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22分钟
播放:
1,677
发布:
3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到秦赵长平之战之后的时间点相当地重要,为啥?因为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机会,秦国虽然胜利了,但是半残废了,如果这时候韩魏楚这三个国家勇敢一点,一拥而上,那么别说统一天下了,战国第一个被灭国的,很可能就是秦国,可惜的是,那三个国家的君王既没有这个眼光,也没有这个魄力和勇气。


反过来这个机会对于秦国也一样,如果在这个时间点,他们能趁着这一场惨胜,马上进攻赵国首都邯郸,那战国第一个被灭国的也许就是赵国。


放眼天下,当时可能只有两人看到了这一点,那就是范雎和白起。白起建议部队停止休整,马上进攻邯郸,可是就因为范雎也看出来了,他马上建议接受赵国割六座城市投降的要求,赶紧回国,让士兵得到充分的休息。那这个就很奇怪了,既然看出了赵国虚弱,还不让白起进攻,难道秦国的相国范雎不希望灭了赵国?


是的,他不希望,因为一旦拿下赵国,功劳都归了白起,以后我们的范同学还咋混?就这样,秦国错失了最佳的灭赵机会,把白起气得要死,可是秦昭襄王站在范雎的一边,他也没办法。


不过戏剧性的是,秦国在撤军之后,左等右等,赵国的那六座城市就是不送过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赵国也发现了,长平之战之后的秦国并不是那么强了,他们改主意了,正积极地和燕、魏、楚、韩等国联络,准备再次合纵抗秦。


秦昭襄王是勃然大怒,公元前259年9月,他派王陵率领三十万大军再次攻打赵国,赵国老将廉颇率十万赵军抵抗。这一下子,就看出差距来了,廉颇不愧为四大名将排名第二的家伙,排第一的白起不来,他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打了一年,秦军也没占到便宜。第二年秦国又加了10万军队,还是不行,反而被廉颇干死了四万多。


秦昭襄王这时候就命令白起接替王陵,可是我们的白起同学还在生气,几个月前我说打,你不让,现在想起我了,不去,当然他的说法是身体有病。秦王就让范雎去请,可是范雎恰恰是几个月前死命阻拦白起打仗的那个人,这里面真正的原因别人不知道,范雎白起两人心里都是明明白白,范雎这时候去请他,等于是火上浇油。


果然,白起除了坚持不去,一气之下,还写了一封信,说战机已经错过,大王您这时候去打赵国,那就是找死。


秦王没办法,只好让王龁代替王陵,再带10万军队去,前后50万秦军,秦国是倾国而出,而赵国只有10万军队,当然这也是它的全部。但就是这样,又打了半年,还是打不下来邯郸。


就在两军僵持的这段时间,赵国平原君带着二十个人奔赴楚国求救。这二十个人里,有一位叫毛遂,本来没这家伙什么事,可是他一定要去,说没有我肯定不行,这就是成语“毛遂自荐”的来历。


平原君当时问他,你在我府上呆了三年多,没有一个人说你行,你也没表现出来你行,我凭啥就认为你行?这位毛遂就说了,这个锥子吧,你要把它放在口袋里,它的尖才能露出来。我就是那把锥子,因为您一直没把我放在口袋里,我才不出名的。这就是另一个成语“脱颖而出”的来历。所以,这位毛遂先生一个人贡献了两个成语。


果然,到了楚国,凭着毛遂对楚考烈王激情四射的演讲,楚国答应去救赵国。


除了楚国,当时准备去救赵国的,还有魏国,原因是魏国的相国信陵君魏无忌,是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小舅子,所以,赵国一被围,魏国就派出了十万军队去支援,可是秦昭襄王这时候说了:“敢救赵者,拔赵后击之!”谁救赵国,谁就是我们秦国的下一个目标。


他这样一宣布,当时的魏安釐王就害怕了,这位历史上以搞基出名的国王就要求魏国军队原地休整。可是信陵君魏无忌和他姐夫的感情很好,就听从了守门人侯嬴的建议,买通了魏安釐王的一个宠妾,偷出了可以调动军队的虎符,然后,又带着一个杀猪的大力士朱亥,赶到前线,直接杀死了魏军的统帅晋鄙,接管了魏国军队,直扑邯郸,试图解救自己的姐夫和姐姐。


这段故事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叫做“窃符救赵”,历来都是文艺和戏剧工作者最喜欢的保留节目,比如说李白的名篇《侠客行》里面就有“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这样的千古名句。


公元前257年9月,赵、魏、楚三国在邯郸城下大战秦军,形势开始向不利于秦国的方向转变,可是躺在病床上的白起这时候偏偏来了一句:“不听臣计,今果何如?”不听我的话,现在咋样?白起这就是花样作死的节奏了,当年我要是在他身边,一定劝他学点儿心理学。秦王本来就在羞愤之中,听了这句话,直接来找他,让他从病床上滚起来,上前线去。


但白起这时候身上的病毒估计已经侵蚀到了大脑,思维出了一点儿问题,不马上赔罪,反而又是一通大道理来教育秦昭襄王。后者只是冷冷地看着他,听他说完之后就出去了。回去之后,马上就罢免白起一切爵位和职务,直接贬为普通的一个大兵,让他去远离咸阳的一个乡里上班。结果白起离开咸阳城之后,一路养病,一路骂骂咧咧。范雎自然是把这件事一五一十地都汇报给秦昭襄王,秦王听了之后,派人送去了一把宝剑。


按照周礼,君主给臣下赐剑,那只有一个意思,就是你赶紧自己用这把剑抹了脖子。白起拿着剑,先说了一句:“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我什么地方得罪老天爷了,落得这样一个下场?想了很长时间,想明白了,赵国长平之战,20万的降卒,我一夜之间全杀了,现在这个结局是应该的,最后说了一句“足以死”,自刎了。


在六国面前,他是杀神,但在秦昭襄王面前,他也仅仅是一个蝼蚁而已。


中国自古以来,对白起这个人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对于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军事天才,那基本是都要伸出大拇指的。一生大小70多场战争,无一败绩,全胜。听说他死了,当时各个诸侯国都纷纷摆酒庆祝,这个凶神恶煞可算是死了啊。


虽然白起不像孙膑、吴起这类人有兵书流传于世,但是历朝历代没有一个人不把他当作是兵家的代表人物,而且在内行的兵家里面,他的地位显然是高于孙膑等人的。


所谓兵家,就是战国时诸子百家中的一员,中国人不论是不是熟悉,但至少概念是知道的,稍微有点年纪的人可能脱口而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百家争鸣。


……




就算是在这189家里,真正有巨大影响,能够形成流派的也就是十家左右,不过这个数字历来也有争议,司马迁的爹,司马谈老爷子认为只有六家,就是儒、墨、道、法加上阴阳家和名家,为此他还写了一本书叫《论六家要旨》。


班固同学则认为在这六家之上,还要加上纵横家、农家、杂家和小说家,这就变成了十家,不过他的说法是,九流十家,因为这哥们认为小说家属于打酱油的,没有流派,俗语说的不入流。


不过到了现代,无论是正规历史学家,还是民间史学家,都认为这些分法有点问题,比如说兵家。人家啥都不用说,就凭一本被全世界都认可的《孙子兵法》,那至少也要和纵横家那些大忽悠并列是不是,凭啥你们身在九流十家,而我们不在?


再比如说杨朱、老子和庄子,三个人的差异确实是有点大,把他们都归入道家,绝对是一个可以商榷的大问题。


所以呢,所谓百家只是泛泛的叫法,这种事吧,白胡子的历史学家们都搞不明白,我们也不必认真,暂时这么叫就行了。


可是在短短三十分钟之内,别说百家,就是任意拿出一家,我们也讨论不完,怎么办呢?我思来想去,毕竟我们这个节目是讲历史,不是学术讨论,所以呢,我们只选取几个对历史比较重要的,观点比较对立的,并且是前面讲的不多的流派来加以介绍。


这样一来,农家、名家、阴阳家、小说家和杂家首先就被过滤掉了,因为他们对历史的影响不是很大。再看兵家和纵横家,他们对当时的历史影响很大,但这两家基本不吵架,兵家是一言不合抄起家伙就干,前面讲伍子胥、孙膑、吴起、白起等人的时候说得很详细了,所以这一节我们也不讲兵家。


纵横家也没工夫吵架,他们忙着忽悠和坑蒙拐骗,看见孔子庄子这样的要钱没钱,要地没地的知识分子,基本无视,前面介绍过的张仪、苏秦、公孙衍等都是这类的,这里也掠过不讲了。


剩下的流派里,对历史影响大,观点对立,成天吵来吵去的,就是儒、墨、道、法四大家,我们今天就从这几家里摘出几个最著名的人物来介绍。不过呢,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法家的管仲,李悝和商鞅也都讲过了,这里会提到,但是不会细说。



走入正题,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百家争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开始?


答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的观点是,这事儿要从前面我们说过的一件事开始聊起,那是公元前536年3月的一天,郑国的执政子产把法律直接铸在一个大鼎上,让老百姓都能看到,当时叫子产铸刑鼎,算是开启了依法治国。随后远在晋国的叔向就给子产写了一封信,长篇大论地批评他,说依法治国不对,要依礼治国。在我看来,这就是争论的开始,而争论的焦点可以用子产给叔向回信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史记》里的记载是“吾以救世也”。


救世,挽救这个世界,这就是诸子百家争论的原因和起点,你可以把子产看作是法家的,而叔向就是儒家的。那一年,孔老夫子才15岁,他当时虽然没资格参与到争论中来,但是23年后,也就是公元前513年,当晋国的赵鞅也把法律条文公布于众时,这老先生表明了他的态度:反对,我坚决反对。


孔丘同学代表的儒家为什么反对法家的依法治国,我在前面讲孔子的时候已经说过了,而且我也认为他们的反对是有一定道理的,这里不再重复。


我们只说一下孔子的核心思想,那就是 “仁爱”,也叫亲亲之爱。通俗地说,就是先爱自己的孩子,然后推广到邻居的孩子,再进一步爱全国和爱全天下的孩子,最后整个天下都是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你自然不好意思抢你孩子的玩具,抢你兄弟的女人。


在孔老夫子看来,这种“天下一家”的想法虽然不能恢复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但是完全可以构建出一个“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不过呢,随后就有人跳出来反对他的这种想法,反对者叫墨翟,简称墨子。


……



顺便说一句,现在鲁班这个人在老百姓中间的知名度比墨子大,但要真把他和墨子比一下,鲁班还真就是弱爆了。


墨子不仅守城的技术高,打败了鲁班,还造过当时最快的车辆和最酷的,可以飞的木头飞鸟。除了这些机械制造,他还最早提出了十进制的算法,用科学的实验证明了光的直线传播,准确地定义了点、线、面、体、圆等等。


当然,墨子同学最牛的就是建立了在三物论之上的墨家逻辑体系,三物分别是故、理、类,详细情况我不在这里解释,只引用一件事来说明所谓逻辑体系的重要性: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在1953年给斯维泽的回信里说,逻辑体系和实验是产生科学的两大支柱,有了这两样东西,产生科学体系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句话客观地证明了,墨子的逻辑体系恰恰是他在制造业、数学、物理学和光学那么超前的原因。


最为可惜的就是,后来随着墨家的衰落,他的三物论逻辑体系后继无人,造成中国几乎2000年的逻辑学空白,后来的所有发明创造几乎都是经验的积累,达不到科学的高度,真的很可惜。


前面说墨子讲究人人平等,有人就问他,你总是说人人平等,那如果咱村子里的人意见不一致咋整?墨子的回答是尚同,也就是大家先用尚贤的办法选一个贤明的村长出来,然后一起听村长的。那要是村长们意见也不相同呢?墨子说那就听乡长的,一级一级上去,最后全天下都必须听一个人的,就是天子。能不能不听呢?墨子说不行,必须要听。


我估计你听到这里肯定是目瞪口呆,一个讲究人人平等,兼爱的思想体系,咋就推出了全天下必须听一个人的结论呢?但这就是事实,很明显地,肯定有人站出来,反对这种侵犯人权的做法,这个人是谁?我们下集再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