,真正成气候要等到5年之后,一个叫李密的牛人走进了瓦岗寨,这事后面我们会说。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隋炀帝还是在第二年集中了113万兵力,然后开始御驾亲征。御驾亲征这事是必须的,“世界那么大,朕必须亲自去亲征”。可惜的是,在这哥们的瞎指挥之下,隋朝军队无数次地贻误战机,高句丽顽强地把这场战争拖到了东北的雨季。大雨一下,隋军立马傻眼,熟悉地形的高句丽军队趁机在大将乙支文德的率领之下反攻,最终打败了隋军,隋炀帝损失了30多万士兵,灰溜溜地撤回了涿郡。乙支文德因为这一仗,成了高句丽以至整个朝鲜族今天纪念的英雄,现在韩国军队的二等军功勋章就叫“乙支自由勋章”,那是相当高的荣耀。
对于杨广来说,这个面子那是一定要找回来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13年,他第二次御驾亲征高句丽。这一次他吸取了教训,不再自己瞎指挥,让大家“便宜从事”,也就是你们打开手脚去打吧,但老天爷就像是故意和他杨广作对一样,眼看着高句丽人的辽东城就要守不住了,后方传来一个消息,五个字,杨玄感造反。隋炀帝吓得赶紧掉转马头,全军回撤,走得那叫一个狼狈,给高句丽人留下了无数的军需物资,弄得高句丽的士兵坚定地认为,这就是隋炀帝给他们挖的一个大坑,远远地看着那像小山一样的军需品,十多天都不敢去碰。
那么,这个杨玄感是何许人也?为啥杨广对他如此重视?
杨玄感当时的官职是礼部尚书,奉了隋炀帝的命令在河南督运粮草,职位呢挺高,位置也算重要,但这不是杨广对他如此重视的原因,主要原因是,他是杨素的儿子。
杨素我们前面讲过,就是那个找小老婆眼光特别好的家伙,也是平定杨谅叛乱的猛将,他是隋炀帝当上太子,当上皇帝并且坐稳皇位的大功臣,也是整个关陇集团的领袖人物。在他死后,这个儿子杨玄感也受到了隋炀帝的重用,杨广甚至对周围人经常说,“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故不虚也”,也就是夸奖杨玄感是老子英雄儿好汉的典型代表。
那么,既然两个老杨家关系这么铁,杨玄感为啥还要造反?原因也简单,因为关系好是表面的。杨玄感一直认为自己老爹杨素是死在隋炀帝手里的,而且最终他自己也会被杨广杀掉。事情是这样的,随着杨素的功劳越来越大,到了最后,杨广对他已经是赏无可赏,该封赏都已经封了,就差让他来做皇帝了,可这个是万万不行的。到了这个地步,隋炀帝明显地感觉到了威胁,就琢磨着如何打压甚至整死杨素。
恰在此时,杨素生病了,隋炀帝一边派医生24小时给他治疗,一边频繁地问医生,这老家伙啥时候能归天?《隋书》里记载,杨素知道了隋炀帝的问话之后,流着眼泪对弟弟说:“我岂须更活耶?”我怎么敢再活下去,于是,就不吃药了,最后病死了。
事情还不止如此,他死之后,隋炀帝有一次和身边人闲聊,说了一句,“使素不死,夷其九族”,杨素这老混蛋要是不死,我最后只能灭了他一家。结果这话传到了杨玄感耳朵里,那几乎就是全身血液冻僵,心脏拔凉拔凉的节奏,所以,杨玄感一直都想造反,这次趁着隋炀帝第二次东征,他终于打起了反旗。
这哥们造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一个叫李密的请到了自己军中,那么,这个李密是谁,值得杨玄感如此重视?
此人的曾祖父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北周太师李弼,门第那是相当地显赫。即便在关陇集团内部,也属于贵族阶层。不仅出身好,这个李密从小还喜欢读书,有一次,骑牛去老师家里请教问题,把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看,被杨素给碰上了,问答几句之后,杨素回来对包括杨玄感在内的儿子们说,“吾观李密识度,汝等不及”,你们这些家伙可比不上李密那孩子。
杨玄感对他爹的话从来都是深信不疑,从此之后,就刻意结交李密,这次一造反,就赶紧把李密找来,商量下一步咋整。
李密也不含糊,给了他上中下三个计策,上策是占领涿郡,封锁临渝关,也就是今天的山海关,把隋炀帝堵在关外,和高句丽两面夹击;中策是向西狂奔,攻占大兴城,占据关中;下策是攻打附近的洛阳。杨玄感听了之后说,先生的下策明明是上策,打下洛阳,抓住跟随杨广的那些大臣们的老婆孩子,还怕他们不造反吗?于是乎,杨玄感开始玩了命地攻打洛阳。
……
现在我们说起隋炀帝,大多数的评价都是负面的,可以说是万世骂名。这个呢,我觉得即使把他扶起来,让他自己为自己辩护,他也无能为力。因为确实是他,把一个冉冉上升,强盛的大帝国,带进了乱世。河山破碎,生灵涂炭,无论任何人说什么,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有一点我们也不能否认,就是这哥们的格局确实大,眼光确实远,他做的事情,大多数都不是为了一时一地,可以说是万世基业。开通大运河,营建东都,开通西域,安抚塞北和东征高句丽,这些全都是正确的战略方向,只不过这些事情本来是几十年,甚至几代人才能做完的作业,杨广却想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完成,那就算是神仙,也办不到。想当年女娲造人还有累了的时候,上帝他老人家干了六天活,第七天还要休息一下。
如果杨广能在完成部分工程之后,好好休养生息,隋帝国应该是可以平稳度过瓶颈期的,他也很有可能因为大运河和开通西域的功劳位列千古大帝的行列,甚至盛唐有可能改为盛隋。但我们现在有一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此人爱慕虚荣,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表演型人格最终让他欲罢不能,为了丰功伟绩一路狂奔,最终落得一个身死国灭的下场,他并不冤屈。
还有就是,今天一些人评价隋炀帝,往往还忽略了他的一个身份,那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一路顺风顺水的世家子弟。这样的人,往往有两个特点,第一个就是顺境时不可一世,趾高气扬,到了逆境就心气全无,自暴自弃。换句话说,没有韧性,隋炀帝如果不是最后两年彻底放弃,而是听从大臣们建议,留在大兴,平定叛乱,历史怎样结局,那还真是不一定;
这类人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不把老百姓当人看,他们就如同法家韩非子当年,把百姓当作帝资,帝王成就霸业的资本,一点儿也不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那最后就只能变成孟子说的那样,“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你都不把我当人,我不造你的反,我造谁的反?
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其实和隋炀帝特别特别像,一样的好大喜功,一样奢侈浪费,甚至一样的不择手段,但李世民最牛的地方,就是把那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真正地放在心里了,这个最重要的差别,最后导致了一个骂名千载,一个万世传颂。
无论如何,历史终将不会为任何一个人停留,就在隋炀帝杨广在江都醉生梦死,享受醇酒美女的时候,瓦岗军的李密正围着洛阳城日夜不停地攻打,而另一个叫做李渊的家伙先是在太原造反,然后又攻占了关中和首都大兴城。那么,这个姓李名渊字叔德的家伙是谁,李密和起义军最后的结局如何,杀了隋炀帝的宇文化及集团又何去何从?我们下集再聊。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