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手记》和《死屋手记》对于陀氏来说,是作品发展的分水岭。
从作品的长度来说,在写完这两本中篇小说后,陀氏之后写的都是长篇小说;从内容的质量来说,他的思想深度得以拓展、延伸。从普通小说走向具有反思的小说;从描写一个一个小说角色,到开始审视人性、人的灵魂;从谈论小说人物的罪与审判,走向了挖掘现实世界里人类所面临的精神危机。
我在读《地下室手记》的时候,有几个瞬间会将陀思妥耶夫斯基,联想到鲁迅先生的小说,他们对于社会现象的白描,人性的挣扎、幽暗都写的很好。
鲁迅先生也公开表示很欣赏陀氏的思想深度,认为他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
01:33小说开头好在哪里?
“我是个病人……我是个凶狠的人。我是个不招人喜欢的人。我认为,我的肝脏有病。”
05:12 比起“意识流小说”,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复调小说」(巴赫金)
- 复调小说指的是「意识和思维的本质是对话的」。意识是对于客观现实的反映,手触碰到了火,会觉得烫。这是意识。然后产生的思维,就是「不要再碰燃烧的火」。
- 复调小说的艺术性,就在于赋予每一个独立且分裂的人格恰如其分的话语权。
09:30「地下人」对比鲁迅笔下「狂人」「阿Q」
- 传统小说会塑造英雄,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是「非英雄的」小说
13:50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中的作家
“人无时无刻不在向自己证明,他是人,而非管风琴上的销钉!”
14:20 小说的前半本,本质上是对于车尔尼雪夫斯基一番言论的论辩。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思想有点儒家性善论的影子,认为「只有善的行为才是清醒的;只有善良的人才是有理智的,理智的程度决定于善良的程度」。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比较复杂,他是不太赞同「性善论」的,认为人具有独立的意愿。意愿是复杂的东西,不是用理性的思考、逻辑推演或者是善良的堆砌能够解释出来的。事实上,意愿甚至可以称之为难以计算的,在一个无序的社会中,由理性主导的行为,要远远少于由真正意愿主导的行为。
书里说「先生们,理性是个好东西,这是毋庸争议的,然而理性却终究只是理性,只能满足人的理性能力,而意愿却是整个生命的表现。也就是人的整个生命,既包括理性,也包括一切内心骚动。」
说到这里还不够精彩,最精彩的是第八章最后那一段「唉,先生们,当事情已经发展到表格和算数的地步,当只有二二得四红极一时的时候,还有什么自己的意志可言呢?即便没有我的意志,二二也是得四。这也能算自己的意志吗? 」
在批判理性主义世界存在的问题,人要不要做一枚管风琴的销钉。如果我们可以完全按照理性行事,那我们和销钉别无二致。人会愿意做一枚完美幸福的销钉,还是痛苦的、(时而或总是)品行恶劣却真实的人?
陀思妥耶夫斯的小说在西方现代小说历史上是重要的,他与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并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三巨头。加缪、波伏瓦、弗洛伊德、尼采、茨威格,无论是写作手法、哲学思考的深度、艺术成就都受到他的影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