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特别感谢Guxi和姥姥的邀请,去当了自习室的第一位嘉宾。停读小说类目10年的我,还特意为节目读了《斑马》这本小说。但其实更有趣的是我从studyroom更大的人群里看到了更多不同的声音,在片头我和eric也进行了小小的讨论。


关于谁到底是主流的生育价值观,真的所有人都不一样。但怀孕生子从头就是一个个人决定,也只有个人承担,所以每个人的故事都是观点。我很少把生完孩子我腰围变粗了放在嘴边,因为我确实觉得这样看起来更像个有核心的CF运动员挺好的。少些焦虑,多些自洽,总是能让我们自己活的更舒服的。


—— 以下是借用才女Guxi shownotes——


今天是一期很特别的节目。三个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女人,共同读了《斑马》这本关于生育选择的书。


38岁的weiya, 第一次如此直白的说出了她的生育焦虑,感觉在“双十一最后一个小时”,到底“买”还是“不买”。而guxi, 一个人生规划如此清晰的女人,生育话题却是她”房间里的大象“。


我们看到了太多母职的拉扯,听到了各种女性因为生育丢失了部分自我的故事,「恐育」似乎快变成一个主流叙事。而这归根到底也许只是两个问题:我到底该不该要一个孩子?我是否准备好了成为一个母亲?


不久前一次喝咖啡,我们从莎莎嘴里听到了石破天惊的一句话:生育是一种被赋权(empowerment)。她是一名创业者,也是一位一岁小女孩的母亲。让我们无比钦佩的是,她在怀孕生育的全过程没有任何月嫂和育儿嫂的参与,在创业日理万机的同时,姿态优雅地完成了向母亲身份的切换。


而恰好,Guxi和Weiya分别站在女性生命的两个选择节点,当我们近乎决然地走向某一个相似的方向时,突然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图景,发现原来「生孩子」是一件可以如此具有主动权的事!这也让我们重新思考「自由」,重新去回看和审视自己的选择。


虽然这一期我们在情不自禁的眼泪中收尾,但希望你听到是鼓舞、是平和,是女性忠于自我的从容和力量。


Highlights:

* 生育是一种被赋权(empowerment),是自我发现的重要部分

* 从小女孩就被教育着以学习的姿态与男性相处

* 你不能用主动放弃权利的方式来争取权利。我们要争取的是超越选择的自由,而不是假装自由的个人选择。

* 当我们在说「女强人」这个词时,其实已经默认「强人」本身隐含了男人。

* 安全感同时也是一种阻碍,它将未知之美拒之门外。

* 要孩子并不是牺牲了自我,这是自我的一部分。

* 父权社会和独立女性中间有一个地带,是属于每一个女人自己的框架。

* 所谓寻找自己,并不是否定过去。戴着面具的每一段过去都是你自己,趟过了它们,你才成为了你。

* 自由不是自然法则或利益权衡,它是一种探寻内心真实召唤,并忠于它的能力。

* 快乐和境遇没有关系。当一个人有找到快乐的能力,那TA就永远是快乐的。


主播...
莎莎Pluss
楼长Eric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Pink_wCuv
3个月前 湖南
1
27:08 不婚不育保平安是受害者的自保指南,而不是对加害者和这套体系本身的抗争,你不能用主动放弃权利的方式来争取权利,我们要争取的是超越选择的自由,而不是假装自由的个人选择!
铃酱
8个月前 澳大利亚
1
1:09:42 哈哈哈 深深被触动了
赛博J
9个月前 四川
1
1:14:12 我连自己都没接受,我觉得我不配
Jinshasha
10个月前 美国
1
35:10 一直很喜欢PF的节目,我也叫shasha,很喜欢你,作为两岁半娃的妈妈,并且和老公一边上着一个不灵活的班一边独立带娃,但听到weiya说的这一大段对于由爱掌控带来的安全感,居然觉得很能共情,我曾经就是跟weiya一模一样的,现在当妈没有像莎莎那样洒脱和自如,原因就是我觉得有限的精力用在带娃和家庭的琐事上让我没什么成就感,没有人来给我正反馈
Jinshasha
10个月前 美国
1
35:10 一直很喜欢PF的节目,我也叫shasha,很喜欢你,作为两岁半娃的妈妈,并且和老公一边上着一个不灵活的班一边独立带娃,但听到weiya说的这一大段对于由爱掌控带来的安全感,居然觉得很能共情,我曾经就是跟weiya一模一样的,现在当妈没有像莎莎那样洒脱和自如,原因就是我觉得有限的精力用在带娃和家庭的琐事上让我没什么成就感,没有人来给我正反馈
我将试说一些粗鲁的话你也
1年前 加拿大
1
莎莎真松迟。维亚离婚的原因一定有不和谐的元素。
癫癫雨
1年前 重庆
1
1:31:46 真棒
Simon在这里
1年前 上海
1
29:54 两元归论,这点我和太太讨论过,我太太特别容易一个观点非左即右,知道这样会很绝对会受挫,但总是不自觉的这样思考,也不知道促使这样,背后的底层原因是什么?而我对于白到黑之间,可以接受无数种程度的灰,与她完全不同。不知道你俩,如何看待这问题,欢迎有机会能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Simon在这里
1年前 上海
1
29:54 两元归论,这点我和太太讨论过,我太太特别容易一个观点非左即右,知道这样会很绝对会受挫,但总是不自觉的这样思考,也不知道促使这样,背后的底层原因是什么?而我对于白到黑之间,可以接受无数种程度的灰,与她完全不同。不知道你俩,如何看待这问题,欢迎有机会能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TreeCat
1年前 江苏
1
听下来会觉得未育和已育似乎在打擂台,但挺喜欢听这样的讨论,不同经历可以观察样本。 但没想到评论都是在攻击莎莎“有钱”“人生顺利”“无法理解弱者”。在我看来更值得借鉴的是莎莎积极、昂扬的心态,我选择我承担的勇气。人生不是只有ABC指定模板可过,吸取他人经验后,再结合自身优化调整,求同存异嘛。
NotGoose
1年前 北京
1
听惯了passion fruits速度,发现莎莎去她们俩那边串台跟开了倍速一样
Summer-haze
11个月前 北京
2
生育孩子的各种所谓牺牲和困难都特别具体,特别好量化,很容易被共情。但是生育孩子带来的好处、内心的成长就不足为外人道。
Summer-haze
11个月前 北京
2
生育孩子的各种所谓牺牲和困难都特别具体,特别好量化,很容易被共情。但是生育孩子带来的好处、内心的成长就不足为外人道。
陈卡罗
1年前 上海
2
终于遇到了和我观点何其相似的另一个人!好爱莎莎的观点~作为一个外资投行女,其实不论是hours还是身体状态我都没有ready for a baby但是我一直跟男票说我想要保留有一个孩子的体验的选择权,所以我无法认同他想丁克。其实我知道他想的更周全,他的性格更稳妥更希望养好一个孩子更现实的考虑了如果有一个孩子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才提出丁克的proposal,而我只是在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后,凭空说一句-我以后想要孩子。可是,真的,我没有觉得会那么难,只是一种体验而不应该用难易/正确与否去形容,take it easy and seriously.
陈卡罗
1年前 上海
2
终于遇到了和我观点何其相似的另一个人!好爱莎莎的观点~作为一个外资投行女,其实不论是hours还是身体状态我都没有ready for a baby但是我一直跟男票说我想要保留有一个孩子的体验的选择权,所以我无法认同他想丁克。其实我知道他想的更周全,他的性格更稳妥更希望养好一个孩子更现实的考虑了如果有一个孩子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才提出丁克的proposal,而我只是在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后,凭空说一句-我以后想要孩子。可是,真的,我没有觉得会那么难,只是一种体验而不应该用难易/正确与否去形容,take it easy and seriously.
养猪崽的猫
1年前 澳大利亚
2
在早晨趁娃还没醒,去运动的路上在自习室那边听完了这期,有许多共鸣,想想现在坚持早起运动,也是生了女儿才养成的,我生了她,她成就了我。
养猪崽的猫
1年前 澳大利亚
2
在早晨趁娃还没醒,去运动的路上在自习室那边听完了这期,有许多共鸣,想想现在坚持早起运动,也是生了女儿才养成的,我生了她,她成就了我。
BlackPear404
1年前 中国台湾
3
09:30 PF外的環境如果這樣同情男性就會被圍攻了。很多男性也在被女權誤傷。
BlackPear404
1年前 中国台湾
3
09:30 PF外的環境如果這樣同情男性就會被圍攻了。很多男性也在被女權誤傷。
Cocooooos
7个月前 北京
5
32:41 很喜欢这期的讨论 但这个部分叙事确实太优绩主义了 从某种角度上讲 真的很可惜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成为母亲 empowerment的奢侈 母乳的体验也受到妈妈在结构中的位置高度影响
Elizabeth_ee7C
7个月前 重庆
5
32:38 有几个女性可以带着孩子去上班,这不是什么个体选择,是需要社会支持的 无论意识还是物质
晨曦xi
11个月前 美国
5
天啊,这期是在自习室那边听的。才去看了那边的评论,大多意思就是莎莎是幸存者偏差,我真的还是蛮震惊的!现在国内的”女性意识”都这么“强”了吗?彷佛我们这种生娃养育,不靠爹妈,自给自足,这些反而普通的人群反而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是“不务正业”。不过也正常,毕竟自习室吸引的都是需要不停打鸡血,需要强迫自己走上独立女性或者是“入坑”想爬出来的人的心理陪伴。作为一个有两娃和40+只工作半天的妈妈,还是庆幸有这样平凡的不被绑的,也被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老公尊重的人生!
朵儿小桃Jomo
1年前 上海
5
感谢guxi的那个关于“幸存者偏差”的提问,以及莎莎的回答。让我突然意识到,突然意识到一件事,很多人都用“幸存者偏差”来警示一些人不要异想天开,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总有一些人会一直努力,经历过很多次失败,直到成为别人眼中以为只是幸运的那个“幸存者”。就是说,成功者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种状态。莎莎不论遇到什么,都会继续下去,状态不会有差别。
HD5997557
1年前 荷兰
10
10:04 我觉得最大的目前的观点问题就是对立,仿佛什么都是单选题,火锅店必须有汤不能上凉菜。以至于一个完全横空出世跟所有现有选项不沾边的新idee就会特别的受吹捧,但问题在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可能啥是都沾一点,啥都不是全部。女性的社会角色尤其如此,可能也不是百分百为后代付出的母亲,也不是百分百投入工作的职场人。我最近在孕晚期,又在职场,研究各种本地的生育优惠政策得到的结论是,这个身份的转换,本质都是要选择的人付出一些代价。只是这个代价,有时候可以量化,比如钱,有时候不能量化。但人生不就是这样么?任何一个选择的本身都是权衡利弊,可能在某些人看来,更愿意付出a的代价,有些人是b。但根儿上,ab都只是比例问题,很难做到任何一个的100% ,然而这就跟现在流行的观点强对立的主流叙事方式差很多了。然后再通过叙述和二次分析,往往会放大其中的某个点再掩盖掉剩下的部分,明明是spectrum的东西都要变成两个尖峰互不相连。感觉很唏嘘。
喵喵战斗机
10个月前 湖北
11
1:12:42 以我对身边女性的观察,莎莎说的还是过于乐观了。我觉得我们已婚已育的女性要客观描述生孩子的风险,除了各种身体损伤,还有产前产后抑郁的风险。 不是每个女性的身体和心理状况都可以允许她们在没有帮手的情况顺利养育孩子的。觉得自己需要帮手就请人帮忙,和完全自己独立带孩子之间,没有谁更独立,谁更高贵的说法。本来一些女性因为经济和其他条件限制不得不自己独立带娃,身心已经疲惫不堪,还要被能够独立带娃的其他女性鄙视,我真的听得心理非常不适。 而且孕妇死亡率从古到今是一直存在的。国家统计数据2022年和2023年大概万分之1.5,虽然比十年前下降了约万分之一,但是还是比正常人车祸死亡率高多了。 我身边有3个案例: 1. 我一个朋友,她妈妈生她的时候子痫,她孕晚期出现肾衰竭,生的时候也出现了子痫,只是她在生活一个医疗服务很好的大城市,又是非常幸福的一个,她活下来了,而她的一个病友,一位北方偏远地区的年轻女性没活下来。且她因为在ICU的治疗使用了激素,导致股骨头坏死,差不多两遍股骨头都换了,所幸孩子聪明健康。 2.我表妹孕晚期肾衰竭,经历了多次抢救和数月住院,孩子也住了两个月新生儿监护室。 3. 我另一个朋友老公精子质量不好,做了三次试管才成功,她经历多次取卵和两次胎停流产的痛苦,第三次才顺利生产。
SijiaLW
1年前 美国
14
37:47 一直很喜欢你们的节目,这期简直就聊到我的心坎里了。我一直认同独立女性是不应该被外界目光挟持而远离生育,但是我也确实害怕有了孩子就失去了自我,非常拧巴。听完你们聊的,我觉得一下就放松了。特别喜欢莎莎的状态。期待有机会能和你们串台!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