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37分钟
播放:
65
发布:
4天前
简介...
【本期嘉宾】
陶钧的摄影,有关于上海的建筑。
这位生于1970年代的上海摄影师,用二十余年时间,构建了一部独属于魔都上海的视觉档案。他的镜头里,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不再只是游客眼中的背景板——晨光中的石材立面泛着蜂蜜色光泽,雨水打湿的花岗岩映出百年倒影。他总能找到那些被忽略的视角:陆家嘴的摩天楼群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如同现代主义的山水画;里弄窗棂的几何分割,构成充满节奏的光影乐章。
真正让陶钧与众不同的,是他对建筑“温度”的执着。他曾在采访中坦言:“我不拍没有生活的建筑。”于是我们看到:武康大楼的弧形立面下,晾衣绳轻轻摇曳;石库门的天井里,藤椅和茶杯保留着刚刚有人坐过的温度。这种对“建筑与人”关系的持续探索,让他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建筑记录,成为城市记忆的载体。
从《上海邬达克建筑》到《梧桐树下的老公寓》,他的每个系列都是对城市文脉的深情书写。当越来越多的建筑摄影师追求极致构图的冷峻时,陶钧始终守护着那份独特的“上海温度”——在钢铁森林的缝隙里,捕捉永远流淌的城市柔情。
(2006年的张园)
(2008年初雪后的徐家汇大教堂,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一书有记录在德国留学时候的街头摄影一段,于是就有了这张效仿的照片)
(2013年2月,魔都难得下雪,襄阳路和新乐路口的东正教堂)
(榆林路,2016年前后这一带陆续拆迁,有街头艺术家在断壁残垣上留下了即逝的美学)
(国际饭店:曾经上海最高的摩天大楼,曾是邬达克在上海最知名的代表作,也是现代主义+装饰艺术ArtDeco风格的典型)
【本期延伸】
装饰艺术不是一种建筑风格,而是装饰设计风格,因此家具、首饰、服饰,以及建筑装饰和室内装修都可以看到ArtDeco元素。在建筑上的“装饰艺术”的本意,是简化装饰。它是新古典主义之后,从“新艺术”风格发展出的一个流派,还有同时期的维也纳分离派和德国包豪斯,三者后来相互影响……在20世纪初,欧美的科技和生活方式正发生快速发展,建筑界的新秀们也在摸索,至少巴洛克已经显得太繁复,甚至新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风格也已经不够摩登简约,装饰艺术比较早些的洛可可装饰风格相比显得更简洁,在摩登时尚的1925年的法国巴黎,Art Deco开始流行起来。
陶钧的摄影,有关于上海的建筑。
这位生于1970年代的上海摄影师,用二十余年时间,构建了一部独属于魔都上海的视觉档案。他的镜头里,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不再只是游客眼中的背景板——晨光中的石材立面泛着蜂蜜色光泽,雨水打湿的花岗岩映出百年倒影。他总能找到那些被忽略的视角:陆家嘴的摩天楼群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如同现代主义的山水画;里弄窗棂的几何分割,构成充满节奏的光影乐章。
真正让陶钧与众不同的,是他对建筑“温度”的执着。他曾在采访中坦言:“我不拍没有生活的建筑。”于是我们看到:武康大楼的弧形立面下,晾衣绳轻轻摇曳;石库门的天井里,藤椅和茶杯保留着刚刚有人坐过的温度。这种对“建筑与人”关系的持续探索,让他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建筑记录,成为城市记忆的载体。
从《上海邬达克建筑》到《梧桐树下的老公寓》,他的每个系列都是对城市文脉的深情书写。当越来越多的建筑摄影师追求极致构图的冷峻时,陶钧始终守护着那份独特的“上海温度”——在钢铁森林的缝隙里,捕捉永远流淌的城市柔情。
(2006年的张园)
(2008年初雪后的徐家汇大教堂,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一书有记录在德国留学时候的街头摄影一段,于是就有了这张效仿的照片)
(2013年2月,魔都难得下雪,襄阳路和新乐路口的东正教堂)
(榆林路,2016年前后这一带陆续拆迁,有街头艺术家在断壁残垣上留下了即逝的美学)
(国际饭店:曾经上海最高的摩天大楼,曾是邬达克在上海最知名的代表作,也是现代主义+装饰艺术ArtDeco风格的典型)
【本期延伸】
装饰艺术不是一种建筑风格,而是装饰设计风格,因此家具、首饰、服饰,以及建筑装饰和室内装修都可以看到ArtDeco元素。在建筑上的“装饰艺术”的本意,是简化装饰。它是新古典主义之后,从“新艺术”风格发展出的一个流派,还有同时期的维也纳分离派和德国包豪斯,三者后来相互影响……在20世纪初,欧美的科技和生活方式正发生快速发展,建筑界的新秀们也在摸索,至少巴洛克已经显得太繁复,甚至新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风格也已经不够摩登简约,装饰艺术比较早些的洛可可装饰风格相比显得更简洁,在摩登时尚的1925年的法国巴黎,Art Deco开始流行起来。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胡大琳儿
4天前
重庆
0
陶大有没有拍过重庆的罗汉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