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嘉宾-
柯岚
50岁,法学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学硕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担任中国法治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律史学会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会理事。
-内容提要-
10:58 从法律的角度,你选择跟另外一个人结婚大概意味着这么几方面的含义:第一,它意味着你要给你未来的孩子选择一个父/母和成长的环境,甚至包括他的基因;第二,它意味着你要给你的父母选择一个未来共同的赡养人;第三,它意味着你要给你婚后所有的财产选择一个共同所有人,和婚后可能发生的所有债务选择一个共同的承担人;最后一点,它意味着你要选择去做另外一个人婚后所有财产的共同所有人和他所有债务的共同承担人。
14:36 现在很多年轻朋友恐婚,其实如果你理解我刚才讲的婚姻的各种风险,每个人在本质上都可能是恐婚的,所以要不要进入婚姻生活是你的一种选择,而你无论是选择步入一个婚姻,还是选择做一个父亲母亲,你都要为你做出的这个决定付出很多责任,但你也从中会收获很多快乐,收获很多重要的人生体验,对这个问题只能这样去看。如果有什么风险要恐惧,就算财产继承制度改革了,本质上还是有那么多的风险。
24:30 近些年的经济发展一直在下行,尤其是疫情以来,恐婚恐育的情绪加剧了,各行各业的人普遍都有危机感、不安全感,也是这样的一种状态之下,婚姻会不稳定,很多人不愿意步入婚姻,是很正常的。但我想这个应该不是长久的,我还是很乐观的,我相信我们这社会还是会慢慢好起来,经济会复苏,内卷会逐渐被削弱,或者说它会演变到一个比较理性,大家都能接受的状态。
28:39 我发现有好几次关于婚姻继承的争论里边,女性的焦虑好像比男性要更重一些。女性朋友就特别担心非婚生子女、重婚、事实婚姻会对我的家庭、财产造成什么样的冲击跟影响。男性好像这方面的焦虑就不像女性那么重,这个实质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我们现在的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推进的程度还不够。
32:16 两个人选择在一起,不是因为年轻时候考虑的那些原因,可能考虑的就是两个人能够相互信任,经过很多年的相识默契,在很关键的时候能够相互信任,对双方人品的那种依赖。那么无论是两个同性还是两个异性,这样一种家庭的组合,我觉得是非常人性的。我们过去关于同性跟异性可能太强调性的一面,其实里面更多的是和性无关的人性的一面。
34:54 在婚姻里面,你可能不需要去了解太多的法律案例,你需要了解的是人性,去多认识些人,然后让你自己能更多选择一个符合人性的、和你合适的、能和你相伴的人。法律能给人们提供的帮助是很有限的。
37:35 经济条件变好,人对婚姻的期待肯定跟我们那个时代是不一样的,这应该是个进步。社会有这样的进步,社会经济越来越好了,人们对生活品质,对婚姻的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了,由此暴露出来婚姻原来的婚姻制度有什么问题?婚姻家庭制度有什么问题?推动法律慢慢地改变,这确实是个进步。
38:22 法律一般是比较滞后的,如果法律有什么变化,它一般是解决社会里面可能非常重要的、会造成人跟人之间很大伤害的,而且涉及面很广的问题,如果一个需求还不是那么普遍,或者说它带来的好处不是那么明显,那立法者都会很谨慎。
42:35 我现在面临的困境,可能是因为近些年关于女性解放进步很快,我现在去反思这个问题,确实能意识到在我们的职业领域里边,女性得到的平等机会还是不够的,或者说学术圈对女性学者还是有各种各样的偏见,甚至有时候你会感到是某种社会结构在对你进行某种规训,这对你自己事业发展都是些障碍。我个人不是很在意,但我能意识到这样的困境,这可能不是我一个人,而是所有女性学者在学术行都能感受到的一种困境。
47:37 我们现在老是用一个概念,叫“完美被害人”。法律上没有这个概念,这应该是哪个媒体造出来的。我从这里面就看到了近代社会法律的参与。清代社会在两性关系的法律里面,是要求女性过去在两性关系方面的品行的。我觉得完美被害人、不完美被害人跟我们现代法律的趋势完全是相悖的。她都是被害人了,你为什么要求她那么完美?为什么没有要求一个罪犯那么完美?这个观念跟我们那个传统是有关系的,是对女性单方面的很苛刻的一个要求。
-本期关联-
《命若朝霜》:本期嘉宾柯岚所著新书,2025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法律社会史角度解读《红楼梦》,聚焦十二位(类)女性角色,对应十二个清代法制问题,整理与《红楼梦》中事件类似的清代司法案例,剖析清代女性困境的制度性原因,考察了清代性别、家庭、法律、政治间的互动与演变。作者综合多重视角,立足“法学与文学”研究路径,聚焦人口拐卖、生育、财产分配、官员考核等社会议题,分析了《红楼梦》作者及书内女性角色如何受到当时礼教与法律的限制、如何做出反抗与批判,展示了清代法律与社会的风貌。
伍尔夫(Adeline Virginia Woolf,1882.1.25-1941.3.28):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
戴锦华:1959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电影史、大众文化、女性文学,代表著作有《雾中风景》《电影理论与批评》《隐形书写》等。
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7.26-1961.6.6):生于瑞士图尔高州,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精神分析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1907年开始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提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
-制作-
本期主播:王子月
本期剪辑:祁露
本期编辑:祁露 王子月
本期音乐:
Roy Clark -《Yesterday,When I Was Young》
Billie Eilish -《everything iwanted》
-互动方式-
加听友微信群:znradio2025
小红书:中女Radio
-出品-
王子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