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56分钟
播放:
43
发布:
12小时前
简介...
我们怎样重新定义幸福、放下执念、活在当下?,本期我们聊一本自带禅意的书 ——《我可能错了》,来看看放弃瑞典燃气公司CFO身份远赴泰国修行 17 年,又直面渐冻症的作者是怎么样思考自己的人生的!来和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关于觉知与接纳的人生探索~
🎢时间戳:
01:06 关于寺庙的新认知:
今天的寺庙越来越演化为单纯祈福祭祀性的空间,而少有针对心灵安顿方面的直接指导,这使得新世代的中国人,就算是进入寺庙祈福消灾,但其实也并不理解佛教修行的真实意义,佛教可能更多只扮演安慰剂的角色。
05:18 关于书《我可能错了》:
作者是比约恩・纳提科・林德布劳(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比约恩・纳提科・林德布劳是瑞典经济学家、公共演说家、冥想老师,他在 26 岁时放弃企业高管职业生涯,前往泰国丛林成为佛教僧侣,还俗后于 2018 年被诊断出患有 “渐冻症”。
凭借修行沉淀的智慧,他坦然面对这些困境,书中以 “我可能错了” 为核心理念,传递出接纳无常、保持谦逊等人生感悟,该书 2020 年出版后成多国畅销书,也广受瑞典读者喜爱。
06:51 关于幸福的新认知:
* 幸福的重新思考。
* 成功不代表幸福:幸福是找到自己的节奏和自由
* 作者眼中的幸福是什么?金句分享:
在我看来,更纯粹的幸福形式,其特质在于‘无’,而不是‘有’。无所以一点点有就能马上体会到幸福?当今我们什么都有,是否幸福的体验是越来越难以得到的?每次餐毕,我都会在竹茅屋旁的潟湖里清洗我的钵,把吃剩的饭菜倒给鱼儿。游过泳后,我会一边任一小泓瀑布按摩背部,一边让小鱼啃食我脚上和腿上的死皮。这可能要数我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年了,个中原因,我至今仍然说不清楚。
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思维模式,觉得幸福来源于外部因素。这正是我在十几二十岁时的思维模式,直到今天也不能完全将其摒弃。这种想法的诱惑力非常大。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成功顺遂的样子,比如拥有一份光鲜亮丽的事业,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让你的小我得到满足。然而,一旦停下来认真思考,你很快就会发现这有点像只靠甜品过活。甜品五彩缤纷,在吃下去的当下趣味十足、美味可口。但是,这些东西无法提供持久的营养。
幸福是人类内心中的平和、沉静和安宁,那种不会被总在背景中喧嚣的思绪所扰乱的东西。
我可能错了:没有人需要一开始就擅长自己从未练习过的事,人人都有尝试的权利。我们天性喜欢尝试能够提升幸福感的做法,碰巧的是,在保障这种幸福感上,很少有什么方法要比缓慢而坚定地接受这个理念更有效的了:我可能错了
23:23 关于念头的新认知:
* 怎么处理自己每天产生的念头?
正念”在英文中对应的词是“mindfulness”,而我从不觉得这个英文词完全贴切。真正处于当下的时候,我的“思想”(mind)并没有“盈满”(full)的感觉。相反,我的思想更像是一片宽敞空旷、充满温暖之地,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所有人和所有事。有意的临在听起来是一种要下苦功的状态,与轻松背道而驰。出于这个原因,我更喜欢选择另一个词语来表达正念:觉知(varsevarande)。我们开启觉知,保持觉知,融于觉知。那个清晨,在卡尔斯克鲁纳家中的烤面包机旁,绽放的那种美好就是觉知。这感觉,就仿佛是倚靠在软绵绵的东西上一样。思想、感觉、体感,一切都有余裕,顺其自然。觉知仿佛让我们的心胸更开阔了,让我们注意到自己内在和周遭之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是一种亲密的感觉,仿佛一位永远伴你左右的看不见的朋友。
* 不盲目相信自己所有的念头
* 有坏念头没关系。因为我们无法控制来到我们脑子里的念头,但是我们可以控制我们只相信还是不相信。
* 有矛盾的时候感受到矛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
当你觉得要和某人起冲突的时候,只需要用任何你喜欢的语言,真诚而坚定的对自己重复这句曼特罗,这样一来,你的忧虑就回想夏天清晨草地上的露珠一般蒸发消散:我可能错了,我可能错了,我可能错了。
* 《安定此心》(我们会在之后的播客分享这本书):性格分裂的故事告诉我们 我们能不能做到某件事情 很有可能是源自于我们脑海中的信念
* 学会引导我们的注意力,把注意力放到好的事情上
泰国人民喜欢自己的程度似乎要多得多。我很少遇到哪个西方人能从内心深处散发出如此的笃定,坚信世界会接纳他们本然的样貌。我觉得任何一个泰国人在走进一个房间时都带着惊人的自信并散发出一种气场,仿佛在说:“你好,我来了!是不是很棒呀?有我在这里,一切都显得更美好了,不是吗?!我觉得,每个人都觉得有我在就是天大的好事。我很确定,大家都很喜欢我!”这样的描述或许稍显滑稽夸张,但我的印象差不多就是如此。我爱极了他们的状态。
* 学会活在当下。来自20章的一段话,20章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
如果稍作概括一下,我们可以说,几乎所有人都受到两种念头的支配:一种是围绕着自己过往一切的念头,一种是关于自己未来种种的念头。这些念头有一种几近催眠的力量,盘旋在我们的脑海中,且都带有相同的印记:我的人生。这就好比,你要背负着这两个又大又沉但意义非凡的行囊走完人生,其中一个装着你对过去的所有总结,另一个装着你对未来的所有畅想。这两个行囊虽然美好而珍贵,但是,请试着把它们放下,只用稍稍放下即可。看看你能否更好地直面生活中的某些部分,安住于此时此地。如果能够做到,你之后还可以再把这些行囊背起,如果你愿意的话。思考自己的人生并没有错。但是,你也应该时不时地暂缓一下,让思绪平静下来,稍加沉寂。通常,这能让我们更加轻松地再次背起行囊。
40:54 关于放手的新认知:放下执念拥抱生活,less is more
* 放手是否能够更接近幸福?
* 放下对讨厌事物的控制念头
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变得容易相处,想要接受对方的做事方式,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学着去喜欢他们本来的样子。
* 人生只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那就是总有结束的那一天。
为什么佛陀总是会提到无常,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即便是艰难的时刻,也会有过去的时刻。你不会总是得到想要的,但总是会得到需要的。
而且神奇的是,每当我放松对欲望的控制,欲望却似乎更容易实现。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能够选择信任和坦然,堪称一份厚礼。
* 学会接受得到的,不去索取额外的。
住在那里的僧侣或尼姑必须对彼此表示这样一种态度:“我准备好与你一起合作了。你无须完美,无须聪明,我甚至不需要喜欢你。但我已经做好准备,与你一起走下去。”一切事情都要一起做,这是出家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我们做的所有杂事,都要以一个深得我心的原则为基础:无论做什么,都要安住当下。所做事情的价值,没有高下之分。给当地医院的护士们上一堂课,并不比清扫道路、洗碗、打扫卫生更崇高或高贵。
严重缺乏外部刺激的我,把纸筒拿起来仔细观察,想看看上面有没有写什么。这就像我小时候一样,那时的人们还没有手机,大家会在早餐时阅读牛奶盒背面的文字。果然,我的期望没有落空。我很高兴地发现,在纸筒最下端的边缘处,写着几个英文单词。这句话是这样说的:知识为所知的一切而自豪,智慧为不知的一切而谦卑。谁会想得到呢!隽永的智慧,竟会出现在一只艳俗的塑料纸筒上。这句话提醒我,不要在笃定的状态中固步自封。如果总是固守于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你就会变得冥顽不化,错过许多美好。如果想要汲取更高的智慧,就必须放下自己的一些执念,更加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无知。固守“已知”的状态,往往会造成大问题。而接受“无知”的状态,则往往无伤大雅。如果总是执着于认定已知的东西,我们又如何有新的发现?如何学习?如何拓展延伸,即兴发挥,玩乐探索?如何发现一加一等于三的惊喜?
* 放下执念,坦然接受自己的无知
如果总是执着于认定已知的东西,我们又如何有新的发现?如何学习?如何拓展延伸,即兴发挥,玩乐探索?如何发现一加一等于三的惊喜?一个从来没有听过自己内心的智慧之声的人,一个永远被自己的思绪催眠的人,一个总是对自己的理念坚信不疑的人。《小熊维尼》。在这段故事情节中,维尼和小猪皮杰一起出去散步。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想象那幅场景:维尼穿着他的红色小T恤,小猪穿着他的粉红色泳衣。两人在兔子瑞比家停了下来,维尼说:“瑞比很聪明。”“是的,”皮杰确认道,“瑞比很聪明。”“他的脑子很灵,”维尼继续说。“是的,”皮杰确认道:“他的脑子很灵。”一阵长时间的沉默之后,维尼开口了:“我想,这就是他什么都不真正明白的原因吧。”那些陷入自己思想迷雾的人,并没有活在当下,也因此被障住了双眼。瑞比或许很聪明,也很有头脑。但如果问我是想过瑞比还是维尼的生活,答案显而易见,至少对我来说如此。我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找到自己内心的维尼,像维尼那样面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地睁大双眼,时时留意,时时觉知。兔子瑞比这样的人会固守自以为已知的东西,对这种人敞开心扉,很少让我感受到任何乐趣。
53:27 结语:
思考自己的人生并没有错。但是,你也应该时不时地暂缓一下,让思绪平静下来,稍加沉寂。通常,这能让我们更加轻松地再次背起行囊。万事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的:放下思绪和控制欲,转而用心倾听内心,活在当下,时常在宁谧中休憩,带着信任面对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探索,看有没有可能寻找到比我们的念头更加真实和更有价值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要回溯到念头冒出的源头。神奇的是,一旦回归本源,这些念头反而会变得更有价值,我们也可以更好地接触到自己的智慧和直觉。智慧和直觉的声音或许忠言逆耳,但我们思想的质量却会得到提升。
BGM
Cocopops - Ivoris
流行的云 - 岸部真明
主播
黄校长 ❤ 橘子
🎢时间戳:
01:06 关于寺庙的新认知:
今天的寺庙越来越演化为单纯祈福祭祀性的空间,而少有针对心灵安顿方面的直接指导,这使得新世代的中国人,就算是进入寺庙祈福消灾,但其实也并不理解佛教修行的真实意义,佛教可能更多只扮演安慰剂的角色。
05:18 关于书《我可能错了》:
作者是比约恩・纳提科・林德布劳(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比约恩・纳提科・林德布劳是瑞典经济学家、公共演说家、冥想老师,他在 26 岁时放弃企业高管职业生涯,前往泰国丛林成为佛教僧侣,还俗后于 2018 年被诊断出患有 “渐冻症”。
凭借修行沉淀的智慧,他坦然面对这些困境,书中以 “我可能错了” 为核心理念,传递出接纳无常、保持谦逊等人生感悟,该书 2020 年出版后成多国畅销书,也广受瑞典读者喜爱。
06:51 关于幸福的新认知:
* 幸福的重新思考。
* 成功不代表幸福:幸福是找到自己的节奏和自由
* 作者眼中的幸福是什么?金句分享:
在我看来,更纯粹的幸福形式,其特质在于‘无’,而不是‘有’。无所以一点点有就能马上体会到幸福?当今我们什么都有,是否幸福的体验是越来越难以得到的?每次餐毕,我都会在竹茅屋旁的潟湖里清洗我的钵,把吃剩的饭菜倒给鱼儿。游过泳后,我会一边任一小泓瀑布按摩背部,一边让小鱼啃食我脚上和腿上的死皮。这可能要数我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年了,个中原因,我至今仍然说不清楚。
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思维模式,觉得幸福来源于外部因素。这正是我在十几二十岁时的思维模式,直到今天也不能完全将其摒弃。这种想法的诱惑力非常大。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成功顺遂的样子,比如拥有一份光鲜亮丽的事业,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让你的小我得到满足。然而,一旦停下来认真思考,你很快就会发现这有点像只靠甜品过活。甜品五彩缤纷,在吃下去的当下趣味十足、美味可口。但是,这些东西无法提供持久的营养。
幸福是人类内心中的平和、沉静和安宁,那种不会被总在背景中喧嚣的思绪所扰乱的东西。
我可能错了:没有人需要一开始就擅长自己从未练习过的事,人人都有尝试的权利。我们天性喜欢尝试能够提升幸福感的做法,碰巧的是,在保障这种幸福感上,很少有什么方法要比缓慢而坚定地接受这个理念更有效的了:我可能错了
23:23 关于念头的新认知:
* 怎么处理自己每天产生的念头?
正念”在英文中对应的词是“mindfulness”,而我从不觉得这个英文词完全贴切。真正处于当下的时候,我的“思想”(mind)并没有“盈满”(full)的感觉。相反,我的思想更像是一片宽敞空旷、充满温暖之地,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所有人和所有事。有意的临在听起来是一种要下苦功的状态,与轻松背道而驰。出于这个原因,我更喜欢选择另一个词语来表达正念:觉知(varsevarande)。我们开启觉知,保持觉知,融于觉知。那个清晨,在卡尔斯克鲁纳家中的烤面包机旁,绽放的那种美好就是觉知。这感觉,就仿佛是倚靠在软绵绵的东西上一样。思想、感觉、体感,一切都有余裕,顺其自然。觉知仿佛让我们的心胸更开阔了,让我们注意到自己内在和周遭之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是一种亲密的感觉,仿佛一位永远伴你左右的看不见的朋友。
* 不盲目相信自己所有的念头
* 有坏念头没关系。因为我们无法控制来到我们脑子里的念头,但是我们可以控制我们只相信还是不相信。
* 有矛盾的时候感受到矛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
当你觉得要和某人起冲突的时候,只需要用任何你喜欢的语言,真诚而坚定的对自己重复这句曼特罗,这样一来,你的忧虑就回想夏天清晨草地上的露珠一般蒸发消散:我可能错了,我可能错了,我可能错了。
* 《安定此心》(我们会在之后的播客分享这本书):性格分裂的故事告诉我们 我们能不能做到某件事情 很有可能是源自于我们脑海中的信念
* 学会引导我们的注意力,把注意力放到好的事情上
泰国人民喜欢自己的程度似乎要多得多。我很少遇到哪个西方人能从内心深处散发出如此的笃定,坚信世界会接纳他们本然的样貌。我觉得任何一个泰国人在走进一个房间时都带着惊人的自信并散发出一种气场,仿佛在说:“你好,我来了!是不是很棒呀?有我在这里,一切都显得更美好了,不是吗?!我觉得,每个人都觉得有我在就是天大的好事。我很确定,大家都很喜欢我!”这样的描述或许稍显滑稽夸张,但我的印象差不多就是如此。我爱极了他们的状态。
* 学会活在当下。来自20章的一段话,20章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
如果稍作概括一下,我们可以说,几乎所有人都受到两种念头的支配:一种是围绕着自己过往一切的念头,一种是关于自己未来种种的念头。这些念头有一种几近催眠的力量,盘旋在我们的脑海中,且都带有相同的印记:我的人生。这就好比,你要背负着这两个又大又沉但意义非凡的行囊走完人生,其中一个装着你对过去的所有总结,另一个装着你对未来的所有畅想。这两个行囊虽然美好而珍贵,但是,请试着把它们放下,只用稍稍放下即可。看看你能否更好地直面生活中的某些部分,安住于此时此地。如果能够做到,你之后还可以再把这些行囊背起,如果你愿意的话。思考自己的人生并没有错。但是,你也应该时不时地暂缓一下,让思绪平静下来,稍加沉寂。通常,这能让我们更加轻松地再次背起行囊。
40:54 关于放手的新认知:放下执念拥抱生活,less is more
* 放手是否能够更接近幸福?
* 放下对讨厌事物的控制念头
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变得容易相处,想要接受对方的做事方式,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学着去喜欢他们本来的样子。
* 人生只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那就是总有结束的那一天。
为什么佛陀总是会提到无常,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即便是艰难的时刻,也会有过去的时刻。你不会总是得到想要的,但总是会得到需要的。
而且神奇的是,每当我放松对欲望的控制,欲望却似乎更容易实现。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能够选择信任和坦然,堪称一份厚礼。
* 学会接受得到的,不去索取额外的。
住在那里的僧侣或尼姑必须对彼此表示这样一种态度:“我准备好与你一起合作了。你无须完美,无须聪明,我甚至不需要喜欢你。但我已经做好准备,与你一起走下去。”一切事情都要一起做,这是出家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我们做的所有杂事,都要以一个深得我心的原则为基础:无论做什么,都要安住当下。所做事情的价值,没有高下之分。给当地医院的护士们上一堂课,并不比清扫道路、洗碗、打扫卫生更崇高或高贵。
严重缺乏外部刺激的我,把纸筒拿起来仔细观察,想看看上面有没有写什么。这就像我小时候一样,那时的人们还没有手机,大家会在早餐时阅读牛奶盒背面的文字。果然,我的期望没有落空。我很高兴地发现,在纸筒最下端的边缘处,写着几个英文单词。这句话是这样说的:知识为所知的一切而自豪,智慧为不知的一切而谦卑。谁会想得到呢!隽永的智慧,竟会出现在一只艳俗的塑料纸筒上。这句话提醒我,不要在笃定的状态中固步自封。如果总是固守于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你就会变得冥顽不化,错过许多美好。如果想要汲取更高的智慧,就必须放下自己的一些执念,更加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无知。固守“已知”的状态,往往会造成大问题。而接受“无知”的状态,则往往无伤大雅。如果总是执着于认定已知的东西,我们又如何有新的发现?如何学习?如何拓展延伸,即兴发挥,玩乐探索?如何发现一加一等于三的惊喜?
* 放下执念,坦然接受自己的无知
如果总是执着于认定已知的东西,我们又如何有新的发现?如何学习?如何拓展延伸,即兴发挥,玩乐探索?如何发现一加一等于三的惊喜?一个从来没有听过自己内心的智慧之声的人,一个永远被自己的思绪催眠的人,一个总是对自己的理念坚信不疑的人。《小熊维尼》。在这段故事情节中,维尼和小猪皮杰一起出去散步。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想象那幅场景:维尼穿着他的红色小T恤,小猪穿着他的粉红色泳衣。两人在兔子瑞比家停了下来,维尼说:“瑞比很聪明。”“是的,”皮杰确认道,“瑞比很聪明。”“他的脑子很灵,”维尼继续说。“是的,”皮杰确认道:“他的脑子很灵。”一阵长时间的沉默之后,维尼开口了:“我想,这就是他什么都不真正明白的原因吧。”那些陷入自己思想迷雾的人,并没有活在当下,也因此被障住了双眼。瑞比或许很聪明,也很有头脑。但如果问我是想过瑞比还是维尼的生活,答案显而易见,至少对我来说如此。我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找到自己内心的维尼,像维尼那样面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地睁大双眼,时时留意,时时觉知。兔子瑞比这样的人会固守自以为已知的东西,对这种人敞开心扉,很少让我感受到任何乐趣。
53:27 结语:
思考自己的人生并没有错。但是,你也应该时不时地暂缓一下,让思绪平静下来,稍加沉寂。通常,这能让我们更加轻松地再次背起行囊。万事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的:放下思绪和控制欲,转而用心倾听内心,活在当下,时常在宁谧中休憩,带着信任面对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探索,看有没有可能寻找到比我们的念头更加真实和更有价值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要回溯到念头冒出的源头。神奇的是,一旦回归本源,这些念头反而会变得更有价值,我们也可以更好地接触到自己的智慧和直觉。智慧和直觉的声音或许忠言逆耳,但我们思想的质量却会得到提升。
BGM
Cocopops - Ivoris
流行的云 - 岸部真明
主播
黄校长 ❤ 橘子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