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24分钟
播放:
130
发布:
2个月前
主播...
简介...
袁野,90后艺术家,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他的创作将当代艺术与东方哲学巧妙交汇,通过“无我相”、“须弥”、“十方”等系列作品,构建了一个独特的禅意美学体系。
在他的作品中,文字被无限抄录叠加,以“有相”述说“无相”,以“充盈”述说“虚空”,用一种深刻的辩证思想,展示了当代年轻人对中国禅宗思想的独特理解与探索。
【时间轴】
01:20 90后艺术家——袁野
03:51 我从不期待惊涛骇浪
05:56 臣服于命运的安排,人生是“了缘”的过程
06:48 艺术是否需要苦难?
10:29 追求内心的平静意味着逃避吗?
12:59 生命觉醒之路,是突破还是避开?
16:08 对未来的憧憬
17:12 解读“无我相”系列:一个消解“小我”的过程
17:57 解读“须弥”系列:自然面前,感受渺小
20:40 介绍新系列“门”:探讨在信息时代的入口与出口
23:01艺术可能是阻止人类“异化”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上期有伙伴留言,想看音频对应的作品,下方我们增加了一些艺术家的作品介绍。
更多采访及作品画面内容,可以在视频号【Joan姐会客厅】查看,身临其境!
* 作品分享
“无我相”系列
这个系列的作品始于一个清晰的“我”字,随着文字的不断叠加,最终“我”字消融在画面中,无法辨认。袁野解释说,这个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旨在消解现代人普遍强烈的“我执”或“小我”,在创作中体验从“有我”到“无我”的转变。
“须弥”系列
以“山”为载体,通过无限叠加的文字构建出山川的形态。袁野认为,只有当人面对山川、湖泊、宇宙这些宏大存在时,才会真切地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当人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时,内心的“我相”执念便会自然减轻。
“门”系列
“门”既是入口也是出口,象征着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面临的选择。作品画面如同被信息流包裹,模糊了进与出的界限。袁野借此探讨“以无门为门”的禅宗思想,即真正的“门”无需执着寻找,它可能无处不在,也可能根本不存在。
“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石头
起源来自一件由他母亲旅行带回的普通石头创作的作品。袁野引用诗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来阐释他的理念:一千条江中有一千轮明月,但天上的真月只有一个。这块石头,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映照着那个独一无二的“本性”或“真月”。
备注:部分作品图片来源“宝龙美术馆 公众号”
在他的作品中,文字被无限抄录叠加,以“有相”述说“无相”,以“充盈”述说“虚空”,用一种深刻的辩证思想,展示了当代年轻人对中国禅宗思想的独特理解与探索。
【时间轴】
01:20 90后艺术家——袁野
03:51 我从不期待惊涛骇浪
05:56 臣服于命运的安排,人生是“了缘”的过程
06:48 艺术是否需要苦难?
10:29 追求内心的平静意味着逃避吗?
12:59 生命觉醒之路,是突破还是避开?
16:08 对未来的憧憬
17:12 解读“无我相”系列:一个消解“小我”的过程
17:57 解读“须弥”系列:自然面前,感受渺小
20:40 介绍新系列“门”:探讨在信息时代的入口与出口
23:01艺术可能是阻止人类“异化”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上期有伙伴留言,想看音频对应的作品,下方我们增加了一些艺术家的作品介绍。
更多采访及作品画面内容,可以在视频号【Joan姐会客厅】查看,身临其境!
* 作品分享
“无我相”系列
这个系列的作品始于一个清晰的“我”字,随着文字的不断叠加,最终“我”字消融在画面中,无法辨认。袁野解释说,这个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旨在消解现代人普遍强烈的“我执”或“小我”,在创作中体验从“有我”到“无我”的转变。
“须弥”系列
以“山”为载体,通过无限叠加的文字构建出山川的形态。袁野认为,只有当人面对山川、湖泊、宇宙这些宏大存在时,才会真切地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当人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时,内心的“我相”执念便会自然减轻。
“门”系列
“门”既是入口也是出口,象征着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面临的选择。作品画面如同被信息流包裹,模糊了进与出的界限。袁野借此探讨“以无门为门”的禅宗思想,即真正的“门”无需执着寻找,它可能无处不在,也可能根本不存在。
“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石头
起源来自一件由他母亲旅行带回的普通石头创作的作品。袁野引用诗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来阐释他的理念:一千条江中有一千轮明月,但天上的真月只有一个。这块石头,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映照着那个独一无二的“本性”或“真月”。
备注:部分作品图片来源“宝龙美术馆 公众号”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丝丝蒋
2个月前
上海
0
平静或惊涛骇浪,臣服于命运的安排,人生是“了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