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79分钟
播放:
4.1万
发布:
4年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在之琪休假这一周,随机波动迎来了开播历史上最年长的一位嘉宾——年近七旬的陆晓娅老师。在60岁生日那天,她离开了自己创办的公益机构,开始照护认知症进入中期的妈妈。母亲失去了语言,失去了记忆,最终失去了抬头的能力。一直到6年后母亲离世,她在这一过程中靠写作抵抗母亲患病带来的沮丧和伤痛,她成为了妈妈的妈妈。认知症无可挽回,但母女关系似乎可以,她们在共同面对疾病的同时也在修补创口、达成和解与爱。即便承担了如此漫长而艰苦的照护责任,陆晓娅依然警惕孝文化背后的压抑和强迫,思考着以爱代孝对于孩子和父母双方的意义,以及一个个体超越原生家庭伤痛和叙事的可能。



许多书籍都曾写到阿尔茨海默,乔纳森·弗兰岑说“在家父心跳停止之前,我已为他哀悼多年”,凯博文说妻子患病后对他的恐惧彻底打破了他们长达半个世纪的坚固链条,而陆晓娅对于母亲认知症的书写本身,也是一次对于中国政治历史如何投射在一个小家庭内部的记录。母亲青年投身革命,她自己也曾亲历“文革”,我们从她母亲患病后失去的个人记忆,延伸谈到了更具历史性与集体性的遗忘与记忆。



在目睹母亲衰老的过程中,陆晓娅也不可避免地思考着自己的晚年与终点。我们聊到了照护的不易与重要、专业养老机构的意义等等,以及更重要的,如何面对死亡。她曾在高校开设“影像中的生死课”,年轻人与死亡(亲友离世/自杀想法)的距离之近令她惊讶。在学习理解死亡的过程中,她看到学生们也获得了生的热情和教益。从个体的照护到更大范围的照护,从个体的生死到更大范围的生死,如果说这一场漫长而残酷的疫情教会了我们什么的话,陆晓娅说,要记得给他人多一点关怀和爱意,做阿巴斯电影《樱桃的滋味》里的那一颗樱桃。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



陆晓娅,新闻人,心理人,教育人,公益人。退休前为《中国青年报》高级编辑。



[03:50]“斜杠老年”陆晓娅的过往经历

[10:48]阿兹海默症V.S.认知症

[14:10]退休后成为照护者:“我要打一场硬仗”

[18:04]人到晚年如何寻找幸福感

[22:02]心理咨询和照护让陆晓娅逐渐与母亲和解

[25:40]照护者之间的支持互助网络

[28:50]如何破除“孝文化”的迷思

[35:40]照护者的纠结与挣扎:要不要将家中老人送养老院

[42:30]照料机构能提供专业的照护

[47:20]母亲的日渐萎顿让女儿思考自己的老年和作为母亲的角色

[52:20]陆老师对母亲的陪伴和照料修复了母女关系

[55:20]从个体遗忘到集体遗忘:历史需要证言

[1:00:30]从衰老到死亡:谈死也是谈生



【本期节目提到的文章与书籍】



《父亲的脑》,[美]乔纳森·弗兰岑 著,收录于《如何独处》

《照护:哈佛医生和阿尔茨海默病妻子的十年》,[美]凯博文 著,姚灏 译,中信出版社

《给妈妈当妈妈》,陆晓娅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查无此人》,于是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片头:“Seven Days Walking/Day 1:Golden Butterflies” by Ludovico Einaudi/Federico Mecozzi,from Nomads OST

片尾:“No Secrets” by Ilan Eshkeri,from Still Alice OST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一颗金桔
4年前
83
06:01 听到这里,想介绍一下我去年加入的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组织,叫作“蓝信封行动”。可以与留守儿童一对一通信,互相倾诉,互相陪伴。通信周期是三个学期,我已经成功跟配对的孩子完成两个学期的通信了。
JforJo
4年前
60
做spa的时候手机放在旁边听这一期,听了很久之后,技师突然问“这是收音机吗?”“要怎么才能听?”你经常听这个节目吗?”向她安利了小宇宙和随机波动之后,她很认真确认并记下。后来她说上次帮妈妈做spa的时候有点不耐烦,因为妈妈在她小的时候没怎么管她,现在心里还是会有些芥蒂。心里默默感慨,也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和父母/自己和解都是一大难题。
AprilBlue
4年前
52
死亡教育 性教育 婚育教育 亲情关系 全都是失败的
sinndo
4年前
36
我的妈妈在去年5月份离开了。照顾她的九个月里,我一直在思考“生命末期”这个概念。陪她辗转了几个医院,很少碰到我们这样的母女,我们都很年轻,所以我偶尔也会在教其他爷爷奶奶年纪的照护人点外卖的时候参与别人的生命末期。这期间我也产生过很多压抑和怨念,真的太痛苦了。前天梦到她吸不到氧气的时候我却笨手笨脚,醒来的时候我正在锤打被子。我也常想到我在医院签过的字,包括放弃抢救的签字,也会想到最后时刻我贴着她的脸却流不下一滴泪。所以我深刻地感受到照护人的心理也需要被照顾。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用文字来帮助和我有同样痛苦的人。谢谢这期内容。
晨萱-语迟者说
4年前
30
推荐一个公众号:未名脑脑谈阿尔茨海默。是前朝阳医院急诊科的一位女医生辞职办的,专门做普及与预防阿尔茨海默症相关的中老年脑健康工作
Tsan
4年前
30
对这期节目有很多感触。我的死亡教育发生在快十年前我外公去世时。回想起来,那件事真正改变了我和妈妈的关系,我深刻认识到她身上角色的多元。她不仅是我妈,也是一位失去父亲的女儿,一个会感到脆弱的人。现在我在认识到她作为个体的局限之后,反而能和她像朋友那样相处,我会想和她分享好东西,发自内心关心她,这种亲密也还挺幸运的。但与此同时,我这些年无法控制地会去思考很多死亡话题:比如父母老去,作为单身女性(当然未来是否单身不可知)该如何照顾双亲,如何尽可能借用社会资源?家里的宠物离去的话、对父母的情感冲击会不会过大?很多问题仍是无解的,有时候也不知如何寻找答案。。
Harryooo
4年前
25
“我们都自以为知道如何享受好的生活,而面对死亡,陪伴弥留之人,对他们的痛苦与恐惧感同身受,接着放手让他们离开,则是更难的苦旅。”
IreNe--zhou
4年前
21
1:09:39 这段让我想起了高中时候的一件事。隔壁班有位同学高一刚开学就因为查出直肠癌离开了校园,高三的某一天我发现有一群同学聚集在校门口坐大巴,还很好奇都高三了他们这是要去哪里?事后才知道是高一班主任召集起散落在高三各个班级的同学去见只有一个月同窗情谊的昔日小伙伴最后一面,当时就觉得特别感动。
zebrablabla
4年前
16
爱应该是一种自然流露,而不是责任。陆老师讲到,自己是开始学心理学之后,理解了母亲。我是从做母亲的口述史之后,理解了母亲。但直到现在,我似乎还很难去自然流露我内心的爱,甚至在某一个思考的停顿处,我会怀疑,那种爱是否存在着。
Yakkie苏夏
4年前
13
28:58 28:55 其实感觉孝文化是不是一种道德层面的兜底行为呢?顺其自然的互相爱护当然是好的,但对于许多从小没有得到亲情滋养,天然道德感不那么高尚,也没有后天专业习得的人来说,孝文化是一种历史/生活渗透性的规训。这是它还一直存在的理由吧。至于它当中该丢弃的糟粕,未来的改进方向(为老年人提供天然理由,对年轻人带来的压迫……)尚有许多探讨的余地。
星球观察员
4年前
12
期中几次差点泪崩,尤其关于亲情与死亡的部分。听完正如心理上的一次疗愈。不管是其中关于孝温和的质疑还是对父母关系的思考,尤其是在照顾过程中“身份关系”的变化。孝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应该是自发形成的,不应该是在压力下形成道德压力意味的责任。疫情期间也非常痛苦,也曾有过不好的念头,也在追寻过所谓人生的意义,死亡离我们真的太近了,体验过可能心理确实是会更坦然。老师里面曾谈到过要想解决心理问题首先要去面对它,前段时间看的书令我决定开始接触和思考自己的边缘性格,每次反省都令我很痛苦,但是也希望自己能对自己要求更高一点。
Tinfinite
4年前
10
49:04 乔纳森·弗兰岑/《父亲的脑》/以前一直非常珍视的三样东西是我的智慧、明理和自觉,觉得自己的生命须臾离不开这三样,目睹父亲失去这三样以后他变得勇敢了,不再那么担心自己会失去它们,他写说我们终要经历那样一个宅门,而且我们是可以跨越过去的。/肉身死去之前意识已经先死亡了
胡萝卜爵士
4年前
9
陆老师诠释了,无尽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HD1019276y
4年前
8
58:04我觉得现在的这个时代遗忘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应该有仪式,有纪念物。
盒豚
4年前
7
29:52 孝文化跟婚姻一样,都是以爱之名的与爱无关的等级制度
冰块块刨花花
4年前
7
很不幸,在我31岁的时候母亲癌症晚期。单亲家庭,单身。很痛苦,我们两个的生命是从始至终纠缠在一起的,现在到了要斩断的时候。陪母亲治疗的过程也是我自己面对死亡的过程,很完整的过程。是我先接受了自己会死亡,会遭遇不幸,会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痛苦或不痛苦的死去,然后才接受了母亲终会离去。对我来说,生活的面貌从此改变了。
Viola_8eFX
4年前
6
这一期真的让我感触太多了,想起我去世的外公外婆。外婆瘫痪了十几年,一直是外公照顾她。其实外公同时也认知功能出现了问题,两位老人脾气越来越怪,对儿女污言秽语,把他们赶出家门。当病人的家属真的很辛酸,老人去世前给你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可能不是“我们下辈子再做父女”,而是“你给我滚出去”。😔
Ying是道山靓女
4年前
5
1:16:01 生死这一段太好哭了。因为难过而抑郁,曾经好几次在自杀边缘徘徊。好在我爸妈一直坚持陪伴在我旁边,陪我跑步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人生总会很艰难,大家好好过。
碌斗
4年前
5
我跟我女朋友也比较喜欢了解和谈论死亡、家庭等这种类型的话题,对于死亡真的太多人是避而不谈了,其实我以前也对于这种学校老师去世学校一点反应也没有的行为很困惑,总觉得大家多去看一些关于死亡的书籍和文章能对于接下来的生活有更多的期待和动力,能更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野良子供
4年前
4
01:11:27从学习死亡开始学习活着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