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110分钟
播放:
243
发布:
4天前
主播...
简介...
本期嘉宾:
荀晓雅:
深圳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主要教授刑法学、比较刑法以及犯罪学研究方法。博士、硕士毕业于剑桥大学犯罪学研究所,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英文版翻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英文版修订。翻译作品有《文明的比较》等。
桃桃:
本科top2,硕士在爬藤。喜欢读书和瞎想,拥有一档播客《无用书斋》。是瑜伽和冥想的入门小学徒。life-long learner
大家如果喜欢这本《谁有病?谁有罪?》,可以在官方链接中下单购买
shownotes:
00:12:05 荀晓雅老师在剑桥求学时,受校友-一位监狱假释官的影响,对犯罪与精神疾病交叉话题感兴趣,原本想译的书籍版权被占,意外发现达斯博士的《谁有病谁有罪》,被作者非传统的人生历程与生动案例吸引。
00:14:11《谁有病谁有罪》以通俗口吻讲述真实案例,融合作者职业思考,既具故事性又有深度。
00:16:13贾思明案:乖女孩突然谋杀小侄子,涉及亲属间的原谅与憎恨困境,成为书中核心争议案例。
00:31:23 “病”与“罪”的边界在哪里?精神疾病与社会危害无必然关联,有疾病可能无害,无疾病也可能犯罪。
00:33:00 法律的判定逻辑需主客观相统一,既看行为危害,也看主观意图,但两者的精准判定难度极大,不存在百分百正确的标准。
00:35:49《一级恐惧》中爱德华·诺顿饰演的角色伪装精神分裂脱罪,揭示大众对“精神疾病辩护”的刻板印象。
00:40:07 无罪判决的空间本来就很少,那在这不足1%的无罪空间里面,大家可以想象就是以精神类疾病去作为脱罪的借口的空间就更小了。
00:42:14 英美法系是陪审团制度,由不同背景的陪审员结合社会一般认知判定,压力分散,更具普遍代表性。
00:43:58 大陆法系是“法官心证制”,法官受法条、舆论与职业压力影响,判定更谨慎,无罪判决率低。
00:46:40 影视剧中“精神疾病=免罪金牌”的设定不贴合现实,国内以精神疾病为辩护理由的出罪空间极小,且精神鉴定处于初步阶段。
00:46:57 精神医疗与监管资源发展不同步:国内每10万人精神科床位仅4.3张,监狱床位达138张。
00:49:55 如果你把一个人投入监狱的话,你的成本差不多是7美金,监狱其实不是一个非常经济上行之有效的解决我们社会上问题的一个方法。
00:50:04 犯罪学研究表明,监狱是高成本“成本中心”,预防犯罪的投入性价比远高于关押。
00:54:00 剑桥“learning together”项目悲剧:被帮扶的少年犯在庆典上袭击学生,引发“疾病治疗vs法律惩戒”的讨论。
00:58:21精神疾病无外显量化指标,诊断存在误差是常态。
01:05:12 国内精神鉴定指南仅5页纸,缺乏实操性,依赖医生个人经验,易出现不同结论。
01:19:59 医疗规培、高校师生等场景中,存在一言堂式权利差异,需通过双导师制、第三方介入等制度弥合。
01:33:22 咨询师与来访者不可做朋友,需保持专业边界,避免情感控制,转介后需间隔一定时间才可发展其他关系。
01:38:09 小红书“NPD/ADHD自测”等现象是双刃剑,可提升大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但需避免标签化与污名化。
01:45:07 我们如何能够在这么复杂的情况当中去区分谁是病人,谁是坏人,那这本书也没有给出一个百分百确认答案。
01:46:33 如果你把它当成一本励志小说来看,达斯博士自己的这个职业发展的生涯是用了比较轻松幽默的方式来体现的。
01:44:40荀晓雅老师分享翻译这本书一方面是自己感兴趣,另一方面也希望大众对于司法领域能有更多的理解。
本期提到作品
电影
《购物狂》
《今天》
《一级恐惧》
《力王》
《爆裂鼓手》
图书
《DSM-5》
《焦虑的一代》
荀晓雅:
深圳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主要教授刑法学、比较刑法以及犯罪学研究方法。博士、硕士毕业于剑桥大学犯罪学研究所,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英文版翻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英文版修订。翻译作品有《文明的比较》等。
桃桃:
本科top2,硕士在爬藤。喜欢读书和瞎想,拥有一档播客《无用书斋》。是瑜伽和冥想的入门小学徒。life-long learner
大家如果喜欢这本《谁有病?谁有罪?》,可以在官方链接中下单购买
shownotes:
00:12:05 荀晓雅老师在剑桥求学时,受校友-一位监狱假释官的影响,对犯罪与精神疾病交叉话题感兴趣,原本想译的书籍版权被占,意外发现达斯博士的《谁有病谁有罪》,被作者非传统的人生历程与生动案例吸引。
00:14:11《谁有病谁有罪》以通俗口吻讲述真实案例,融合作者职业思考,既具故事性又有深度。
00:16:13贾思明案:乖女孩突然谋杀小侄子,涉及亲属间的原谅与憎恨困境,成为书中核心争议案例。
00:31:23 “病”与“罪”的边界在哪里?精神疾病与社会危害无必然关联,有疾病可能无害,无疾病也可能犯罪。
00:33:00 法律的判定逻辑需主客观相统一,既看行为危害,也看主观意图,但两者的精准判定难度极大,不存在百分百正确的标准。
00:35:49《一级恐惧》中爱德华·诺顿饰演的角色伪装精神分裂脱罪,揭示大众对“精神疾病辩护”的刻板印象。
00:40:07 无罪判决的空间本来就很少,那在这不足1%的无罪空间里面,大家可以想象就是以精神类疾病去作为脱罪的借口的空间就更小了。
00:42:14 英美法系是陪审团制度,由不同背景的陪审员结合社会一般认知判定,压力分散,更具普遍代表性。
00:43:58 大陆法系是“法官心证制”,法官受法条、舆论与职业压力影响,判定更谨慎,无罪判决率低。
00:46:40 影视剧中“精神疾病=免罪金牌”的设定不贴合现实,国内以精神疾病为辩护理由的出罪空间极小,且精神鉴定处于初步阶段。
00:46:57 精神医疗与监管资源发展不同步:国内每10万人精神科床位仅4.3张,监狱床位达138张。
00:49:55 如果你把一个人投入监狱的话,你的成本差不多是7美金,监狱其实不是一个非常经济上行之有效的解决我们社会上问题的一个方法。
00:50:04 犯罪学研究表明,监狱是高成本“成本中心”,预防犯罪的投入性价比远高于关押。
00:54:00 剑桥“learning together”项目悲剧:被帮扶的少年犯在庆典上袭击学生,引发“疾病治疗vs法律惩戒”的讨论。
00:58:21精神疾病无外显量化指标,诊断存在误差是常态。
01:05:12 国内精神鉴定指南仅5页纸,缺乏实操性,依赖医生个人经验,易出现不同结论。
01:19:59 医疗规培、高校师生等场景中,存在一言堂式权利差异,需通过双导师制、第三方介入等制度弥合。
01:33:22 咨询师与来访者不可做朋友,需保持专业边界,避免情感控制,转介后需间隔一定时间才可发展其他关系。
01:38:09 小红书“NPD/ADHD自测”等现象是双刃剑,可提升大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但需避免标签化与污名化。
01:45:07 我们如何能够在这么复杂的情况当中去区分谁是病人,谁是坏人,那这本书也没有给出一个百分百确认答案。
01:46:33 如果你把它当成一本励志小说来看,达斯博士自己的这个职业发展的生涯是用了比较轻松幽默的方式来体现的。
01:44:40荀晓雅老师分享翻译这本书一方面是自己感兴趣,另一方面也希望大众对于司法领域能有更多的理解。
本期提到作品
电影
《购物狂》
《今天》
《一级恐惧》
《力王》
《爆裂鼓手》
图书
《DSM-5》
《焦虑的一代》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