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59分钟
播放:
2.96万
发布:
5天前
主播...
简介...
当代社会正掀起一股“走进博物馆”的热潮,人们热衷于在展厅中与文物“面对面”。但我们眼中的这些“艺术品”,真的还是它们原本的样子吗?它们从被创造、使用、遗弃,到被发掘、修复、展出,经历了多少误读、修补与再塑?今天的博物馆不再只是历史的陈列柜,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对自身文明的追问:我们如何与破碎的过去对话?在不断被数字化、被算法定义的时代,我们还能为未来留下什么有温度的痕迹?
我们邀请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岩老师,带我们穿越时间的缝隙,重新思考:文物是什么?文物的“真实”从哪里来?本期播客是一次对“物”与“意义”的追问,也是一场关于文化记忆、信仰、科技与方法的深度对谈。
本期嘉宾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岩
* 互动惊喜
在小宇宙评论区分享您对于本期话题的思考,我们将抽取幸运听众送出郑岩教授亲笔签名的《铁袈裟》4本。
* 活动预告|郑岩老师策展“巫鸿的三本书”,带你漫游书展
4月23日至27日,第四届嘉德国际艺术图书展将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一层、二层展厅举办。本届书展新推出的特别单元“巫鸿的三本书”,由嘉德文库和理想国联合策划,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郑岩老师担任策展人。
这场展览聚焦巫鸿先生近年来完成的三部跨界之作——《豹迹:与记忆有关》《偶遇:在漫游中感知艺术》以及即将出版的《生动:在漫游中发现艺术》。从创作灵感、学术旅程到书房写作,展览将以手稿、实物、旅行照片等方式,把巫鸿的艺术漫游呈现在大家眼前。
* 在第四届嘉德国际艺术图书展期间《王府井一号》将首次开展线下活动,特别推出“播客开放麦”主题互动活动,邀请听众走进播客的世界,体验录音、参与对话、打卡互动,让声音真正“发生”。扫描图中二维码参与活动报名
——————
内容导航
03:10文物的旅行,穿越时空的“变”与“不变”
这其实涉及到艺术品在古代与当今之间长时空的旅行。它们在几千年的时间里,穿越了不同的文化语境,这一过程中存在很多‘变’,也有很多‘不变’。这是我们做历史研究经常思考的问题。我们今天走进展厅,仍然会被那些六世纪、七世纪的造像深深打动,而这可能正是当年工匠创作时的意图。他们做出这些作品,是为了打动人,是为了寄托信仰,或者为父母超度,为自己祈福。那个时候的文化背景,是宗教的、有仪式性的,有供养人、有赞助人,在一个佛堂中有完整的宗教系统。
而今天,这些佛像脱离了原有的宗教空间,进入现代的公共博物馆,不再归属于某一个人或某一种信仰。观众面对它们,仍会被打动,但这种感动背后的意义已然不同。我们可能由此思考艺术的本质、文化的传承、历史的构建,而不再单纯产生宗教信仰的情感。这正体现出艺术品在时空旅行中的变化,也让我们意识到,‘变’与‘不变’之间,其实一直在共存。
07:46铁袈裟的前世今生
12:39中国文化逻辑的认知突围
这本书其实是对我所从事专业的思考。当下历史写作强调连续性与完整结构,看似条理分明,实则是近代学科框架建构的结果。例如当今撰写中国美术史时,教材通常分为绘画史、雕塑史、建筑史、工艺美术史——这套结构并非源自中国文化内部,而是文艺复兴后拉丁语系中‘艺术’概念的衍生品,19世纪末传入中国后被视作普世标准。
这种欧洲中心论的系统贡献巨大:我们因此有了系统的雕塑史、建筑史研究。但它本质上仍是外来框架的移植——将中国材料填入西方分类体系,看似完整,却割裂了本土艺术的内在逻辑。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是琴棋书画的共生体,文人将其视为整体修为;而今日“棋”被归为体育,“琴”被划入音乐,传统关联性被消解。
因此,我在书中尝试以‘破碎’为隐喻,打破单一门类的叙事惯性。不是孤立讨论绘画或雕塑,而是回归历史原境:关注具体人物如何创作、破坏或重命名一件作品。这种微观视角并非否定既有框架,而是增加多元线索——既做现代学术研究,又尊重中国文化自身的逻辑。在21世纪,这种反思或许能让我们跳出既定体系,重建更贴近本土脉络的艺术史书写。
15:49考古 VS 美术史:文物的两个故事版本
其实我们今天所说的‘考古学家’或‘美术史家’,都是近现代学科分类发展出来的概念。追溯到17、18世纪,比如温克尔曼,他既是美术史家、也是考古学家、美学家——那时候的学者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因为没有今天这种学科分工。
考古学与美术史本就是同源的,后来因为国家主义、民族认同的崛起,考古学开始关注更宏观的议题,比如一个文明、族群的起源与演进。在中国,田野考古从1921年仰韶文化的发现开始,一直参与着我们“我们从哪里来”的讨论。
相比之下,美术史更关注的是人类精神和物质创造中最精致、最有思想性的一部分。艺术品是一种独特的人类表达,它的不可复制性、特殊性和精神性,构成了美术史研究的核心。
如果说考古学研究的是普遍性,美术史更关注的是特殊性;一个是群体尺度的文明史,一个是个体创作的精神史。但两者并不对立,而是互为补充。理解特殊性离不开宏观背景,而研究大历史也不能忽略个体的独特经验。
25:02怎么读懂博物馆里的文物?
文物不是天然就是艺术品,是我们今天把它们变成了艺术品。所有的展品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历史的碎片。即便这件东西是一件完整的瓷器,它仍然是一个历史的碎片,它已经脱离了历史的语境。
33:38“原境”的建构与多元叙事
38:38文物修复原则与文化冲突:历史信仰与当代规范
‘修旧如旧’是当代文物保护领域普遍接受的一个原则。这一理念在法国大革命后逐渐形成,并被国际广泛采纳。它强调,在确保文物稳定性的前提下,应尽量少干预其‘发现时的样貌’。比如断臂维纳斯,并不会为了复原古典时代的完整性而去补上胳膊;如果补了,那就是现代的艺术创作了。背后其实是一种历史意识:我们不应随意添加或改变一件历史遗物的状态,因为它和我们不属于同一个时代。它代表的是另一段时间的痕迹,我们要尊重这种时间的距离感。
但在中国,这种理念常常遇到挑战。在四川或重庆,有些乡民出于善意对石窟造像进行‘修复’:给佛像添头、穿衣、贴金、上妆。这些看上去粗糙甚至恶俗的‘修补’,其实背后有他们自己的逻辑。在他们眼中,佛像是神圣的存在,残缺是一种遗憾。他们对佛像的情感是真实的,甚至晚上会因佛像缺一只胳膊而睡不着觉。他们的行为反映的,是一种延续至今的文化与信仰系统。
我们读过书、受过保护教育,声音更强大,常常以现代保护原则去否定这些行为,但也许应该反过来思考:乡民到底在想什么?他们的逻辑是什么?这其实体现的是一个活的信仰系统,而非纯粹的迷信。他们相信,这座神像是村庄的一部分,是文化与精神的寄托。他们想挣钱后给佛像‘装新’,表达的正是传统中的功德逻辑。例如孔庙从孔子逝世一年后开始被纪念,几乎每一代都曾重建。春秋、汉唐的建筑都已消失,我们今天所见的,多为明清遗构。这种‘拆旧建新以示尊崇’的文化观,与现代修复理念相冲突,但不该粗暴否定,而应认真研究、理解,并思考如何与现代系统对话。
一些文物和宗教场所由多个部门管理时更容易产生矛盾:文物系统强调保护不可改动,宗教系统则倾向贴金化妆,保持神像‘活着’的状态。在一个系统中它是历史,在另一个系统中它是现实。很多冲突正来源于此。
52:11当我们的历史藏进云端,未来如何考古今天?
57:17古人与今人的“共鸣”
我80年代学考古时,参与的发掘注重的是可见的‘物’:器物、骨头、瓷片,而‘填土’通常被视作无用之物直接被丢弃。但今天,哪怕是土壤也不再被忽视。研究者会取样,通过水洗浮选,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种子,分析当时的生态系统。为什么我们现在提出这些问题?因为我们自己正处在生态危机中。我们今天对“古人的生活环境”的兴趣,恰恰反映了我们对当下生活环境的焦虑。
然而有些问题是永恒的。无论古代、现代还是未来,人类始终在追问一些根本性的命题,比如: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爱是如何表达的?焦虑从何而来?这些问题不会因为技术进步而消失。考古学不仅是一种获取过去物证的工具,更是理解人类本质的路径。我们今天研究古人如何表达爱与焦虑,未来的人也会研究我们。关心“人”本身,是所有时代的共同点。
——————
互动方式
微信公众号:嘉德通
小红书:王府井一号
微博:王府井一号播客
加入王府井一号听友群添加小助手微信号:Guardian_in_one_
——————
出品方:嘉德艺术中心
出品人:寇勤
制作人:蒲宇
编辑主持:孟庆馨
策划:王卓然
后期剪辑:魏康宁
音乐制作:system[Σ]
我们邀请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岩老师,带我们穿越时间的缝隙,重新思考:文物是什么?文物的“真实”从哪里来?本期播客是一次对“物”与“意义”的追问,也是一场关于文化记忆、信仰、科技与方法的深度对谈。
本期嘉宾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岩
* 互动惊喜
在小宇宙评论区分享您对于本期话题的思考,我们将抽取幸运听众送出郑岩教授亲笔签名的《铁袈裟》4本。
* 活动预告|郑岩老师策展“巫鸿的三本书”,带你漫游书展
4月23日至27日,第四届嘉德国际艺术图书展将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一层、二层展厅举办。本届书展新推出的特别单元“巫鸿的三本书”,由嘉德文库和理想国联合策划,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郑岩老师担任策展人。
这场展览聚焦巫鸿先生近年来完成的三部跨界之作——《豹迹:与记忆有关》《偶遇:在漫游中感知艺术》以及即将出版的《生动:在漫游中发现艺术》。从创作灵感、学术旅程到书房写作,展览将以手稿、实物、旅行照片等方式,把巫鸿的艺术漫游呈现在大家眼前。
* 在第四届嘉德国际艺术图书展期间《王府井一号》将首次开展线下活动,特别推出“播客开放麦”主题互动活动,邀请听众走进播客的世界,体验录音、参与对话、打卡互动,让声音真正“发生”。扫描图中二维码参与活动报名
——————
内容导航
03:10文物的旅行,穿越时空的“变”与“不变”
这其实涉及到艺术品在古代与当今之间长时空的旅行。它们在几千年的时间里,穿越了不同的文化语境,这一过程中存在很多‘变’,也有很多‘不变’。这是我们做历史研究经常思考的问题。我们今天走进展厅,仍然会被那些六世纪、七世纪的造像深深打动,而这可能正是当年工匠创作时的意图。他们做出这些作品,是为了打动人,是为了寄托信仰,或者为父母超度,为自己祈福。那个时候的文化背景,是宗教的、有仪式性的,有供养人、有赞助人,在一个佛堂中有完整的宗教系统。
而今天,这些佛像脱离了原有的宗教空间,进入现代的公共博物馆,不再归属于某一个人或某一种信仰。观众面对它们,仍会被打动,但这种感动背后的意义已然不同。我们可能由此思考艺术的本质、文化的传承、历史的构建,而不再单纯产生宗教信仰的情感。这正体现出艺术品在时空旅行中的变化,也让我们意识到,‘变’与‘不变’之间,其实一直在共存。
07:46铁袈裟的前世今生
12:39中国文化逻辑的认知突围
这本书其实是对我所从事专业的思考。当下历史写作强调连续性与完整结构,看似条理分明,实则是近代学科框架建构的结果。例如当今撰写中国美术史时,教材通常分为绘画史、雕塑史、建筑史、工艺美术史——这套结构并非源自中国文化内部,而是文艺复兴后拉丁语系中‘艺术’概念的衍生品,19世纪末传入中国后被视作普世标准。
这种欧洲中心论的系统贡献巨大:我们因此有了系统的雕塑史、建筑史研究。但它本质上仍是外来框架的移植——将中国材料填入西方分类体系,看似完整,却割裂了本土艺术的内在逻辑。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是琴棋书画的共生体,文人将其视为整体修为;而今日“棋”被归为体育,“琴”被划入音乐,传统关联性被消解。
因此,我在书中尝试以‘破碎’为隐喻,打破单一门类的叙事惯性。不是孤立讨论绘画或雕塑,而是回归历史原境:关注具体人物如何创作、破坏或重命名一件作品。这种微观视角并非否定既有框架,而是增加多元线索——既做现代学术研究,又尊重中国文化自身的逻辑。在21世纪,这种反思或许能让我们跳出既定体系,重建更贴近本土脉络的艺术史书写。
15:49考古 VS 美术史:文物的两个故事版本
其实我们今天所说的‘考古学家’或‘美术史家’,都是近现代学科分类发展出来的概念。追溯到17、18世纪,比如温克尔曼,他既是美术史家、也是考古学家、美学家——那时候的学者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因为没有今天这种学科分工。
考古学与美术史本就是同源的,后来因为国家主义、民族认同的崛起,考古学开始关注更宏观的议题,比如一个文明、族群的起源与演进。在中国,田野考古从1921年仰韶文化的发现开始,一直参与着我们“我们从哪里来”的讨论。
相比之下,美术史更关注的是人类精神和物质创造中最精致、最有思想性的一部分。艺术品是一种独特的人类表达,它的不可复制性、特殊性和精神性,构成了美术史研究的核心。
如果说考古学研究的是普遍性,美术史更关注的是特殊性;一个是群体尺度的文明史,一个是个体创作的精神史。但两者并不对立,而是互为补充。理解特殊性离不开宏观背景,而研究大历史也不能忽略个体的独特经验。
25:02怎么读懂博物馆里的文物?
文物不是天然就是艺术品,是我们今天把它们变成了艺术品。所有的展品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历史的碎片。即便这件东西是一件完整的瓷器,它仍然是一个历史的碎片,它已经脱离了历史的语境。
33:38“原境”的建构与多元叙事
38:38文物修复原则与文化冲突:历史信仰与当代规范
‘修旧如旧’是当代文物保护领域普遍接受的一个原则。这一理念在法国大革命后逐渐形成,并被国际广泛采纳。它强调,在确保文物稳定性的前提下,应尽量少干预其‘发现时的样貌’。比如断臂维纳斯,并不会为了复原古典时代的完整性而去补上胳膊;如果补了,那就是现代的艺术创作了。背后其实是一种历史意识:我们不应随意添加或改变一件历史遗物的状态,因为它和我们不属于同一个时代。它代表的是另一段时间的痕迹,我们要尊重这种时间的距离感。
但在中国,这种理念常常遇到挑战。在四川或重庆,有些乡民出于善意对石窟造像进行‘修复’:给佛像添头、穿衣、贴金、上妆。这些看上去粗糙甚至恶俗的‘修补’,其实背后有他们自己的逻辑。在他们眼中,佛像是神圣的存在,残缺是一种遗憾。他们对佛像的情感是真实的,甚至晚上会因佛像缺一只胳膊而睡不着觉。他们的行为反映的,是一种延续至今的文化与信仰系统。
我们读过书、受过保护教育,声音更强大,常常以现代保护原则去否定这些行为,但也许应该反过来思考:乡民到底在想什么?他们的逻辑是什么?这其实体现的是一个活的信仰系统,而非纯粹的迷信。他们相信,这座神像是村庄的一部分,是文化与精神的寄托。他们想挣钱后给佛像‘装新’,表达的正是传统中的功德逻辑。例如孔庙从孔子逝世一年后开始被纪念,几乎每一代都曾重建。春秋、汉唐的建筑都已消失,我们今天所见的,多为明清遗构。这种‘拆旧建新以示尊崇’的文化观,与现代修复理念相冲突,但不该粗暴否定,而应认真研究、理解,并思考如何与现代系统对话。
一些文物和宗教场所由多个部门管理时更容易产生矛盾:文物系统强调保护不可改动,宗教系统则倾向贴金化妆,保持神像‘活着’的状态。在一个系统中它是历史,在另一个系统中它是现实。很多冲突正来源于此。
52:11当我们的历史藏进云端,未来如何考古今天?
57:17古人与今人的“共鸣”
我80年代学考古时,参与的发掘注重的是可见的‘物’:器物、骨头、瓷片,而‘填土’通常被视作无用之物直接被丢弃。但今天,哪怕是土壤也不再被忽视。研究者会取样,通过水洗浮选,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种子,分析当时的生态系统。为什么我们现在提出这些问题?因为我们自己正处在生态危机中。我们今天对“古人的生活环境”的兴趣,恰恰反映了我们对当下生活环境的焦虑。
然而有些问题是永恒的。无论古代、现代还是未来,人类始终在追问一些根本性的命题,比如: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爱是如何表达的?焦虑从何而来?这些问题不会因为技术进步而消失。考古学不仅是一种获取过去物证的工具,更是理解人类本质的路径。我们今天研究古人如何表达爱与焦虑,未来的人也会研究我们。关心“人”本身,是所有时代的共同点。
——————
互动方式
微信公众号:嘉德通
小红书:王府井一号
微博:王府井一号播客
加入王府井一号听友群添加小助手微信号:Guardian_in_one_
——————
出品方:嘉德艺术中心
出品人:寇勤
制作人:蒲宇
编辑主持:孟庆馨
策划:王卓然
后期剪辑:魏康宁
音乐制作:system[Σ]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v2t好
6个月前
重庆
25
我们在博物馆凝视的“艺术品”,实则是历经误读、重塑的历史碎片,其背后藏着学科框架的西方移植与本土文化逻辑的割裂。以“破碎”视角解构单一叙事,方能重建贴近本土的艺术史脉络。
考古学与美术史同源分流,前者勾勒文明演进,后者聚焦精神创造,二者互补才能拼凑完整的历史图景。在文物修复领域,西方“修旧如旧”理念与传统信仰逻辑的碰撞,本质是不同文化系统对历史与现实的认知差异,唯有对话方能化解矛盾。
考古不仅是打捞历史物证,更是对人类永恒命题的追问。从古至今,我们都在探寻灵魂、爱与焦虑的答案。这启示我们,应以多元视角审视文物,在古今对话中延续文化生命力。
圖南翼
6个月前
安徽
16
听到节目最后,就想到现代互联网中的很多信息,尽管有类似于互联网档案馆之类的机构或组织去备份维护,却仍旧容易丢失,现代存储介质的寿命还是太短了,无法保证传递到几千年以后,这些历史就很难追寻,从而无从解读。
曾经的中文社区贴吧,删除了2017年之前的数据,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人在数年时间内所分享、所创作的东西,所表达的情感,全部消失不见。
这样看来,也许跳出互联网,多留一些实物的东西,将来更容易被发掘和看到。
Zsmmm
6个月前
四川
10
专程来到青州,只为久负盛名的“青州微笑”。
众所周知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可却是如此时期竟产生了东方艺术史上极美的造像。
按照佛教的观点,微笑,是一种布施。这些面带微笑的造像,是充满了善意的火把。又照亮了一千多年之后的人。
那时,距离释迦牟尼涅槃已经千年。人们只能根据自己的想象,来塑造菩萨的样子。造像,是当时的人,对世界的感受。当人期待被温柔以待时,手里的泥土,也会变得柔软起来。
每一种闪闪发光的艺术背后,都有一抹悠长的、淡淡的影子。那影子,是人。只是那影子太黯淡了。人们围观在聚光灯下,忙着解读着各自的想要的和需要的。
感恩分享,大数据让我遇见如此意料之外的惊喜,郑教授太博学啦,而且是那种极谦逊温和的风度,喜欢!主持人也是,你们真棒!
谦彧
6个月前
北京
7
感谢分享🤙🤙🤙
喜欢郑岩和巫鸿两位老师,听过怹们的多个线上讲座,其中看过巫老师的《第一堂课》一书;
另外个人大概在09年知道的世界读书日,一方面因为温总当时去涵芬楼书店视察,记得他推荐的两本书是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和马可奥勒留《沉思录》,后者看的是北大哲学系何怀宏老师翻译的版本;
然后同年在新东方的西班牙语体验课上,知道了加泰罗尼亚的圣乔治节。
立拔山兮
6个月前
广东
7
内容很好,声音有点小
小伙子额勒金德
6个月前
北京
3
我在小宇宙搜嘉德拍卖,结果找到了这么个宝藏播客,惊喜!
然后听了几期内容,我感觉包括艺术在内的西方话语体系切割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如果现在这个世界 把技能点 点在东方智慧的 科技树上,世界会怎样。
最后的那个问题:未来人如何考古现在的我们,这问题太有意思了,以后的考古会不会变成在废弃写字楼里找u盘哈哈🤔。云端数据似乎比几片文物更能留下有血有肉的故事,但当我们变得万能的时候,一些只存在于大巧若拙的美会更加珍贵吧。
奇是奇怪的奇
6个月前
北京
2
非常好的分享,即便是从开始学习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就不断受到郑岩老师的启发,依然能在新的讲述中被击中,当我听到郑老师说考古学是社会的、探寻普遍规律的,艺术史是个体的、寻找特殊故事的,我终于明白考古与艺术史密不可分之间的区别到底是什么了,关注普遍关注历史真相是人往回看的本能,但关注历史中每一个真实的特殊却是人文关怀的进步!
舒心_V3Wc
6个月前
北京
2
在博物馆展柜中,文物以静态示人,人们看见的是其精美的外观、独特的工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历史文物,而这期播客中,郑岩老师为我们打破了知识壁垒,让更多人能够领略到文物的魅力与历史的厚重,让我们意识到,历史不是割裂的片段,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件文物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拼图,让我们重新审视文物的价值,也让历史在我们心中变得更加鲜活、立体。
一只肖恩
6个月前
江苏
2
艺术既是文学也是历史,艺术品是知识的物化及视觉呈现。教科书上的艺术史,大众普遍了解到的艺术品,这些也大都是经过选择、删选过的“二手资料”,而我们永远也不会回到过去,去得到那份最真实的资料。所以,解读艺术时艺术的“原境”是至关重要的,它承载着过去的观念、信仰。古往今来,现在的我们对比古人或许拥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但对于人类最本质的追问是一致的,我们的情感是共通的。另外。郑岩老师的声音好好听!
大汪321
6个月前
山东
2
这期真的很好。在现在,很多知识是摊开的,珍贵的是反而是视角和看法。文物怎么进入、怎么与自己发生关联。郑岩老师的分享很诚恳和感人,尤其是提到本地居民对待文物的做法,真的是一个被忽略的维度。研究者和爱好者眼里的文物和艺术品,对当地人来说还是“实用品”。我们修旧如旧、把文物请进博物馆是让文物一直活着,但当地人觉得不断翻新和Polish才是让它们活着。所以要有新的认知路径和保护路径。
JeanMu
6个月前
北京
1
喜欢这集!主播小姐姐准备的问题都有趣又引人思考,郑老师既态度谦逊又娓娓道来,嗓音好好听,按摩了我周一的耳朵。
AfraLiu
6个月前
广东
1
声音太低沉了,很难听清。
peddy在开车
6个月前
上海
1
非常有启发性的一期。
indiana
6个月前
天津
1
铁袈裟我可是最爱看了。有故事有思考。更很多人推荐了。
南华北冥
6个月前
河南
1
作为研学旅行从业者,一点感悟,未来的研学课程设计,或将走向更深度的问题化、更开放的叙事权分配,以及更具伦理自觉的技术介入。
Nina_pbvZ
6个月前
四川
1
我昨天刚参观了成都考古研究所回来,作为一个高中时曾以考古系为目标的人来说,补上一堂考古课!看见与看不见这个话题就很有意思,有一个维度我这次参观可以回答,成都一座崖墓,在成都90年代城市建设的时候抢救室考古了一次。最近研究所又用高科技手段二次考古,将之前没有发现的细节,完整呈现在世人眼前。文物作为一种载体,内容实在太丰富,看不见部分正等待发掘。这也是为什么考古是一门浪漫的学科,永远可以承载人们的想象!
弭节
6个月前
四川
1
32:2332:22
柚子汤里的白鹤
6个月前
广东
1
我就是到博物馆里头不知道要看什么怎么看的小白。后来,刷馆时长上来后,发现老师提到的策展非常关键,就像翻书一样,先看导语,再看目录地图,跟着导览的路线,就大概能看得懂一件件展品在讲什么话了。
最后的问题,和主持人同频了,以后的考古考古我们什么,也脑洞过。老师的观点很精彩。什么是问题,什么是方法。问题更为关键和有趣。
btw,主持人的提问都是做足了功课,有备而来的,拍手叫好的提问呀。同时谦逊,比如最后的提问,措辞是,“邀请探讨”。谢谢。
Enola_Lau
6个月前
四川
1
52:19 赛博考古
果立方薇
6个月前
河南
1
11:46 这个观点好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