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22分钟
播放:
2,533
发布:
4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商鞅变法有哪些内容,为什么能成功;楚国吴起变法及战国几次变法浪潮的情况;张仪的连横之路; 惠施其人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前面说到魏国相国公孙痤临死之前告诉公孙鞅,小伙子,快跑吧,我已经和大王说了,要是他不想用你,就必须把你咔嚓了。我们不知道公孙鞅听了这话之后,心里头是不是无数只某种马在奔腾,但史书上说他当时很淡然,说我谢谢您和我说实话,但魏王既然不肯听您的话重用我,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把我脑袋砍了呢?放心吧,啥事没有。


于是,公孙鞅该吃吃该喝喝,结果还真的就是啥事没有。魏惠王出了公孙痤的门,就对着左右长叹一声,唉,公孙相国这么好的一个人,咋病的这么厉害呢,居然让我用一个小孩子为相,还说不用就杀了,赶紧地,让医生再来看看,是不是脑子烧坏了?


几十年后,这哥们终于明白了,临死之前的公孙痤一点也不糊涂,脑子烧坏了的恰恰是他魏惠王自己,不过那时候已经太晚了。


这个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因为他在秦国改革成功之后,秦王把一块叫做商的土地封给他,所以后世叫他商鞅。


在公孙痤死了之后,商鞅虽然没被杀,但基本上算是失业了,为了混一口能吃饱的饭,他就只能去别的国家想办法。也就在这个时候,秦国新上任的国君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向整个天下进行招聘活动,这个招聘广告最后一句是这么说的:“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尊官,与之分土。”换成现在的术语就是,只要你干得好,职位、薪水待遇很高不说,还给股份。


商鞅看见这个广告之后,一刻也没犹豫,起身打包去了秦国,锅碗瓢盆可以少带点儿,但是李悝制定的那个《法经》是一定要的。商鞅把《法经》抄了一份,带在身上。他到了秦国之后,受到了一个人的赏识,这就是秦孝公的宠臣景监,他和公孙痤一样,无比坚定地认为这个商鞅就是一个人才,而且是千年不遇的人才。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司马迁写在《史记》上的故事,说是在景监的强力推荐之下,秦孝公先后见了商鞅三次,第一次商鞅讲帝道,就是尧舜治理天下之道,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第二次商鞅讲王道,也就是周文王、周公这些人如何治理天下的,孝公觉得这家伙就是扯淡的,然后就狂怼景监,说你推荐的都是甚么玩意儿?


在景监的坚持下,孝公又见了商鞅一面,这一次商鞅开始讲霸道,就是齐桓公晋文公之流是如何称霸天下的。秦孝公终于觉得商鞅这家伙还可以,出来对景监说:“汝客善,可与语矣。”意思是你这个朋友还不错,和我聊的挺开心,但还是没说要提拔商鞅。


景监回来和商鞅一说,商鞅笑了,说现在我知道秦国大王需要啥玩意了。等商鞅第四次见到秦孝公之时,他不再谈论道,什么帝道、王道、霸道都不谈,那他谈什么?他谈术,法术的术,富国强民之术,开疆扩土之术。


那么术和道有区别吗?有,道可以比作是长远规划,战略目标,短时间内是看不到什么好处的;而术那就是政策和法规,短时间内效果显著。秦孝公自然是喜欢术,他对商鞅说,你小子前几次讲的道,那玩意虽然好,但是我活不了那么长时间,有什么用?还是你现在说的这些看起来有用一些。


就这样,在得到秦孝公的支持之后,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现在我们提起商鞅变法,可谓是尽人皆知,只要是中国人,受过一点教育,基本都知道。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商鞅变法的基本思想并不是他的,而是抄魏国李悝的,并且融合其他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比如说就有在楚国已经推广很久的郡县制。这也就是为什么商鞅之前的李悝和他之后的韩非子,那两个人头上都顶着法家学者的帽子,而商鞅,我们就只能称之为政治家。


不过商鞅这个政治家不是一般的政治家,而是中国古代六大政治家之一,按时间顺序他排第二,前面有管仲。具体来说,商鞅的变法内容大概是五项:第一废井田制,土地私有;第二废世袭制,实行军功制;第三废封建制,行郡县制,建立户口制度;第四重农抑商,奖励种田和织布;第五明法令,赏罚分明。


看完这五项内容,有一条是他商鞅的独创吗?没有。废井田废世袭是李悝变法的主要思想,甚至管仲时代就有了;废封建行郡县是楚国先开始搞的,至于说重农抑商,这是人家周王朝的传统项目,而最后一个赏罚分明,还是李悝的思想。不过历史的事实是,商鞅成功了,而且不是一般的成功,他把一个落后的边陲中等国家,一下子提升到一流强国,最后还兼并了天下。


这里面一定是有原因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秦孝公和商鞅这哥俩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改革之路走得更彻底,更高效,更全面。


比如说世袭制,李悝在魏国只是废除了这个制度,但用具体的什么制度来提拔和封赏官员,李悝没有明说,只是说根据才能来决定是不是让你当官。这就麻烦了,有没有才能这事没法量化,一个老贵族颤颤巍巍地说另一个贵族有才能,你是封还是不封呢?


……


商鞅一路逃到秦国边境,天色已晚,他想找个酒店住宿。店老板说,阁下请出示身份证。商鞅哪里敢暴露身份,就说忘了带了。店老板马上就说了,我们秦国的商君制定了规矩,要开房,必须有身份证,否则您要是逃犯,查出来我和你同罪。据说商鞅只好仰天长叹:“为法之敝一至此哉!”这就留下了一个成语,作法自毙。


没办法,走投无路的商鞅同学只好回到自己在秦国的封地,正儿八经地对抗政府军,换句话说,他真的造反了。很可惜,他是政治家,不是军事家,一败涂地之后被乱军杀掉,死了之后尸体还被拉回咸阳,处以车裂,也就是五马分尸,并且全族被灭,满门抄斩。


不过呢,那个对商鞅一点儿好印象也没有的秦惠文王虽然杀了商鞅泄愤,但这哥们相当滴有眼光,对于商鞅的改革措施,他全都当作珍宝一样留了下来。这就是秦国最后能统一中国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法宝,人家的政策有连续性。


关于政策连续性这件事的重要程度,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同时期的楚国吴起变法。吴起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那个在鲁国杀妻求将,在魏国训练武卒的那个名将吴起。他在魏文侯去世之后,和魏国继任的魏武侯搞不好关系,最后只能又一次离开魏国,投奔楚国。


当时楚国的楚悼王非常欣赏他,就如同商鞅和秦孝公一样,吴起和楚悼王也成了好基友,在楚国实行了五年的变法,从公元前386年到公元前381年,变法内容基本上和商鞅的差不多。但是你必须清楚一点,不是吴起学商鞅,而是商鞅学吴起,因为吴起楚国变法比商鞅秦国变法早了20几年,像前面那个搬木头给金子的故事,就是吴起在楚国先玩的,被商鞅原封不动地搬到了秦国,又玩一次。不过归根结底,这哥俩都是学李悝的。


这些不是重点,我的重点是,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翘了辫子,和商鞅一样,吴起马上被反对改革的势力整死了,但是和秦国不一样的是,吴起一死,楚国尽废他的新法,开历史的倒车,走了回头路,结果是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就此衰败。


这件事,后来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有一个总结,叫做,“吴起之后,楚不用吴起而削乱;商鞅之后,秦行商君而富强。”


上面只是简单地说了魏、秦、楚三国的变法和相关人员,实际上,在整个战国期间,先后出现过三轮变法浪潮:第一轮是魏国李悝变法与楚国吴起变法,第二轮是齐国邹忌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第三轮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及燕昭王变法。


就像我前面说的,战国最大的特征就是改革,就是变法图强,而且各国的变法措施都涉及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四大基本方面。看看战国七雄,有一个没干过改革这事的吗?没有,而且大改大收益,小改小受益。


那么,除了变法的改革者,战国时期,还有哪些人影响了天下的大势呢?我们先来看一个人。公元前329年,也就是商鞅死了九年之后,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人走进了秦国首都咸阳。


我们现在也不知道他用了什么方法和秦惠文王见了一面,然后就被后者拜为客卿,后来又被拜为相国,不过怎么见到秦王不重要,有句诗说得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战国时代,各国都急需人才,这种旦夕之间一步登天的事情很平常。对于历史来说,重要的是这个人提出的策略,简短地说,就是秦国要和魏楚两国保持睦邻友好关系,然后进攻韩国,进而可以和洛阳的周天子联手,再回来攻打魏、楚两国,最后吞并天下。


这个人的名字叫张仪,他把这个策略叫连横,原因是,秦国在地图的西边,无论和魏、楚,甚至六国里面任何一个国家交好,都像是在地图上画了一道横线,当然,对于别的国家,这也是一条致命的横线。


张仪这家伙也是魏国人,所以我说魏国的绰号应该叫做“战国人才库”,人才都是它培养的,然后拱手送给其他国家。不过张仪在魏国的时候一点儿也看不出来是人才,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他始终坚信自己会像赵本山一样,可以凭借“大忽悠”的本事来吃饭,而且还能吃好。


后来他来到楚国,在楚国某一位贵族门下当食客的时候,有一次去参加楚国相国的晚宴,吃完了饭,这位相国发现丢了一块宝玉,参加宴会的众人互相端详了半天,一致决定,这个盗贼就是张仪,因为仪“贫而无行”,客人当中,你最穷而且平时表现热衷钱财,那就是你偷的。


张仪被打了一个半死,扔回了家。他老婆就哭着说,让你不要读书,不要到处乱说话,你如果听我的话好好种地,今天怎么能受此屈辱?张仪艰难地把嘴张开,问他老婆:“舌尚在乎?”他媳妇儿非常欣赏他的幽默感,笑了,说还在。他长出一口气,那就好,舌头在,将来就有荣华富贵。


经过多年苦读和思考的积累,张仪确信了两件事,第一,新的秦王,秦惠文王有统一天下的野心;第二,连横对秦国是最好的策略。接着就出现了上面说的一幕,他成功地游说了秦惠文王,成为了一名新的贵族。


稍微对历史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与连横相对的就是合纵,合纵又是什么意思,那也要看地图,打开战国的地图,从最上边的燕国开始,画一条竖线下来,一路经过赵,齐,韩,魏,楚。这六个国家在一条纵线上,那么,合六国之力对付西边孤单却很强大的秦国,就是合纵,后来延伸到六国中任何一两个国家的联合,也叫合纵。


连横和合纵,合起来就是纵横,纵横四海的纵横,提倡并且实施这两种策略的,我们统统给他们一个大帽子,叫纵横家,也是百家争鸣里面的一家。实际上,这些人现在有另一个称呼,叫外交家。


是的,除了改革家,纵横家也是战国时期决定天下走势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我们说连横的代表人物是张仪,那么合纵呢?很多人张口就来,苏秦。但是很抱歉,我的这个专辑不会这么讲,因为我拥护另一种历史看法,那就是《史记》《战国策》和《资治通鉴》里面记录苏秦活动的时间统统都是错的。至于为什么,我先买一个关子,一会儿再说。


在这个专辑的历史里,当年和张仪对抗的合纵家主要有两个,惠施和公孙衍。



惠施,又叫惠子,和张仪基本也就是差那么一两岁而已。他是谁你可能没听说过,但是有关他的两件事,你也许知道,第一件就是中国有句俗语,形容别人有才的,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指的是曹操的儿子曹植,他的故事要到三国的时候再说,而学富五车指的就是这个惠施,说他家的藏书多到要五辆车才能装下。


关于他还有一件事是写在《庄子》这本书里的,说有一次庄子在桥上发神经,感慨道,河里的鱼可真是快乐啊,旁边一个爱较真儿的哥们马上就反驳他:“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抬杠抬得这么有水平,堪称杠精的这位爷,就是庄子他老人家最好的朋友,合纵策略的首创者,惠施,尊称惠子。


这个惠子本来是宋国人,但他主要活动的国家还是那个“战国人才库”魏国,从他在魏国任职的第一天就坚持一点,一定要和齐国和楚国搞好关系,一致对抗秦国,所以,严格来说,惠子是提出合纵抗秦的第一人。


可是无论你的观点是不是正确,要想让别人听你的,你必须要会忽悠,这位只会说“子非鱼”的杠精惠子显然忽悠的本事不如张仪。


公元前322年,已经取得秦王信任的张仪代表秦国游说魏惠王,提出秦魏联合攻打韩国,然后分赃,秦国得三川地区,魏国拿走南阳,这明显就是张仪主张的连横,对秦国的好处是大大的,但魏惠王这个目光短浅的家伙居然就同意了,而且他还十分欣赏张仪这个大忽悠,任命张仪为魏国相国。


你若是问,张仪已经在秦国领工资了,还能在魏国当官?这在战国时期是可以的,后面你还会看到更邪门的,一个人担任了六个国家的相国。


惠子苦劝魏惠王不听之后,只能黯然神伤地离开魏国,回到宋国和庄子讨论鱼是不是快乐的重大问题去了。那么,张仪的谋略成功了?


没有,为啥没有,因为另一个人。我们下集再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