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25分钟
播放:
89
发布:
3天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乌台诗案,苏轼最后是被王安石所救吗?苏轼有哪些成就;高太后执政后废除新法,苏东坡为什么又站出来反对?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苏轼这个人我们前面已经提过很多次了,他也是王安石变法最坚定反对者之一,此人出生于1047年,比司马光和王安石小了20多岁,比欧阳修更是小了30多岁,名副其实的小字辈,但前面我们说过,自从他21岁那年中了进士之后,就得到了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多次说苏轼“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又说,我要让他出人头地。

欧阳老爷子如此不遗余力地为之造势,结果就是,苏大才子名声大噪,一时之间,人人都认为,这哥们日后必然飞黄腾达。可惜的是,苏轼不像和他同年中进士的吕惠卿那样会投机,就在王安石如日中天的时候,他跳出来反对新法,然后被打压得只能在下面兜兜转转,做地级市市长,什么杭州,密州,徐州,做了一个遍。
也就是他在密州当市长的时候,有一个中秋夜,因为太想自己的弟弟苏辙了,喝多了一时兴起,就填了一首《水调歌头》,开篇就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结尾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中国人基本都会背。南宋有一个文学评论家,叫胡元任,他对苏轼的这首词有一个评价,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这位胡元任老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苏轼这家伙忒不仗义了,你这词一写,俺们关于中秋的词还写个毛,大家以后遇到中秋节只能喝喝酒,念叨念叨你的词了。这句评语今天看来,确实也不过分,虽然说文无第一,每个人喜欢的风格都不一样,但千古下来,以宋词来看,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如果说排第二,无论是谁排第一,那心里难免都是忐忑不安的。
117-1 苏轼作《赤壁怀古》
王安石下台之后,按照苏轼心里的想法,那自己肯定是应该被调到中央,不说当什么大官,但被重用应该是跑不了的,结果却是还在下面的地级市里转来转去。也许就是这种失落的心情,才导致他在《湖州谢表》里写了那么两句抱怨的话,结果却惹了一个大麻烦。
本来开始也仅仅是一篇文章的事情,大家都集中在《湖州谢表》本身上,即便真是有罪,问题也不大。但是,我们多次说过,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也就在这个时候,前面提到的那位发明“石油”名称的科学家沈括跳了出来,此人拿着早年从苏轼那里得到的一些诗稿,声嘶力竭地宣布,苏轼这个反动派一贯如此,写了很多诗都是讥讽朝廷的。
大家一听沈大科学家的解释,可不是嘛,比如说“恨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这一句,那就是说世间没有真龙,只能到九泉之下去找了,你苏轼这是对我们当今的真龙天子,宋神宗陛下怀有多么巨大的仇恨啊,才能写出这么恶毒的句子?宋神宗听到这番添油加醋的报告之后,异常恼怒,直接把苏轼从湖州抓到了京城。到了京城的苏轼被关在御史台,因为御史台的另一个名字也叫乌台,所以这个案子也被称为乌台诗案。
很快,京城里面以前讨厌苏轼的一些大臣就上下奔走,运作一番,最后以四大罪名起诉苏轼,按着这个架势,苏老爷子当时肯定要归天,什么《赤壁赋》,还有什么“大江东去”,这些千古名篇就要没有了,关键时刻,有人救了他。
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是王安石救了他。
已经下野,在江陵城里闲居的王安石写了一封信给神宗,为苏轼求情,信里有一句话:“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这是一句顶一万句的话,因为别人都是给苏轼求情,而王安石这句话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是站在宋神宗的角度看问题的。苏轼就是一个有点儿学问的知识分子,杀不杀就是您一句话的事儿,可是如果您杀了苏轼,让别人怎么评价您呢?你要知道,俺老王可是熟读历史的,以前历朝历代,凡是盛世,可从来都不杀有才华的人。
如此一来,神宗自然要掂量掂量,杀一个人把盛世给弄没了,这买卖实在不划算。就这样,苏轼最后没死,被打发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团练副使这个官在宋朝,和唐朝的司马差不多,就是安置被贬官员的,手里啥职权也没有,这个我们一会儿再说。
现在先来看一个问题,为啥王安石要给自己的政敌求情?实际上,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要问一句,王安石救苏轼这事儿,是真的吗?很遗憾,《宋史》上是没有的,史书上就一句话,“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也就是说,虽然很多大臣们群情激愤,一定要置苏轼于死地,但宋神宗独自做主,网开一面,把苏东坡打发到了黄州。
我个人的倾向是,选择相信《宋史》,现在的流行说法是错的,苏轼不是王安石救的,是宋神宗自己赦免的。
我做这个结论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杀苏轼不符合宋神宗,甚至整个宋朝的一贯作风,苏大才子当时的才华和名气都让他在宋朝,尤其是北宋,是不可能被杀的,王安石作为最了解宋神宗的大臣,他一定知道苏轼不会死;
第二,这个案子从始至终,宋神宗一直没表态,大理寺,也就是最高法院的初始判决是流放两年,只是御史台,也就是监察部不同意,一定要重重地治罪,原话是“特行废绝”,但也没说一定要杀头,所以,即便是王安石真的写信,这一句“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他也不会说,因为这属于无的放矢,宋神宗接到信肯定一头雾水,老王啊,我可还没决定呢,你不好好在家里休养,非要当这个搅屎棍干啥?所以,我认为事实上,王安石应该没写这封信,不是不救,而是不需要救。
那么,以王安石的人品,如果苏轼最后真的被判决,要被砍脑袋了,他会不会救苏轼呢?我觉得应该会的。
从现存的所有史书上,我们都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位老爷子在官场上,你踩我一下,我踹你屁股一脚,打得相当激烈。这两人私下里的德行,却没得说,从人品、道德、修养上看,二人都堪称楷模,为官清正,廉洁自律。别说贿赂,就连朋友的礼尚往来都没有,比如说王安石有一次得病,有人送来一根老人参治病,被这哥们一顿痛骂,赶出门去。
再比如说当时养妾成风,不找几个小老婆都不好意思见人,俺们的苏轼大才子,甚至把一个12岁的小萝莉硬是养成了一个小妾,这个小妾叫王朝云,在历史上也挺有名。就在这样的风气下,王安石司马光两位都拒绝纳妾,据说最后王安石的老婆实在看不过去了,你不纳妾,这让外人咋看我?会不会说我是一个善于妒忌的女人啊?以前我们讲过,古代男人可以用七种理由合理地把老婆赶回家,其中之一就是妒忌,换句话说,古代阻止老公找小老婆是一件挺丢人的事情,所以,王安石老婆就偷偷地给王安石买了一个小妾,但王大宰相居然直接把人赶跑了。
更为甚者,王安石不坐轿子,他认为让别人抬自己,是政治不正确,违背了心中人人平等的公平正义原则。这样的王安石,虽然对政敌毫不手软,但把对方整死,从肉体上消灭对方,他是万万不愿意看到的。

言归正传,乌台诗案发生之后,被贬到黄州的苏轼,和之前的苏轼,无论从诗词风格,还是人生态度,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在那之前的苏轼,是写出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一个锐意进取的儒家学者,“西北望,射天狼”这种随时准备为国效力的诗词,更是写了不少,可是乌台诗案之后的苏轼变成了苏东坡。
首先说一下,为啥他叫苏东坡了,因为到了黄州,一个团练副使,那点儿薪水根本就不够他一家子人的花销,没办法,只能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糊口,就这样,自嘲一样地给了自己一个外号,“东坡居士”。
那么,我们说苏东坡和苏轼有啥区别?区别很大,先是信仰上,从儒家转到了佛和道,以前开口闭口就是“致君尧舜上”,而现在,基本上就是谈论佛家禅理,或者是翻翻道教书籍。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苏东坡还给自己起过一个“铁冠道人”的称号,听起来像是跑江湖卖假药的。
随着信仰的转变,他的性格也从超逸豪放变成了亲近大自然,体悟人生,老年到了惠州,更是旷达淡然。这一切反映到诗作上,就是中年有一种无奈的慨叹,而老年是旷达的淡然。
我这里就不叙述他的词作品了,因为名句实在是忒多了,既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写人写景的,也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样写人生慨叹的,还有“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豪迈大气的,可以这样说,这是一个全能型选手,既能婉约,也能豪放,宋词在他的手里被提升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不仅仅诗词,他还是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而且在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这哥们墨竹画得特别好,为此说过一句很出名的话:“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意思就是你想画竹子,那你心里面首先要有这样一个竹子,这就是成语胸有成竹的来历。
至于说书法,宋代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苏老爷子排在第一位,你说他的书法好不好?今天台北故宫还收藏着他亲笔书写的,也是他最出名的一篇文章《前赤壁赋》,那可是蒋介石当年千挑万选,运到台湾的,国宝级的文物,值老鼻子钱了。
……
这中间呢,苏老爷子也不是没有重回中央的机会,比如说公元1091年,他就被特旨召回了京城。可是这哥们回去还是那副脾气,不会钻营,照样得罪人,马上就又被踢到了地方。史书上记载了一个著名的故事,说有一天,苏东坡吃完了饭,抱着大肚子问周围的侍妾,说你们猜我肚子这么大,里面都是啥?有人说才华,有人说见识,只有那位从12岁就跟着苏轼的美女王朝云说,“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苏轼哈哈大笑,说知我者,朝云也。
我们不得不说,这位如夫人朝云小姐说的还是很对的,苏轼在给宋神宗的奏折里写过一句话,叫“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啥意思?就是说法规要有连续性,干什么事都要慢慢来,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得到好处。这在当时,一个大多数人都在走极端的朝堂之上,无论是王安石的新党,还是司马光的旧党,都不会把苏轼认可为自己人,都觉得他可能是对方阵营的,很自然地,谁上台都不会提拔他,更不会听他怎么说。朝云说苏轼不合时宜,确实如此。
就这样,兜兜转转之下,公元1101年,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位文学奇才,唐宋八大家里面最有才华的一位,集诗、词、赋、书、画于大成者,苏轼苏大才子,病逝在常州,享年65岁,千古以来,他是我最喜欢的古代文人和市长,没有之一。

言归正传,我们说由高太后和司马光主导的这场废除新法运动,在历史上称为“元佑更化”,元佑是小皇帝宋哲宗赵煦的年号,“更化”自然就是指变更新法。就在他们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公元1086年5月,南京传来了一个消息,那个制订了这些法令的始作俑者,王安石老先生去世了,享年65岁。
王老先生死的时候有点凄凉,因为大家都怕得罪太后和司马光,所以葬礼很简单,就在南京半山寺后面的山坡上挖了一个土坑,既没有墓室,也没有神道墓志铭这些。葬礼上也可能只有他的家人出席,当时有人写了一首七绝,其中有一句是“恸哭一声唯有弟,旧时宾客又如何”,王大改革家走得有点儿凄凉。
不过也有一些文人听到了消息,虽然没来参加葬礼,但写了一些诗词来悼念,其中就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陆游的爷爷陆佃,他是王安石的学生,“遥瞻旧馆知难报,绛帐横经二十秋”,我跟着您学习了二十年,现在想报答也无处报答了,能写出这样的诗句,还敢发表,陆老爷子还是挺有良心的。
我们说王安石这个人,他的学识是最适合搞变法的,因为他的思想体系本质上是儒家的,又掺杂了很多法家的学说,也就是儒法兼用的状态,这当然适合变法。可是同时,这哥们的性格,又是最不适合搞变法的,啥性格呢?我们看他写的一首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在大雪和大寒之中,孤独而倔强地盛开,这也差不多就是王安石,他始终都是孤傲的,甚至很多时候连皇帝都不鸟,让我进京当官都不去,至于说大臣们,他更是一个都看不上,这个性格去搞改革,那只能等着别人来砸你的场子。
那么,他的老对手司马光对于王安石去世,有什么反应呢?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