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15分钟
播放:
103
发布:
1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今天是2025年9月18日。六十九年前的明天,埃及首都开罗的解放广场上,人潮如织。阳光穿过椰枣树的枝叶,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广场中央的临时演讲台上,站着一位身着白色西装、目光坚毅的中年男子——他就是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


“同胞们!”纳赛尔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广场,“今天,我要向全世界宣告:苏伊士运河,这条流淌着埃及祖先汗水的‘黄金水道’,从今天起,正式回到埃及人民的手中!”


台下瞬间沸腾了。有人举起双手欢呼,有人流下激动的泪水,有人高喊着“纳赛尔!纳赛尔!”的声音穿透云层。这一刻,距离埃及被殖民的黑暗岁月已经过去了近百年,而距离苏伊士运河被英法强行控制,已经过去了整整87年。


要讲清楚这场“收回主权”的意义,我们必须先回到苏伊士运河的“童年”——它本是一条由埃及人用鲜血和生命浇筑的“生命之河”,却在殖民时代的浪潮中,沦为了欧洲列强的“吸血管道”。




故事要从19世纪中叶说起。那时的埃及,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统治者是赫迪夫(相当于总督)穆罕默德·赛义德帕夏。赛义德帕夏是个有野心的统治者,他渴望通过发展经济让埃及摆脱奥斯曼的控制。1854年,他遇到了一个关键的“机会”——法国工程师费迪南德·德·雷赛布提出了一个疯狂的计划:开凿一条连接地中海与红海的人工运河,缩短欧洲到亚洲的航程。


雷赛布的计划听起来美好,但实施起来却无比艰难。当时的埃及,技术落后、资金匮乏,甚至连像样的工具都没有。为了让运河开工,雷赛布说服赛义德帕夏签订了《苏伊士运河公约》,允许他成立“苏伊士运河公司”,并获得运河99年的经营权(后来延长至100年)。作为交换,埃及政府可以从运河收入中获得15%的分红,但前提是必须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于是,一场悲剧开始了。为了修建运河,雷赛布从埃及各地征调了约150万劳工。这些劳工大多是目不识丁的农民,他们被驱赶到沙漠中,用双手和简陋的工具挖掘河道。当时的工地条件极其恶劣:白天,沙漠的温度高达50摄氏度,沙粒吹得人睁不开眼;夜晚,气温骤降到10摄氏度以下,劳工们只能裹着破布取暖。更致命的是疾病——霍乱、痢疾和疟疾在工地蔓延,每天都有上百人死亡。


一位参与过运河修建的埃及老人曾回忆:“我们像蚂蚁一样被驱赶着,饿了就啃几口干饼,渴了就喝浑浊的河水。监工的皮鞭抽在背上,疼得我们直不起腰。我的父亲就是在挖一段悬崖时被塌方埋了,连尸骨都没找到……”


经过10年的血汗劳动,1869年11月17日,苏伊士运河终于通航了。当第一艘法国邮轮“艾格号”缓缓驶过运河时,雷赛布站在岸边,骄傲地宣布:“这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胜利!”但对于埃及人来说,这一天却是屈辱的开始——运河的控制权,从此落入了法国人的手中。


1875年,英国人看中了苏伊士运河的“黄金价值”。当时,埃及政府因财政困难,打算出售运河公司的部分股份。英国首相迪斯雷利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控制运河的绝佳机会。他用400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数亿美元)从埃及政府手中买下了运河公司44%的股份,成为最大股东。


1882年,英国借口“保护运河安全”,直接出兵占领埃及。从此,苏伊士运河彻底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工具”。英国政府派来了自己的官员管理运河,埃及本地人只能担任低级职员;运河的收入大部分被英国拿走,用于维持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甚至连运河区的土地,都被英国强行租赁给欧洲商人种植棉花。


埃及的苦难并未就此结束。19世纪末,埃及民族主义运动兴起,一批知识分子和军官开始呼吁“摆脱殖民统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后来成为总统的纳赛尔。


纳赛尔出生于1918年,父亲是一名邮政官员。他从小目睹了英国士兵在埃及街头的嚣张,听到了父亲对“殖民压迫”的愤怒抱怨,也读过《阿拉伯的觉醒》等民族主义书籍。1935年,17岁的纳赛尔考入开罗皇家军事学院,在这里,他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组建了“自由军官组织”。


1952年7月23日,“自由军官组织”发动了“七月革命”。他们占领了开罗的广播电台、政府部门和军队总部,推翻了埃及最后一个君主法鲁克一世。第二天,纳赛尔站在开罗的街头,对欢呼的人群说:“从今天起,埃及是人民的埃及,不再是国王的埃及,更不再是外国的殖民地!”


成为总统后,纳赛尔的首要任务就是收回苏伊士运河。他深知,这条运河不仅是埃及的经济命脉,更是民族尊严的象征。1954年,他与英国政府展开谈判,要求修改1899年的《英埃条约》——该条约规定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区享有“永久驻军权”。


谈判异常艰难。英国首相艾德礼傲慢地说:“苏伊士运河是英国的‘生命线’,我们绝不会轻易放弃。”纳赛尔则回应:“运河是用埃及人的血汗建成的,它的主权属于埃及人民,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为了给英国施加压力,纳赛尔开始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1955年,他宣布与捷克斯洛伐克签订武器贸易协定,从苏联阵营购买飞机、坦克和大炮——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英国和法国,因为它们担心埃及会倒向苏联。1956年5月,纳赛尔又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的埃及员工工资提高一倍,并承诺将运河收入的50%用于埃及的工业建设。


但这些举措并没有让英国退缩。相反,英国联合法国和以色列,策划了一场针对埃及的“军事冒险”。


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站在亚历山大港的“十月战争广场”上,面对10万民众,发表了改变历史的演讲:“同胞们!今天,我要向全世界宣布:苏伊士运河公司将从即日起收归埃及国有!这条运河不属于英国,不属于法国,更不属于任何殖民国家——它属于埃及人民!”




演讲结束后,广场上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人们举着埃及国旗,高唱《埃及国歌》,有人甚至激动得昏了过去。但在千里之外的伦敦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艾德礼却气得摔碎了手中的茶杯。他对手下的官员说:“纳赛尔是个疯子!他必须为他的行为付出代价!”


法国的反应同样激烈。总理居伊·摩勒公开表示:“埃及的行为是对国际秩序的严重挑战!我们必须用武力让纳赛尔知道,殖民主义还没有死!”


以色列则看到了“机会”。长期以来,以色列一直视埃及为主要敌人,尤其是在1955年埃及与苏联签订武器协定后,以色列更是坐立不安。它秘密与英法达成协议:如果英法对埃及发动军事进攻,以色列将率先从西奈半岛入侵,牵制埃及军队。


1956年10月29日,一场蓄谋已久的战争爆发了。以色列军队分三路向西奈半岛发起进攻,仅用了两天时间就占领了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的大部分地区。与此同时,英法军队以“保护运河”为名,出动战机对埃及的机场、港口和城市进行大规模轰炸。开罗的天空被战火染成了灰色,街道上到处是逃难的平民,医院里挤满了伤员。


但英法的军事行动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联合国大会紧急召开会议,以64票赞成、5票反对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决议,要求英法立即停火撤军。美国虽然表面上支持埃及的主权,但私下里也希望英法能“教训”一下纳赛尔,以防止苏联在中东扩张。苏联则公开警告英法:“如果你们不停火,苏联将动用核武器进行干预!”


最让英法头疼的是美国的立场。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亲自给艾德礼打电话,说:“你们的行动会让全世界看清,殖民主义已经过时了。美国不会支持你们!”英国的盟友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纷纷表态,要求英国“克制”。


在国际压力下,英法被迫于11月6日宣布停火,并于11月22日全部撤出埃及。以色列也在1957年3月撤出了西奈半岛。这场持续了不到三个月的战争,最终以埃及的胜利告终。


1956年9月19日,埃及正式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这一天,开罗的街头比任何时候都要热闹。人们穿着最漂亮的衣服,举着自制的标语牌,上面写着“苏伊士运河属于埃及”“纳赛尔万岁”;孩子们骑在父亲的肩膀上,挥舞着埃及国旗;甚至远在沙漠深处的贝都因部落,也骑着骆驼赶来参加庆祝活动。


纳赛尔站在解放广场的演讲台上,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同胞们!今天,我们不仅收回了一条运河,更收回了一个民族的尊严!从此以后,埃及不再是任何国家的附庸,我们将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台下的人群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挤到演讲台前,拉着纳赛尔的手说:“总统先生,我父亲当年参与修建运河时,被监工打断了腿。今天,我终于能告诉他,他的血没有白流!”


苏伊士运河的收回,对埃及和中东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极大地鼓舞了阿拉伯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叙利亚、伊拉克、阿尔及利亚等国纷纷掀起了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甚至连沙特阿拉伯这样的保守国家,也开始要求收回被外国控制的经济权益。


其次,它削弱了英法的国际地位。二战后,英法虽然仍是强国,但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失败,让它们彻底失去了对中东的控制。英国前首相艾德礼后来承认:“苏伊士运河危机是我们帝国衰落的标志。”


最后,它提升了埃及和纳赛尔在中东的影响力。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的“领头羊”,纳赛尔则被誉为“中东雄狮”。他提出的“泛阿拉伯主义”思想,成为后来阿拉伯国家团结的旗帜。


苏伊士运河的收回,也为埃及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埃及政府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拓宽航道,加深河床,增加码头容量;还成立了“苏伊士运河管理局”,由埃及人自主管理运营。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以色列占领了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被迫关闭;1975年,埃及与以色列签订和平条约,运河重新开放。如今,苏伊士运河每年的通行量超过1.8万艘船只,占全球海运贸易量的12%,是埃及经济的重要支柱。




站在今天的开罗,站在解放广场的纳赛尔雕像下,看着川流不息的车辆和笑容满面的行人,我们依然能感受到1956年9月19日那天的气息。那是一场关于尊严的胜利,更是一场关于独立的抗争。


纳赛尔曾说:“尊严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争取的。”苏伊士运河的胜利,正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埃及人民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打破了殖民主义的枷锁,为中东国家的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


这段历史提醒我们,尊严从来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无数人用汗水和勇气换来的;自由也从来都不是从天而降的礼物,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感谢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1956年9月19日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是20世纪中叶最具标志性的反殖民胜利之一。它让我们看到,即使面对强大的帝国主义势力,只要团结一心,坚持斗争,就一定能够赢得属于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每一个国家的独立都不是偶然的,它背后是无数先烈的牺牲、无数民众的抗争;每一段尊严的回归都不是轻易的,它需要智慧、勇气,更需要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担当。愿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珍惜今天的和平,也为那些仍在为独立和尊严而战的人们加油。


我们下期再会,晚安。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