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25分钟
播放:
2,871
发布:
4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讲述孔子的出身和早年遭际;“君子”“小人”“姓”“氏”的本意;孔子的主要思想;子产和孔子思想的同和异;孔子思想为什么不受各国国君待见。


部分文稿


前面我们说过,孔子的先祖是殷纣王的一个弟弟,微子仲,也是宋国的第二位国君。后来在宋国内乱的时候,他们家的这一支失败了,就逃到了鲁国。到他老爹叔梁纥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勉强做了邹邑大夫,一个小官。叔梁纥的嫡妻大老婆生了九个闺女,后来他娶了一个妾,好不容易生了一个儿子,可是这个儿子腿还有残疾。


叔梁纥不甘心,就在七十二岁这一年,又娶了一个叫颜徵(zhi3)在的十八岁小女孩。这个颜徵在就是孔子的亲生母亲,孔子出生的那一年是公元前551年。我们现在就要来问一个问题,孔子名字叫孔丘,他老爹叫叔梁纥,那么这一家子到底姓什么?看起来很乱,莫非这里面还有隔壁老王的故事?不是的,这件事呢,要从中国古代的姓氏系统说起,我们现在说姓氏都是一个意思,也就是你姓啥,但这是从秦汉之后逐步演变过来的,在秦朝之前,姓和氏是两个概念。


最早的姓就是用来区分母亲的,姓这个汉字拆开来是女和生两个字,一个妈的孩子就是一个姓,妈不一样,姓就不一样。但是后来孩子越生越多,一个地方的资源不够了,就要分出去,形成另一个部落,这个新的部落还是用原来的姓,不过为了区分,就要有另一个称呼,这就是氏。


回到孔子他们家,实际上,他们姓子,不过他们的氏族称号是孔,而且春秋时期,姓氏有时候并不在一个人的名字里出现,比如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从这个名字上,你看不到他的姓或者氏。而孔子老人家叫孔丘,这个名字虽然没有他的姓,但却反映了他的氏族身份。但你也要注意,我们叫他孔子,并不是因为他姓子,而是古代对贵族的一种尊称,比如赵宣子,秦武子等,后来就演变成对老师的一个尊称,墨子,孟子,韩非子等等先秦诸子,你都可以理解为老师的意思。


所以,孔子这家伙要是去派出所上户口,他就要这样说,我姓子,孔氏,名丘,字仲尼。至于说他为啥又叫孔老二,那是因为他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他排第二,而且这个称呼开始于50多年前的文化大革命,有故意贬低的意思,以前可没有人这么叫孔老夫子。


秦汉之后,中国人姓氏逐渐合二为一,有些人仍然使用原来的姓作为自己的姓,还有一些人就抛弃了原来的姓,一心一意地使用自己的氏族称号作为新的姓,比如说孔子的后代,就全都使用孔,而不是用他们本来的子姓。


书归正传,孔子三岁的时候,他那个老当益壮的老爸去世了,结果他妈妈颜徵在就被叔梁纥的大老婆赶出来了,孤儿寡母,生活艰难可想而知。十七岁的时候,他母亲也去世了,他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了两年。十九岁的时候,在族人的帮助下,娶了一个老婆,根据历史记载,孔子当时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一些抄抄写写的书记工作,还有管理仓库,放羊之类的体力活儿。


没办法,圣人也要吃饭,但这个一米九的大个子孔书记显然精力充沛,工作之余,他还有业余爱好,那就是努力学习,包括了周礼、音乐、射箭、驾车、书写、算数,这六样东西叫“君子六艺”,也是当时贵族要学习的六种技能,六艺里面,孔子最喜欢周礼。


……



严厉就好像是火,烧起来很猛烈,百姓看着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宽大就像是水,看起来就懦弱,百姓轻视并玩弄它,很多人就死在水中。所以,宽大是很不容易实行的政策,如果掌握不好,老百姓会接二连三地掉水里淹死。言下之意是,儿子啊,你没那个德行,治国就不能太宽宏大量了,你要严厉一些。


他儿子后来执政没听他的,一个劲儿地对老百姓好,宽大的犯傻,结果郑国很快就盗贼四起,反正犯错了也没有太大的惩罚,到这时候他儿子才后悔,赶紧用严厉手段杀了一批人,马上,老百姓都老实了。孔子对子产这段论述非常赞同,他说了好长的一段话表扬子产,其中就有“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这样的总结,这应该也是他的政治纲领,可惜,他老人家向上爬的政治手腕不如子产,一辈子也没当上什么太有权势的官儿,没有实践的机会。


但是这哥俩也有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孔子更注重礼制和德治,不看重甚至不喜欢法制,请注意,不喜欢法制不代表他不去严惩犯罪分子,只是他不喜欢建立明确的法律条文,惩罚还是奖赏,由君主说了算。


这哥们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啥意思?就是用法制管理国家,用刑法条文来约束百姓,百姓就千方百计地避免法律条纹的规定,但没有什么廉耻之心,这也是无耻一词的来历,是孔夫子形容以法治国的后果的。


子产也强调礼制,但是同时他也推崇法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法律条款公布于众,刻在一个大鼎上让所有老百姓都看到的,就是子产,这就是他著名的铸刑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36年,当时就引起了轰动。


晋国的一位上卿叔向给子产写了一封信,引经据典,论述把法律公布于众的坏处,其中有一句很有名,就是“锥刀之末,将尽争之。”那意思就是从你公布法律的这一天开始,老百姓就会一字一句地研究这个法律,每一条每一款都会让他们不停地争论,争取找到你法律的漏洞,从而逃脱法律制裁。


客观地讲,这位叔向说的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是有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是他干的,但就因为他雇佣了最好的律师,找到了法律条文上的漏洞,从而大摇大摆地走出了监狱。你要是说,我规定的细一点,你不就找不到漏洞了吗?


其实恰恰相反,只有简单的条文才没有漏洞,越详细越有漏洞,比如说“杀人者死”,这一条就没有漏洞,只要你杀人了,你就去死,管你什么正当防卫,自卫还是被迫的,统统去死,毫无漏洞。可是你要是说,“杀人者死,但是证据收集不合理的除外”,这就麻烦了,怎么样收集到的证据才算是合理的?那就有得说了,当年辛普森就是利用这一条逃出生天的。


言归正传,收到叔向的信之后,子产只是礼貌地回了一封信,并没有辩论,而是埋头默默地干活儿,这态度很简单,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礼制也好,法治也罢,在子产这里其实都是一种手段,目的就是一个,就是郑国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事实证明,子产在郑国是相当滴成功,他执掌相权期间,对外,避免了郑国被晋楚两个大国欺负,对内,郑国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史书上记载,公元前522年,子产死了之后,郑国青壮年号啕大哭,老人也都哭得像孩子一般,刚才说,千里之外的孔子,那也是哭得稀里哗啦的。做人做官做到这个地步,那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说回孔夫子,|到了33岁时,孔子觉得有些事自己搞不明白,就决定去一趟周王朝洛邑的图书馆,因为那里有一个人叫老聃,也叫李耳,据说学问相当的好,他要去请教一下。这个老聃据说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老子。


一提起老子,你应该马上想到一本书,那就是《道德经》,但是别忙,关于老子和《道德经》,在历史上也是一笔糊涂账,不仅仅是现在的我们,就是司马迁老爷子也不太清楚。


他虽然在《史记》里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听起来,孔子要拜访的这位老聃,就是老子,可是司马老爷子在后面又给出了两个人选,一个楚国的隐士老莱子,还有一位叫太史儋,“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这相当于说,俺司马迁也搞不清楚谁是真的老子,你们自己猜吧。


这一下麻烦就有点儿大,司马老爷子都不敢确定的事情,我们今天谁敢轻易肯定或否定?而且《道德经》这本本来名字叫《老子》的书一直到战国后期才出现在典籍和考古发现里,很难说是他们其中一位写的。你要是问,《道德经》不是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在守将尹喜的苦苦哀求下写的一本书吗?那我只能说,这是司马迁讲的一个睡前小故事,你听听就好,认真你就输了。


孔老师在见到老聃之后,一股脑地把自己的心得和思想都倾述出来,然后,老聃就慢慢悠悠地教训了孔老师一番,里面有“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类的言辞。如果你熟悉道家,你就知道,像这类深藏若虚,盛德若愚的思想恰恰是《道德经》里面的中心思想。


孔子虽然被教育了一番,对老聃却是衷心佩服,回来和弟子们说,这个老聃吧,就像是天上的飞龙,我根本就不知道他在那里白话的是啥玩意,不过真的是很高深的样子,原话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圣人都这么说了,很自然的,这位老聃在竞争老子这个称号时,相比剩下的两位,就有了很大的优势。


所以,关于老子和《道德经》,我个人的看法就是,图书管理员老聃就是老子,不过《道德经》的作者我就不敢说了,不知道。


公元前517年,孔子三十五岁这一年,鲁国发生了动乱,鲁昭公被三个权势很大的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联合起来驱逐出鲁国,这三个家伙是以前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所以历史称他们为三桓。前面我们说过,从十几岁开始,孔子就给这三桓里面的季孙氏打工赚钱养家,这一下老板权力大了,虽然孔子只是替人家管仓库放羊,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至少工资应该是能多一点。但孔夫子显然不像我们这么想,他也带着学生跑出了鲁国,来到了齐国,再一次见到了齐景公。


齐景公还是挺喜欢孔老师的,就问他怎样能治理好国家。孔子这时候提出了他的著名主张,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有权力的国君和父亲要有做国君和父亲的样子,被统治的臣子和儿子也要有做臣子和儿子的样子,做到这一点,天下大治。


齐景公听了之后很高兴,说你说的对啊,如果君不君臣不臣,有米饭也喂不到我嘴里啊。就想提拔重用孔子,还想给他分一块地。可是这时候,有人站出来反对,反对者是晏婴,就是后世有名的晏子。《晏子使楚》的故事也是入了高中语文课本的,大家都很熟悉。


在春秋战国,甚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既有智慧,又有道德,活着的时候当大官吃好的穿好的很逍遥,死了还留下一个好名声的并不多,但这个身高只有一米四的晏婴就是其中一个。司马迁在史记里对他的评价很高,他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要是晏子还活着,我司马迁给他当马夫赶车都心甘情愿。


晏婴跳出来反对重用孔子的理由有两个,第一个是孔子这家伙只会虚伪的空谈和YY,那些繁琐的学一年都学不会的礼乐制度只是花架子,治国是不行的;第二个是致命的,就是晏婴认为在当时的国际环境里,礼乐制度已经完全无法恢复了,周天子龟缩到王畿洛邑里不出声,诸侯们成天打来打去,齐国自己恢复礼乐制度有什么用呢?有那个功夫,还不如多种几亩地小米,大家多吃点饭是正经。


客观地讲,晏婴说的一点都没错。后来为了批评孔子学说相继崛起的墨家,道家和法家都把矛头对准了儒家的这两个弱点,墨子和庄子的书籍里面嘲讽儒家虚伪的寓言和故事比比皆是,而法家对儒家的批判可以简单到就是四个字:屁用没有。


不过除了上面两点,孔子的学说当时不被统治阶级采用还有一个利益问题。这个可以用他后来周游列国在楚国的遭遇说明一下,楚昭王当时想要用他,但是楚国令尹子西对楚昭王说孔子是严格遵守周礼的,我们楚国现在国土面积是千里之地,按照周礼,应该多少?楚昭王一听,马上就一身冷汗,很快就冷落了孔子。原因很简单,楚国是子爵,按照周礼规定,他只能是一个50里的小国,我用你当官有失去土地的危险,那还用啥。


齐国也是一样,齐景公听从了晏婴的话,开始冷落孔子,一年之后,公元前515年,孔子只好离开齐国,回到鲁国。这时候的鲁昭公虽然结束了流亡又回到鲁国继续做他的国君,但是实际政权完全被把持在三桓手里,孔子只好继续他一边打工一边教学的苦日子。如果这哥们就这样走完一生,那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后来肯定没有儒家,即便是有,也和他孔丘没有半毛钱关系,那么,孔子的下半生经历了什么?我们下集再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