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小欢老师在《置身事内》中写道:“在计划经济时代,部门间没什么大的利益冲突,所以对干部进行意识形态教化相对有效,既能形成约束,也有利于交流和推进工作。但在市场经济改革之后,利益不仅大了,而且多元化了,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利益冲突时有发生,‘统一思想’和‘大局观’虽依然重要,但只讲这些就不够了,需要更加精细的激励机制。”
在“商业银行”这个概念刚刚在中国“立”起的时候,积极探索,突破现有规章制度支持经济改革气氛浓郁;而与此同时,事情变得不再“单纯”,大家开始遇到自身如何改革的问题——当“大局观”遇到每个人的“年终奖金”,会发生什么碰撞?
时间戳:
00:04:17
·
开会发纪念品的争议:商业化改革的过程中,银行员工“福利待遇”问题开始被提出。
· 领导是如何被贴上“保守”的标签的?
00:10:20
· 上海员工居然会被鄙视?不是只有上海人鄙视其他人嘛?
00:13:03
· 各行各业办“三产”,银行如何“搞三产”?
· 有“破”无“立”的混乱与风险一直持续了四十年:“一放就乱,一管就死”、“为公与腐败兼有现象”、 “创新与监管”的矛盾。
· 改善福利的尝试可能违反当时的会计制度:为大家做好事,也可能带来腐败风险。
· “控制”和“放任”的矛盾:“防止乱象”与“创新受阻”。
00:17:09
· 邓小平提出“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关于什么是“真正的银行”的争论。
· 计划与需求的矛盾:满足需求背后部门权利的争夺。
· 什么是“月中凸肚子”?
· 存贷比管理的概念是如何被提出的?
· 在求平衡的过程中,出现了“自求平衡”的现象:各分行、支行如何“自我调节”?
· 资金计划部门(如计财部)是如何从内部分配权利扩张为“对外权利”的?
00:30:04
· “剑走偏锋”:从非核心部门开始的职业生涯如何逆袭?
· 刘行长是如何被领导发现的?(靠一篇“权责发生制”研究文章受到领导重视的故事)。
· 职业规划和发展往往无法完全预计,充满意想不到的转折:即使在非核心部门工作,也有可能通过被领导发现,获得上升的机会。
· 运气和机遇也非常重要,比如在刊物上发表文章,被领导或同行看到,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 当今的职业环境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能写的人更多,发表文章可能不再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情。
— End —
主播|刘晓春 肖小跑
编辑 | 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