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今天是2025年9月4日。186年前的明天,1839年9月5日,广东珠江口的江风卷着咸腥的水汽,吹得岸边的芦苇沙沙作响。英国“威厘士厘号”战舰的甲板上,海军上将懿律正举起望远镜,瞄准珠江口内的清朝水师船只。随着一声令下,第一发炮弹呼啸着划破江面,击中了清军的“顺利号”师船——木屑纷飞,江水沸腾,浓烟中传来士兵的惨叫。这声炮响,不仅揭开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序幕,更像一把重锤,狠狠砸在了“天朝上国”的幻梦之上,将古老的中国强行拖入了近代化的血与火之中。
要讲清楚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得先把时间拨回19世纪30年代的中国。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嘉庆中兴”后的衰颓期。人口从乾隆晚期的3亿暴增至4亿,土地兼并却愈演愈烈——占人口不到10%的地主阶级掌握了全国60%以上的耕地,农民被迫沦为佃户或流民,白莲教、天地会等起义此起彼伏。官场更是腐败成风:官员们“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收受贿赂、卖官鬻爵成风;地方上的胥吏更是横行乡里,连老百姓的婚丧嫁娶都要“打秋风”。
而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国,正经历着工业革命的浪潮。蒸汽机的轰鸣中,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火车开始在铁轨上奔驰,海外市场的需求激增。但英国的工业品(如毛纺织品、金属制品)在中国却滞销——中国人更习惯穿土布、用铜器,对“洋货”兴趣寥寥。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商人盯上了一样“特殊商品”:鸦片。
鸦片是从罂粟中提取的麻醉品,早在唐朝就已传入中国,但长期被严格管制。18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大规模种植鸦片,通过走私船运入中国。起初,清政府虽禁止鸦片,但地方官员受贿纵容,走私量逐年激增。到1835年,中国吸食鸦片的人数已超过200万——上至王公贵族(如庆亲王奕劻的父亲奕纯),下至贩夫走卒(如北京城的轿夫、江南的船工),皆有染。白银如流水般外流——仅1838年,中国外流白银就高达1亿两,相当于全国两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白银外流导致国内经济彻底崩溃:市场上白银稀缺,铜钱贬值,百姓买米要拿麻袋装钱;军队饷银不足,士兵们甚至要靠砍柴、卖炭换米充饥;官场腐败更甚,官员们一面高喊“禁烟”,一面收受贿赂,包庇鸦片商。1838年,江苏巡抚陶澍在奏折中痛陈:“鸦片流毒,遍于天下。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1838年12月,道光帝终于下定决心禁烟。他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赴广州主持禁烟。林则徐是福建侯官人,以刚正清廉著称,曾在湖北、湖南等地整顿吏治,政绩卓著。他深知鸦片的危害,到任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措施:
第一步:封锁商馆,切断鸦片来源。
林则徐派兵将外国商馆与外界隔离,派水师在珠江口巡逻,禁止外国商船靠岸。他警告外国商人:“若不将趸船鸦片尽数缴官,朕必断尔等生路!”
第二步:严令缴烟,逼迫商人就范。
林则徐要求外国商人签署“永不夹带鸦片”的保证书,否则“货尽没官,人即正法”。起初,英国驻华商务总监义律试图拖延,称“商人不愿缴烟”,但林则徐不为所动。他派兵包围了商馆,切断了商馆的淡水、食物供应,甚至拆毁了商馆的围墙。最终,义律被迫妥协。
第三步:虎门销烟,震慑中外。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他命人挖了两个长宽各45米的大池,池底铺石,四周钉板,池前设涵洞通向大海。士兵们将鸦片切成小块,投入池中,再倒入生石灰。霎时间,池水沸腾,浓烟滚滚,237万多斤鸦片化为乌有。围观的老百姓拍手称快,连外国商人都惊叹:“他们在销毁鸦片时,连一片叶子都没留下,这种决心令人敬畏!”
虎门销烟彻底激怒了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报》写道:“中国的皇帝竟敢烧毁我们的财产!这是对大英帝国的侮辱!”英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对华战争议案。1840年4月,英国政府任命懿律为全权代表,率一支由48艘战舰、4000名士兵组成的“东方远征军”从朴茨茅斯港出发,直扑中国东南沿海。

1839年9月5日,是这场战争的关键节点。此时,英国舰队已抵达广东珠江口,封锁了广州的出海口。清朝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军抵抗,但清军的战船多是木质帆船,装备落后——最大的“威远号”不过装备了12门老式火炮,而英国的“威厘士厘号”战舰则装备了60门大炮,射程超过3公里。
这一天,英国舰队向清军发起了第一次正式攻击。关天培站在“靖远号”战舰的甲板上,望着远处英国军舰的黑洞洞炮口,对部下说:“今日之战,有进无退!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清军士兵们喊着“杀敌报国”的口号,驾船冲向英军。但英军的炮弹像雨点般落下,清军的“顺利号”“超武号”等师船被击沉,水兵们纷纷落水。关天培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最终被炮弹击中,壮烈殉国。
这场战斗的结果,让英国看到了清朝的虚弱。义律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写道:“清军的抵抗毫无章法,他们的武器和战术还停留在几百年前。只要我们继续施压,清朝很快就会求和。”
第一次鸦片战争持续了两年多。1840年8月,英军攻占定海;1841年1月,攻陷虎门;1842年8月,英军兵临南京城下。清政府无力抵抗,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内容包括:
- •割让香港岛:香港岛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开启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先例;
- •开放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外国商品大量涌入;
- •赔偿2100万银元:相当于清政府一年财政收入的1/3,加重了百姓负担;
- •协定关税: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 •领事裁判权:英国人在中国犯罪,由英国领事审理,中国法律对外国人无效;
- •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国给其他国家的优惠,英国可同样享受。
这些条款,彻底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香港岛的割让,让中国失去了重要的海防要地;五口通商让外国商品(如洋纱、洋布)大量涌入,摧毁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1845年,上海的土布销量比1838年下降了60%,无数织工失业;协定关税使中国失去了保护本国工业的手段,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远不止于一纸条约。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划开了中国“天朝上国”的幻梦,让中国人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落后于西方的“弱国”。
林则徐在战后被革职流放,他在前往伊犁的途中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道尽了爱国者的悲愤;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呼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如造炮、造船);而更多的普通百姓,则在战争中失去了家园和亲人,被迫离开土地,成为流民。
但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这场战争虽然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却也成为近代中国觉醒的起点。它让中国人明白:闭关锁国只会落后挨打,只有变革图强,才能在世界立足。正如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所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而第一次鸦片战争,正是这“大梦初醒”的前奏。

在2025年的今天回望1839年9月5日,我们听见的不仅是珠江口的炮声,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近代化浪潮中的挣扎与觉醒。那声炮响,撕开了中国近代的伤口,却也让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从林则徐的禁烟到魏源的“师夷”,从洋务运动的“自强”到戊戌变法的“维新”,中国人民从未放弃过对独立与富强的追求。
历史不会为战争留名,但它会永远记住那些为民族尊严而战的英雄(如关天培、林永升),记住那些在苦难中觉醒的灵魂(如魏源、梁启超)。正如林则徐所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国家要强大,不仅要开放包容,更要坚守底线;不仅要学习他人,更要保持自我。
感谢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1839年9月5日的珠江口炮声,那声划破长空的轰鸣,不仅开启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序幕,更敲醒了沉睡的中国。愿我们铭记历史的教训,珍惜当下的和平,为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下期再会。晚安。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