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美国作家兼火车爱好者保罗·索鲁第二次来到中国,他期待看见新的中国,并享受默默无闻的乐趣。然而,从一开始,他就错了,报名旅行团以图清净,却仿佛把自己丢到了许多性格各异的“远房亲戚”身边。
这本书记录了索鲁在之后一年时间里乘坐接近40次不同的列车,在中国各地的见闻,有西安兜售兵马俑纪念品的小贩,有用旧罐头瓶喝茶的左派人士,有学生,有军人,当然,也不乏各地安排的接待人员。他犀利的描摹出这些人物特点,以及和他们对话的内容。在索鲁看来“旅行文学也可以说是一种非主流的自传形式”。
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因此得以观赏一幅对1986年中国生活的“清明上河图”,1986年的中国,刚刚开启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每个人都充满了希望,但是同时,也难以掩盖他们对于过去时光的疲惫倦怠之感,借助这一本“私人化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构建彼时的连接,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当下。
保罗抱着打破“老外好骗”魔咒的叛逆心理出发,一路都在不停的验证,自己可是个中国通,不好骗;而我们循着喊出“老外好骗”的国人的心理做了讨论,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是极好的,可是随着我们和世界的进一步融入,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我们和世界之间的相似性。正如作者自己的描述“我個人不同意中國人莫測高深的說法。我認為就像地球上許多其他人一樣,他們是可以理解掌握的,他們甚至比大多數人更顯而易懂。”
本期我们讨论的书籍是
《在中国大地上》,保罗·索鲁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148942/
《騎乘鐵公雞》,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16284/
我们提到了
《江城》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7060185/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15748/
时间轴:
00:00:00 关于《在中国大地上》这本书的介绍
关于内容和写作风格
关于作者自己
关于简体和繁体两个版本
00:08:24 旅行文学,是属于自己的微观的历史
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保罗·索鲁
00:15:28 对这本书的总体感受
很“中国通”的写实
刻薄但是有趣,如何用5页纸诋毁半个欧洲
00:30:00 "老外好骗“?
中国通索鲁如何不好骗,我们为什么认为,在现今更应该接受自己的可理解性,而不是坚持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性,以及我们再次浅显的引用了哲学证明,也许北京和巴黎的相似性,远比北京和河北的郊区要多?
00:47:10 时代的相关联
索鲁是否是个刻薄的写作者?
为什么我们感受到被冒犯?
在2022会看1986年国人的疲惫和希望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