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播客的第一期,就这么开张了。
这个播客将不定期更新,每期讨论一个心理健康方面的话题,我会尽量邀请到适合这个话题的嘉宾,以心理咨询师为主。你有感兴趣的话题,欢迎留言告诉我。
青少年厌学和心理健康问题,最近被聊得很多,有些专家煞有介事地称其为“改革开放以来最糟糕的时刻”。这一期的话题就围绕这一点展开。我们先来确认事实:跟过去相比,现在真的“更”糟糕了吗?然后,也想试着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开始没有想聊“这一代”青少年,但不可避免地还是涉及到很多时代的元素。有一件事很有意思:这一代青少年的父母,多是在二十年前受到“原生家庭”叙事影响的第一拨人。他们对原生家庭可能造成的伤害有充分的自觉,这让他们在二十年后成为了更“理想”的父母吗?如果父母做不到百分之百的理想,我们又该如何看待那些伤害?
这期的讨论嘉宾是国内系统式家庭咨询的领军人物刘丹老师,熟悉这个领域的人应该都听过她的名字。我们同事多年,合作多年,这也是她第一次参与播客录制。
这个讨论站在——也只能站在——父母这一代的立场,我们跟不上时代,但也不去审判这个时代,不会自以为是或故作惊诧地表达“关心”,只是实事求是地分享作为上一代人的观察、困惑,和无从着力。这是一种在时代高速发展,家庭叙事快速迭代的背景下的茫然。正视自己的茫然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对上一代的焦虑跟青少年的现实状况做出一个区分:我们承认自己不理解,但不是笼统地给这一代孩子(或者这一代父母)贴上“糟糕”的标签——在我们的经验里,贴标签往往是一种个体焦虑的投射。
在这次讨论中,刘老师对于“厌学”“亲子冲突”“60分父母”都贡献了精彩的改释。我们共同认为,把孩子的问题全算在父母身上,是一种过度理想化的期待,既是不公平的,也是于事无补的。我们也同样认为,这一代父母需要在心态上有所改变。但这归根到底不是为了孩子。父母不改变,最终损失的不是年轻一代,而是父母自己。
欢迎留下你的评论,欢迎订阅《不是你的问题》。下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见!
本期你将听到:
00:28 为什么叫“不是你的问题”?
03:53 “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造成的”,这声音虽然主流,但不一定正确;
06:05 先安放焦虑:严重创伤和暴力不在本次的讨论范围;
07:38 父母带来了问题,但我们要学会把父母看做资源;
11:22 20年前,“要把原生家庭伤害终结在这一代”的年轻人,今天怎么样了?
13:49 “完美的父母只存在于想象中”;
19:40 多接受一些“不一定”;
22:50 一个“可以自己待着”的时间/空间;
29:08 孩子的问题,不应该指向“夫妻关系”;
32:21 家庭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
34:50 “厌学”不是排斥学习,只是排斥某种特定形式的学习;
37:00 当父母跟孩子的认知不一致时,只服务有意愿改变的人;
45:51 上一代的青少年“厌家”,这一代的青少年留在家里;
51:05 “孩子不跟父母明着打了”;
57:52 60分的父母和60分的人生,也许才是最好的;
1:00:31 只关注生存,是匮乏时代的观念遗产;
1:04:59 “孩子并不跟你战斗,并不教育你,他直接隔开你”;
1:06:50 “我告诉他们:我不行,可是你要教我”;
1:08:30 金字塔结构和水流型结构;
1:10:33 父母要消化自己在家庭权力结构中的新位置;
1:15:04 不再指望父母,是因为对他们没有更高的期待;
1:16:17 时间将永远在年轻一代的这一边。
剪辑:康凯
视觉:路路
这个播客将不定期更新,每期讨论一个心理健康方面的话题,我会尽量邀请到适合这个话题的嘉宾,以心理咨询师为主。你有感兴趣的话题,欢迎留言告诉我。
青少年厌学和心理健康问题,最近被聊得很多,有些专家煞有介事地称其为“改革开放以来最糟糕的时刻”。这一期的话题就围绕这一点展开。我们先来确认事实:跟过去相比,现在真的“更”糟糕了吗?然后,也想试着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开始没有想聊“这一代”青少年,但不可避免地还是涉及到很多时代的元素。有一件事很有意思:这一代青少年的父母,多是在二十年前受到“原生家庭”叙事影响的第一拨人。他们对原生家庭可能造成的伤害有充分的自觉,这让他们在二十年后成为了更“理想”的父母吗?如果父母做不到百分之百的理想,我们又该如何看待那些伤害?
这期的讨论嘉宾是国内系统式家庭咨询的领军人物刘丹老师,熟悉这个领域的人应该都听过她的名字。我们同事多年,合作多年,这也是她第一次参与播客录制。
这个讨论站在——也只能站在——父母这一代的立场,我们跟不上时代,但也不去审判这个时代,不会自以为是或故作惊诧地表达“关心”,只是实事求是地分享作为上一代人的观察、困惑,和无从着力。这是一种在时代高速发展,家庭叙事快速迭代的背景下的茫然。正视自己的茫然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对上一代的焦虑跟青少年的现实状况做出一个区分:我们承认自己不理解,但不是笼统地给这一代孩子(或者这一代父母)贴上“糟糕”的标签——在我们的经验里,贴标签往往是一种个体焦虑的投射。
在这次讨论中,刘老师对于“厌学”“亲子冲突”“60分父母”都贡献了精彩的改释。我们共同认为,把孩子的问题全算在父母身上,是一种过度理想化的期待,既是不公平的,也是于事无补的。我们也同样认为,这一代父母需要在心态上有所改变。但这归根到底不是为了孩子。父母不改变,最终损失的不是年轻一代,而是父母自己。
欢迎留下你的评论,欢迎订阅《不是你的问题》。下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见!
本期你将听到:
00:28 为什么叫“不是你的问题”?
03:53 “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造成的”,这声音虽然主流,但不一定正确;
06:05 先安放焦虑:严重创伤和暴力不在本次的讨论范围;
07:38 父母带来了问题,但我们要学会把父母看做资源;
11:22 20年前,“要把原生家庭伤害终结在这一代”的年轻人,今天怎么样了?
13:49 “完美的父母只存在于想象中”;
19:40 多接受一些“不一定”;
22:50 一个“可以自己待着”的时间/空间;
29:08 孩子的问题,不应该指向“夫妻关系”;
32:21 家庭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
34:50 “厌学”不是排斥学习,只是排斥某种特定形式的学习;
37:00 当父母跟孩子的认知不一致时,只服务有意愿改变的人;
45:51 上一代的青少年“厌家”,这一代的青少年留在家里;
51:05 “孩子不跟父母明着打了”;
57:52 60分的父母和60分的人生,也许才是最好的;
1:00:31 只关注生存,是匮乏时代的观念遗产;
1:04:59 “孩子并不跟你战斗,并不教育你,他直接隔开你”;
1:06:50 “我告诉他们:我不行,可是你要教我”;
1:08:30 金字塔结构和水流型结构;
1:10:33 父母要消化自己在家庭权力结构中的新位置;
1:15:04 不再指望父母,是因为对他们没有更高的期待;
1:16:17 时间将永远在年轻一代的这一边。
剪辑:康凯
视觉:路路
主播...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HD765563t
1年前
丹麦
69
我儿子马上满6岁。那天我们吃饭时聊起我听的一个播客,讲的是生气以及生气后的反应。我和我老公在讲我们生气后的表现,然后我儿子说:我生气了就希望自己在自己卧室里待一会儿,我自己玩一玩玩具就好了。我当时非常惊讶以及不相信。惊讶是觉得他这么小会有这么清晰的表达,不相信是觉得我不相信他生气的时候会不需要我的安抚。后来自己反复想他的这句话,就是孩子长大了,我却仍旧把他当婴儿来安抚,想要跟他紧密的在一起。
Emma星辰
1年前
广东
66
张春! 为阿春举大旗🚩! 啥时候邀请张春老师,
苏吉叶
1年前
四川
47
本来想要助眠,结果越听思考越多。
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想要分享:在刘老师分享的案例中,可以听到擅长AI写作、自己通过兴趣挣钱、脱离传统教育在自己的兴趣中自探索学习、高知家长的高正确和带给孩子的压抑……似乎和平时我自己接触到的孩子不一样,更优秀、更聪明、更自主、自立一些。当然,我能看见年轻一辈的孩子走在我们的前面,比我们更快接触新潮,我能看见他们自身所拥有的发展潜力。但是,底层环境下的孩子,似乎并没有案例中表现的这么让人感到“希望”,接触到的更多是沙雕视频、网络游戏等奶头乐,甚至是恶意的向下拖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因此就像“高考是普通家庭普通孩子改变命运最好的出路”,普通家庭面对孩子的教育面对未来的考验,似乎更显焦虑,更难轻易忍住自己的控制欲而去厕所录语音。
所以,有个想法:是否是因为老师们接触到的来访大多来自条件较好的家庭,所以,少了一些底层样本。
思绪散,思考浅,希望我的表达能被理解。

Woo姐
1年前
新加坡
43
松蔚老师可以投资个好点的话筒 声音好远啊~
bonbonluan峦
1年前
广西
39
松蔚老师,我来查缺补漏一下:1前半段听到刘丹老师谈到观点“我觉得父母是孩子最大的资源,因为监护人……”,似乎后面还有想表达的后半截意思,可是聊着聊着就聊到其他地方去了。我纳闷,那孩子和这个最重要资源之间出现裂缝了该怎么办呢?父母如果自己都活得不靠谱,怎么办?那年轻人听到这里不知道是否更迷茫。之所以会产生这些疑问,因为我昨晚刚和一个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聊天,他谈到他很担心他的父亲,家里的顶梁柱,可喝酒有点凶。由此引出第2点,刘丹老师介绍的从网上就能自学并赚钱的学生,似乎应该是她的那个社会圈子所接触到的学生,大城市、中产阶级。多亏我接触了一个来自农村的学生,我感觉到老师口中那个通过互联网来自学的世界,和来自农村的学生的世界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他们也许还在生存层面挣扎,还没进入发展阶段。邯郸青少年杀人案,也许需要我们把目光转向农村,那片广大但和城市又很不一样的地方。 补充我对刘丹老师后半截意思的猜测,也许她想表达,父母是孩子最大的资源,所以他们之间应该寻求合作、而不是彼此分裂,而“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这种说法,恰恰让孩子和父母站到了对立面上。
市井河
1年前
北京
22
曾经因为孩子成绩不好我没控制住情绪,训斥他学习不刻苦,孩子当时非常生气。冷静下来我意识到,我之所以这么生气恰恰是因为孩子其实学习挺认真的,但成绩达不到我的期待,所以我很委屈。我想如果我感到委屈,那孩子会比我更委屈,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了他的痛苦。我后来和孩子道了歉,他一个大男孩儿,抱着我哭了。

时间羊
1年前
广东
20
我认同刘丹老师提到的厌学是厌学校而不是厌学习,我是学教育学的,面对这个问题也很困惑,好像现在很努力做些什么去增加学习的乐趣,学生还是表现出麻木的状态。但是只要孩子们不厌恶学习本身,在今天他们可以获得足够的资源去学到想学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心里的压力小了一些
Xuan_Wang
1年前
美国
19
这真的是不花钱就能听的么,太棒了!

你是渴还是饿呢
1年前
云南
18
我是为你好、原生家庭、保护未成年人——当我们赋予某个意象以先验的、绝对的正确性,也就创造了一件武器。(想到了tk的观点

小亮Annie
1年前
河南
17
00:30 李老师可不可以邀请陈海贤!!!在得到上超级喜欢听你们两个的课!!!
yyy222
1年前
北京
15
我非常确定,给孩子的自由时间,就是给我自己的自由时间,每天那半个小时,我觉得我比他更自由😂

奶熊布丁
1年前
北京
14
「不是你的问题」听上去好像还蛮无力的,虽然原因不在于我,可后果却是扎实压在我身上。还不如是我的问题,至少我还有行动的空间。。。哎。
北鸥
1年前
黑龙江
10
01:09 支持李松蔚老师👨🏻🏫听你的声音就很安心😌

Stella盐
1年前
上海
9
刘老师,您那个应对妈妈不听我说的“好多办法”,您是不是只讲了听觉转视觉这么一条,还想听下去啊啊😂
K_WbOO
1年前
广东
8
1:18:51 有年轻人的,本人24,很快不再属于国际上的青少年了😉
冬至_EPWs
1年前
新疆
8
我是一位高二孩子休学一年复学又即将面临退学的妈妈。这两年多来也反复问自已错在哪里,要怎样办又无能为力。觉得自家就是这期聊的很典型的一种情况,父母并没有极端行为,生下孩子自认为已很用心用力,爸爸宠爱,妈妈日常教育生活和上一代比已经做的够多了,夫妻关系不是很好也能凑合,孩子休学前学习很好属于别人眼中省心孩子,休学后一步步退回家中,直到现在独自居住,不与外界做不必要接触,同在一个屋檐下,不知道对方想什么,隔着厚厚的看不见的墙。特别是有一段的讲隔离,不跟你说话了,你也不知道该和他说什么,把父母屏蔽,太典型了。还有孩子呆在家里不出去,父母想尽办法甚至是求他出去,统统不去。这么典型,我觉得今天聊的内容,让我有一部分情绪得到消解:1,不是我或者我家或者我孩子一个人单方面的错。2,这种问题是这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像这样的家庭,情况很多,你不是个例。下一个时代也会有下一个时代的问题。套用流行的一句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命。3,改变不了孩子,环境,现状,接受现实,调整自已的认知和思想,生活总的过下去。4,不要那么悲观焦虑心痛,担心孩子的生活学业毁了,以后该怎么办?以后总有路的,他的路你替代不了决定不了。还有别的想说呢,一下子想不了那么多了。其实,我去年起关注李松蔚老师的公众号,买了《5%的改变》,买了此念里的课程,书在我家卫生间放着,有空看看,常常想如果我向李老师提问,他会给我和孩子什么样的回复,让我做出哪个动作,启动5%的改变?
曦曦123
1年前
湖南
8
25:35 我第一次听说这个观点:因为信息和人际的富足导致的早熟,进而导致了我们自我消化情绪,自我系统发展的一个滞后。
HD792684m
1年前
内蒙古
7
希望多多邀请刘丹老师来呀❤️❤️

木子_limuzi
1年前
天津
5
老师的观点触动到我
几个点都很触动我:
1.时代不断发展,发展的年代,要做的是做好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关注自己内部动机。所以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时代和孩子们的选择。
2.人的神经认知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有的人听觉厉害有的人视觉厉害,所以可能说一万遍听不进去,那就换成视觉提示。
3.一直都希望很久以后我们都还可以跟孩子保持良好沟通,即使长大以后,也希望沟通的通道是畅通的,老师们讲到一个爸爸跟高中孩子放学后畅谈的画面,是我想努力的

暮光798
1年前
河北
5
05年的听这个正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