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追基零距离,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名字叫聊聊基金投资中的“长期主义”,来自濛池投资。
价值投资,长期主义,这些说法我们都听说过很多。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理念,长期投资往往也能创造比较丰厚的收益。但是,对普通投资者而言,这种长期主义,并不一定是一种很务实的做法。
长期投资、集中持仓,其实是巴菲特的做法。巴菲特和普通投资者有什么不同呢,巴菲特对股票、对商业了解得很深刻,于是可以长期投资,集中持仓,来穿越牛熊。这是一种很明显的强者体系。而我们普通投资者无法洞察自己的投资标的的底层逻辑,应对市场的大幅度波动也会恐慌,如果强行按照巴菲团的长期投资、集中持仓来做,是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的。
适合普通投资者的做法,我认为是一种弱者体系,我们在市场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缺乏上游的信息和资源,那么我们就有必要保护自己,不追求过高的收益,不要过于极致地暴露风险。具体到投资基金要怎么做呢?我认为要适当分散持仓,要适当均衡配置。巴菲特的做法很好,也很正确,但这不代表适合我们,不同的投资方法是适合不一样的人的。
我早先的定位也是这样,尽量保持一个低换手的状态,尽可能持有优秀的基金,长期持有。但随着认知的加深和投资体系的进化,当前我会比较大程度介入到“黑马’基金经理的投资和发掘,因此换手率比以前有所提高,持有那些看不懂的,短期业绩好的基金也在增加。但是,我对弱者体系仍然有所保留,仍然在强行做均衡配置,来分摊风险。
对我来说,这样一个相对高一点的换手,相对多一点的确定性没那么高的黑马,是能够驾驭住的。但这不代表很多朋友也能驾驭住。多数基金投资者进入基金市场,谋求的是资产的保值增值,一般不谋求过高的超额收益。多数人都有主业,都有生活,可能能够花在基金投资上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我的投资组合,实际上不适合多数普通投资者做复制和跟踪,难度会越来越大。特别是我这两周做一个中等幅度的调仓之后,投资组合中的黑马基金经理还会进一步增加,“确定性”看起来会越来越低。
那么退一步,普通投资者要怎么投资基金呢?我这篇文章的出发点不是针对我自己,而是针对大部分普通人,要怎么投资基金呢?有没有稍微简单易行一点的方法呢,我认为是有的,而且这种方法,也是一种“长期主义”。
1、要做到“长期主义“,还是要有投资基金的基本知识,懂得一定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不需要特别精。因为这种长期主义是一种低换手的投资方法,对基金经理的要求相对较低,不需要找出特别拔尖的基金经理。
2、规避管理规模过大或者近期过于火热的基金经理。这样的基金经理,无论过去业绩多好,多稳定,都是不适合长期投资的。随着管理规模的快速膨胀,他们的投资策略大概率会失效,业绩大概率会变差,会让持有人变得焦虑。要注意的是,基金经理任职时间长,业绩好,不是我们作为基民长期投资的主要依据。长期投资最需要注意的是,未来这种方法还行不行得通。
3、不要过度发掘短期业绩优秀的黑马基金经理。这样的基金经理一般来说业绩好,但是往往投资框架复杂,换手率高,定性分析难度大,规模膨胀快。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还存在信息滞后等问题,当你关注到一个优秀的黑马,比如杨金金、袁维德的时候,规模都不知道膨胀到多少亿了,可能投资策略早就失效了。
4、我认为最适合普通人“长期主义”基金经理,是那些任职时间长(最好不少于5年,最少最少也不能少于3年),超额收益稳定,业绩不拔尖但是能长期在20%以内或者30%以内的基金经理。这些基金经理最好不要过于重仓某个行业,最好每个阶段都不要过于太落后的表现。这些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最好不要超过100亿,最多最多不要超过200亿,最大回撤不要明显大于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找到这些基金经理之后,我们还是要针对他的投资方法,他历史上的选股和交易做一个基本的分析,既要定量分析确定他们的业绩,也要定性分析进一步确定他们的能力。
5、这样的基金经理,我列举一些:姜锋、王东杰、王君正、鄢耀、胡志利、宋炳珅、张啸伟、孙晟、林乐峰、田瑀、张婧、聂世林、郭斐、芮城,等等。这方面我没有着重发掘过,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来自中小公司的这样不错的基金经理。
6、“长期主义”不代表躺平。虽然这些基金经理一般不会被市场发掘,但也有少数会被发掘,并且管理规模迅速膨胀的,比如刘晓。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动态关注的,做不到完全的躺平。只是说,关注的频率不需要太高,一般情况下这些基金经理不会被买爆。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