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行反间计;韩信攻下齐国;刘邦项羽分出楚河汉界;垓下大战,霸王别姬;如何评说项羽的失败?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说到楚汉相争最后一位出场的大神,此人名字叫陈平,以前也是项羽的下属,后来跑到刘邦手下做了一个督尉。
他的名字很普通,长相很普通,但是人家出场的原因那是一点也不普通,有人向刘邦举报他“盗嫂受金”,也就是一边和自己的嫂子上床,一边四处收取贿赂,既违反了法律,还触犯了社会的伦理道德。
刘老幺听到自己手下竟然有比自己还不要脸的,打了引号的“人才”,自然很生气,就把推荐陈平的魏无知找来一顿臭骂。哪知三观更不正的魏无知先生居然说,您让我推荐人才,可没说让我推荐道德模范啊,“臣进奇谋之士,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 他要是有才能的话,和嫂子上床或者受点贿赂有啥大不了的?
刘邦一想也是,我刘老幺自个儿就不是啥道德楷模,这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但还是把陈平叫进来,说你解释一下,为啥像周勃、灌婴这样的高级将领都怼你。陈平没做任何辩解,他只说了两件事,第一,我陈平以前在项羽那里一直搞情报工作,给项羽出过很多主意,但是得不到重用,听说您刘老幺重视人才,所以我才来您这里;第二,我孤身一人来到汉营,啥也没有,不收点贿赂活得不滋润,不过那些钱还没来得及花,您要是觉得我没用,我一分钱也不要,现在走人。
这番话要是对项羽说,项大霸王估计会咔嚓一刀,砍了陈平的脑袋,可是刘老幺的思维和项羽不一样。他敏锐地抓到了陈平这番话的两个关键点,第一,对面这家伙的专业是特务,而且一直都是项羽手下几个情报大佬之一,这正是刘邦阵营里缺少的,第二,陈平在刘邦这里没朋友,他只能对刘邦效忠。
啥叫聪明人对聪明人?陈平刘邦这两家伙就是。一个隐晦地传递了两个信息,另一位一下子就抓住了,两人心照不宣,至于说“盗嫂受金”,那算一个事儿吗?陈平不仅没被处罚,而且还升官了,被提拔为护军中尉,相当于后世的宪兵队大队长兼情报机关的总头目。
被重用之后,陈平对刘邦说,您可以给我几万斤黄金不?我去把项羽和他手下之间的关系搞个稀巴烂,叫“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一句话,反间计。
几万斤黄金,相当于刘邦大军一个多月的总开支,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是你,你会不会给一个素来有贪污嫌疑的下属?刘老幺给了,而且做得更彻底,“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就是陈平拿这钱是去包养几十个小老婆,还是真的为他刘邦做事,他一概不问,也不允许别人问。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刘邦同学的这个优点了,就是他一旦决定行动,就很彻底,但是你要注意一件事,就是人家刘老幺因为心理学学得好,自信自己不会看人走了眼,才敢于这么信任陈平,你要是自觉没有这个本事,还是要小心一点。
结果自然是美好的,刘老幺的这四万斤黄金在陈平手里,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这位伟大的特务头子的运作之下,项羽和手下大将钟离昧闹翻,并且驱逐了唯一的智囊亚父范增,后者没几天就气死在回乡的路上了。
不过即便项羽变成了孤家寡人,刘邦在荥阳的局势也是一天不如一天,最后实在是守不住了,只能跑路。走之前,为了防备项羽追上自己,刘老幺采取了陈平的计策,让手下的大将纪信假扮成他,带着2000名穿着军装的女人去向项羽投降,趁着楚军兴高采烈在东门外面狂欢的时候,刘邦悄悄地从荥阳的西门跑回了关中,至于那2000名女人是什么下场,刘邦和陈平这俩流氓是不关心的。
跑回关中的刘邦从大管家萧何那里又弄了一些人马,后来又用突袭军营,夺取兵权的办法从韩信手里要来了全部士兵,和项羽开始打游击战。至于说我们神机妙算的韩信韩神仙,面对无赖刘老幺那是半点办法也没有,只能叹一口气,重新招募士兵,训练之后老老实实地按照刘邦的命令,再去准备攻打齐国。
公元前203年,刘邦项羽在广武涧这地方展开了一场对话,项羽把刘邦的老爹压到阵前,放在一个大面板上,在旁边烧了一锅开水。然后说,刘老幺,你要是不投降的话,我就把你爹炖了吃。
项羽实在是低估了刘邦的智商和无耻,刘老幺自然知道,自己如果真投降了,那相当于给项羽又加了一道菜,至于说红烧还是清蒸,那就要看项羽当天的口味了。所以,刘邦这时候装成一个吃货的样子喊道,我们俩曾经结拜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真想把爹给炖了,别忘了给我也来一碗啊,“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这就是俗语“分一杯羹”的出处。
项羽气得要死,就想真的把刘大爷做成东北乱炖,可是他身边的项伯这时候说:“杀之无意,徒增祸患”,两军阵前,你不打仗,而是开火炖老头子,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确实不能做。
虽然话说的很硬气,可是面对项羽,刘老幺完全不敢出战,只能躲在广武城里,靠着天险广武涧跟项羽耗着。就在这时,北方传来消息,一好一坏,好消息是韩信攻下了齐国,坏消息是楚汉第一外交家郦食其死了。
其实吧,这两件事是一件事,郦食其奉刘邦之命出使齐国,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本来已经说服了齐国投降刘邦,田横甚至答应尽快南下去合围项羽。可是坏就坏在电话电报这些玩意发明的太晚了,郦食其那时候只能派人去给刘邦报信。但韩信这时候也奉了刘老幺的命令,正带着刚训练好的士兵向齐国进发,他听到这消息之后,觉得自己应该撤兵了,人家齐国已经归顺了,就没必要打了。可是有一句话咋说的,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韩信手下有一个人叫蒯通的,站出来说话了,他说郦食其只是一个谋士,用一个舌头就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将军您花了这么多军饷,带着这么多人,可功劳还比不上一条舌头,您甘心吗?再说了,汉王刘邦让你去打齐国,他老人家让你撤兵了吗?
韩信一听是啊,齐国现在没有防备,很容易打,刘老幺还没给我撤退的命令,不正是立功的好时候吗?于是下令进攻齐国。这边田横田广叔侄正忙活着往南方调兵,西边的防御完全空了出来,韩大神仙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突破了数道天险,攻入了齐国腹地。
田横当然认为自己被骗了,二话不说,把郦食其扔到开水锅里,活活给煮死了。同时向项羽求救,项霸王派了龙且(ju)带着20万人去救援,可是这个龙且只是一个凡人,哪里能和神仙打仗?潍水一场大战,被韩信彻底打败,龙且本人也被砍了脑袋。可以看出,在韩信手里,几万名新兵蛋子,就可以切瓜砍菜一样完虐身经百战的20万大军,不得不说,他兵仙的称号确实名不虚传。
韩信征服齐国之后,给刘邦写了一封信,信的最后说齐国“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啥意思?他要当齐国的假王,也就是以齐王的名义管理齐国。也许韩信自己都没意识到,这其实已经不是要官了,而是要和刘邦平起平坐。
刘老幺当时正面对着项羽这个克星发愁,看到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韩信居然在这个时候要挟他,气得是当着使者的面破口大骂。刚开了个头儿,陈平这个特务头子就在桌下狠狠地踩了他一脚,张良也在旁边小声对他说,“宁能禁信之王乎?”一脚加一语,马上惊醒了梦中人。
是啊,他刘老幺被项羽打得像孙子一样,怎么能阻止韩信称王?可是“王八蛋”三个字已经骂出了口,咋办?别担心,刘邦和他后来不知多少代的孙子刘备是一样的,都是表演系毕业的博士,当即继续骂道,“王八蛋,这小兔崽子咋这么没出息?男子汉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的齐王,当个假的算什么东西”,然后一本正经地回头对张良说,赶紧地,你跑一趟,封韩信为齐王。
其实不仅仅是陈平和张良,普天之下,这时候基本都看出来了,拥有整个齐国和燕国的韩信变成了刘邦和项羽之外最强大的第三股力量。
项羽同学也第一次低下了高傲的头颅,派出武涉去当说客,不需要韩信投降他项羽,只要他背叛刘老幺即可。这个武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概念,如果他成功了,三国演义这事儿至少提前400年就上演了,但这哥们失败了。
韩信对他的回答概括为四个字就是,知恩图报。他说我当年四处流浪,到处不受重用,只有汉王让我当大将军,让出饭给我吃,脱下衣服给我穿,我就是死也不会背叛。
……
接下来故事就是我们很熟悉的了,当天晚上,项羽带着800人拼死突破了包围,在灌婴率领5000人紧追不舍的情况下,项羽最后身边仅剩下了20几人来到乌江边上,乌江亭长划着一条小船说,我带您回到江东,继续称王。
项羽笑了,说了这样一番话,“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想当年我和我叔叔带着8000名江东的子弟兵渡江西来造反,到了今天,他们都死了,我有何面目再回去称王呢?留下了这句“无颜见江东父老”之后,项羽把乌骓马交给亭长,自己转身步行与追兵作战,最后自刎而死,可谓是英雄气概直冲斗牛,漂亮霸气至极。
37-3 乌江自刎(作者 佚名)
《史记》中记载这位霸王在最后时刻两次提到天命,先是“天亡我也,非战之罪!”后来在乌江边上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老天爷让我死,我也没办法。那我们这里就要问一句,项羽为什么失败,真的是天命吗?
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的人怎么说,刘邦胜利之后和群臣讨论这件事时,大家说项羽赏罚不明,有功的人得不到合理的赏赐,所以失败,刘邦总结说玩计谋这事儿我比不上张良,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搞后勤我不如萧何,打仗我更是差韩信好几个等级,但是我能驾驭这三个人,为我所用。可是项羽属下,就一个范增算是人才,最后还被他赶跑了,这就是我胜他败的根本原因。
千古以来,大多数人对项羽失败这事儿的看法,和刘邦君臣的看法基本一致,就是楚霸王不能用人,只有匹夫之勇,最多再加上一句残暴好杀。但我觉得呢,宋代苏东坡的老爹苏洵老先生有一句话,我们也要重视一下,他说“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意思是项羽有夺取天下的才能,却没有夺取天下的打算,是这样吗?也许是的,从我们讲诉过的项羽的一生,你应该感觉得到,项霸王从始至终,就没有那种包举宇内、兼并八荒的雄心。
他就像一个孩子一样,为了争强好胜而打仗,当上一个孩子头,大家名义上都听我的,就满足了。对于整个天下的治理,他从来也没有自己的主张,更没有野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没有彻底夺取天下,把一切反对力量消灭在萌芽里的考虑,在秦末群雄并起的时代,即便你是一头真老虎,最后也会被一群野狼撕成碎片。
说完失败,我们再来看一下,为啥他最后不过江东?乌江亭长对他说:“江东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唐代的李牧也有诗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些话基本都是对的,况且,你项霸王扔下大部队和虞姬的尸体,一路突围狂奔,不就是为了活命吗?咋就到了乌江,渡船齐备的情况下放弃了呢?
对这个问题,流行的答案是这哥们在最后关头改主意了,认为他就算回去江东,也无法卷土重来了,徒惹人家笑话。就像王安石后来反驳李牧那样,叫“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大丈夫,死则死矣,岂能低三下四去求人?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对此有一个极好的总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轰轰烈烈地死,总好过苟且偷生的活,当然,李大才女当年是讽刺南宋的。
不过对于项羽不过江东,我倒是觉得《史记》上的记载可能是错的,真实原因很可能是他过不了了。什么乌江亭长,驾着乌江上唯一的一只小船接他过河,应该是司马迁老爷子道听途说之后的文学演绎。从垓下一路东奔西跑,突围到乌江,就连项羽自己都不一定知道自己能跑到什么位置,这个乌江亭长居然有本事驾着唯一的一艘小船一路跟踪,准确地和项霸王会和在江边,我很疑惑他是用了GPS,还是北斗卫星,或者一直和项羽保持手机通话?司马迁老爷子经常讲故事,我认为这个乌江亭长,很可能也是一个故事而已,当然,这是我一家之言。
无论如何,项羽死了,一个崭新的王朝即将在中华大地上冉冉升起,这个前后延续了400年的王朝是如此地霸道,它让我们的语言、文字和民族从此都以它的国号为名,2000多年过去了,这个烙印一直都在,看起来将永远都在,我们下集再聊。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