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瑜伽不是拉伸课,而是用哲学喂饱心灵,用体式强壮身体。”
• “60岁老师的一堂课,可能比20岁教练的十节更值钱——因为焦虑在阅历面前不值一提。”
• “中国瑜伽该有自己的样子,就像茶传入西方会变成果茶,瑜伽也能泡进‘中式哲学’的茶壶里。”
@迈索尔瑜伽创始人 陈江
本期嘉宾健身人邀请到了 迈索尔瑜伽 (优+迈索尔)创始人/香港 Golden-Y 瑜伽学院创始人陈江。他深耕瑜伽行业21年,从体操运动员转型为瑜伽领域的创新者,致力于推动瑜伽行业的本土化与多元化发展。
shownotes:
采访:子瑶
嘉宾:陈江
封面:馨以
00:47 | 集团化运营:构建瑜伽行业闭环生态
• 迈索尔瑜伽以“教培学校+实体品牌+传媒”模式形成生态闭环,实体品牌覆盖三类场景:1000平综合店(M优家)、商场微伽馆(180微伽)、社区普拉提馆
• 线上线下联动打破“1.5公里生意圈”限制,做瑜伽网红孵化与线上教学,拓展全国市场。
02:00| 行业危机与转型:从“重资产”到“轻运营”
• 瑜伽馆跑路导致行业公信力下降,用户“害怕充值”成最大隐患,从业者应聚焦服务与良性运营。
• 疫情期间果断转型:将千平大店改为180平微伽馆,砍掉长周期卡项(仅售一年卡,私教封顶100节),单店年省租金超百万,降低负债压力。
06:02|价值重构:瑜伽不是“焦虑生意”
• 反对健身行业“制造身材焦虑”的营销逻辑,主张瑜伽应提供情绪价值,融入生活哲学(如正念、内观),让练习回归“身心平衡”本质。
• “康复优于瑜伽”的误区:“瑜伽本就具备腰椎调节功能,传统文化方法论不应被百来年的康复理论否定。”
10:56| 人才标准:瑜伽老师的“六边形能力”
• 瑜伽老师需具备6项核心技能:肌肉训练、心肺调节、辅助手法、引导口令、心理疗愈、心理咨询,“50%是运动专家,50%是哲学老师”。
• 老师通过“写总结+内部演说比赛”提升综合素养,目标是让老师40岁后能以“文化输出”替代“体式展示”,如“瑜伽界的易中天”。
15:04反年龄焦虑:资深从业者的价值被低估
• 打破行业“唯年轻论”,招收60岁学员并培养为培训师,案例:49岁国企退休学员跟学一年成为优秀老师,一年半晋升培训师。
“年龄代表文化底蕴,50岁老师的人生阅历能帮学员化解焦虑,这是比体式更珍贵的价值。”
18:55 | 文化融合:瑜伽的“中国化”探索
• 早期以“欧美风”规避宗教争议,后期融合太极、哲学等传统文化,打造“中式瑜伽”:“瑜伽如太极,传入中国就应本土化,而非照搬印度传统。”
• 行业“崇洋媚外”现象:“中国培训师难出国门,因同行内耗;德国三流教练却被奉为大师,”
22:11 | 跨界创新:打破运动形式的“围墙”
• 推出“瑜伽+普拉提”创编课程引发争议,“普拉提创始人本就融合瑜伽、拳击,工具无界限,创新是行业进步的必然。”
• 行业摒弃闭塞思维:“不创新不等于坚守传统,而是拒绝进化——就像热瑜伽也曾颠覆传统,却推动了行业发展。”
26:52 | 性别观察:男性瑜伽的潜力与障碍
• 男性更需瑜伽缓解压力与身体问题(如肩颈、腰椎、内脏健康),但因“害羞”“社会偏见”望而却步。
• 预测老龄化将推动男性练习者增长:“50岁后,男性会发现瑜伽比剧烈运动更适合长期健康,市场需要氛围引导。”
39:09 | 行业创业:90%瑜伽老师不适合开店
• 瑜伽老师创业“重技术轻管理”的通病:“会教课≠会运营,95%倒闭馆主因缺乏营销、管理与抗压能力,沦为‘炮灰’。”
• 核心建议:创业需兼具“技术转化力+领导力+利他精神”,盲目投入几十万必血本无归。
43:51| 给新手的练习指南
• 选择场馆三原则:看口碑、看教学氛围(避免“一味追求高难度”)、通过自媒体观察老师风格。
• 练习建议:从哈他瑜伽或普拉提入门,先练稳定再求柔韧,聚焦内观避免攀比,降低受伤风险。
互动话题:
你身边的男性是否对瑜伽有偏见?你认为瑜伽行业最需要打破的“认知壁垒”是什么?欢迎在小宇宙评论区分享~
【联系我们】
小红书@健身人
B站@健身人视频播客
视频号@健身人fitnesspeople
【联系我们】
小助理微信:jianshenren2404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