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146分钟
播放:
78
发布:
15小时前
主播...
简介...
“消失的课间十分钟”已经不是新闻了,早在两年前就在网络上吵得沸沸扬扬。说的是某些学校以“保护学生的安全”为由,在课间十分钟严格限制学生的活动范围和强度,不允许孩子们出教室奔跑、玩耍、打闹,除了打水、上厕所,只能安静地在座位上坐着或趴着,以期把学生受伤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无独有偶,伦敦东区某小学也有类似的校规:禁止学生用手触碰刚落下的雪。按照校长的解释,学生触碰了雪,就会想团雪球、打雪仗,而雪球中可能会裹进去小石子,致使孩子在打雪仗的过程中受伤。
因为一类行动存在风险,无论风险出现的概率有多低,孩子们就会被禁止进行这类活动。这种把“安全之上”推到极致的“安全主义育儿”理念,在我国、在欧美发达国家持续蔓延,渐渐已成主流趋势。
与之相对的,是“脆皮大学生”的出现。所谓脆皮,说的是当代部分大学生年纪轻轻身体素质却不断下降、心理压力持续增加,频繁出现受伤或健康问题的现象。而在身体的“脆皮”背后,心理、精神层面的“脆皮”更加触目惊心。
中国疾控中心在2023年1月份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2010年到2021年,中国总体年龄的自杀死亡率显著下降,每年降幅5.3%。但5-14岁儿童的自杀死亡率却呈显著上升趋势,每年增加近10%,且城乡孩子之间没有区别。在15-24岁青少年中,这一数字在2017年下降了7%,但接下来的4年里增长了近20%。
放眼全球,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乃至有“教育理想之国”之称的芬兰,都发现了类似的趋势:焦虑和抑郁发病率,从2010年代初期开始大幅上升;从2010年代初开始,自残率和精神病院住院率大幅上升;女孩的增幅大于男孩;95后的增幅大于上一代。
于是,我们不得不问一个问题:“安全主义育儿”理念的泛滥与年轻一代脆皮化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也许目前尚无法证明二者之间存在确切的因果关系,但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影响因素。想要详细了解这一点,就不得不提到这本书——《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顾名思义,这本书关注的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个问题:年轻人怎么越来越脆皮了?
这本书由乔纳森·海特和格雷格·卢金诺夫两位作者合著,前者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后者则是一位致力于学术自由和大学言论自由的律师;他们二位长期关注美国高等教育及相关领域的问题。这本书的内容,正是以美国大学为“核心战场”而展开的。在书中,作者提出了近年来在我们的教育中存在的三个谬误:
* 脆弱人设:凡是伤害,只会让你更脆弱
* 情感推理:永远相信你的感觉
* 我们vs他们:生活是好人与恶人之间的战斗
这三个谬误已经在美国许多大学校园内开花结果,致使当今美国大学中恐吓、暴力、政治迫害频频发生,学生们动不动就举起投诉举报、游行示威的大旗,把不合心意的讲座拒之门外,把不合心意的教授赶下讲台、逼离学校,让试图表达不同意见的学生和老师闭嘴,而且这样的情况愈演愈烈。但若要追根溯源,它们起于更早的中小学教育,甚至儿童期的成长经验:安全主义的盛行、“直升机父母”的过度保护、无监督玩耍的减少导致了一代人心理问题的爆发式增长,出现了自杀率的增加、思想极端、成熟期推后、抗压性减弱、难适应社会等等现象。
虽然这本书写的是美国,而且书中的确有一部分美国独有的文化现象,但更多的是无分国界的普遍现象和原理。借用书中的描述反观近年来我们身处的环境,就会发现其中着力批判的现象与近年来国内诸如“巨婴”“杠精”“网暴”“精致利己主义”以及各种各样焦虑话题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而书中涉及的不少话题,比如滥用举报、极端言论、网络暴力、心理脆弱、青少年自杀率攀升等,在国内也愈发多见。在其背后,不乏这样一些缘由:父母的焦虑,学校办学的市场化,所谓素质教育理念的盛行,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生活的全面侵占,社会阶层间的不平等在扩大以及社会生活陷入某种阶层隔离……在这些问题上,中国和美国似乎并无不同。
看起来,这是整个社会系统层面的问题,已经不是我们某个人、某个组织能轻易撼动和改变的。势单力薄的我们,面对这样的困境,应该怎么办?还能怎么办?
《娇惯的心灵》这本书面市以来畅销全球,并在各大读书平台上都有不俗的评分,得益于它不仅向我们呈现并剖析了当前的现状和问题,还提出了行动建议:既有针对整个社会体系的,也有面向学校、老师的,当然还有写给家长的。比如:
* 假设你的孩子每个月都在长大,这个月比上个月更有能力。
* 放手让你的孩子经受更多的小风险,让他们体会一些磕磕绊绊,并从中汲取经验。
* 放手让孩子们出去走走,到户外去玩耍。
* 鼓励你的孩子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和回家,越早越好。
* 帮助你的孩子找到一个邻里同龄儿童的社群,且这些孩子的家庭都反对过度保护孩子。
* 鼓励你的孩子参与更多的 “有建设性的争论 ”。
* 给孩子更多的休息时间和更少的监管。
* ……
这一次,我们将一起仔细研读这本《娇惯的心灵》,一起具体地了解过度的监控和保护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分析过度监控和保护之所以日益泛滥的原因,并试图从这本基于美国大学教育的书中找到适合“中国宝宝”的解决方案。
| 相关资料
* 本期书籍:《娇惯的心灵》. 【美】格雷格·卢金诺夫, 乔纳森·海特. 三联书店,2020
无独有偶,伦敦东区某小学也有类似的校规:禁止学生用手触碰刚落下的雪。按照校长的解释,学生触碰了雪,就会想团雪球、打雪仗,而雪球中可能会裹进去小石子,致使孩子在打雪仗的过程中受伤。
因为一类行动存在风险,无论风险出现的概率有多低,孩子们就会被禁止进行这类活动。这种把“安全之上”推到极致的“安全主义育儿”理念,在我国、在欧美发达国家持续蔓延,渐渐已成主流趋势。
与之相对的,是“脆皮大学生”的出现。所谓脆皮,说的是当代部分大学生年纪轻轻身体素质却不断下降、心理压力持续增加,频繁出现受伤或健康问题的现象。而在身体的“脆皮”背后,心理、精神层面的“脆皮”更加触目惊心。
中国疾控中心在2023年1月份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2010年到2021年,中国总体年龄的自杀死亡率显著下降,每年降幅5.3%。但5-14岁儿童的自杀死亡率却呈显著上升趋势,每年增加近10%,且城乡孩子之间没有区别。在15-24岁青少年中,这一数字在2017年下降了7%,但接下来的4年里增长了近20%。
放眼全球,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乃至有“教育理想之国”之称的芬兰,都发现了类似的趋势:焦虑和抑郁发病率,从2010年代初期开始大幅上升;从2010年代初开始,自残率和精神病院住院率大幅上升;女孩的增幅大于男孩;95后的增幅大于上一代。
于是,我们不得不问一个问题:“安全主义育儿”理念的泛滥与年轻一代脆皮化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也许目前尚无法证明二者之间存在确切的因果关系,但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影响因素。想要详细了解这一点,就不得不提到这本书——《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顾名思义,这本书关注的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个问题:年轻人怎么越来越脆皮了?
这本书由乔纳森·海特和格雷格·卢金诺夫两位作者合著,前者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后者则是一位致力于学术自由和大学言论自由的律师;他们二位长期关注美国高等教育及相关领域的问题。这本书的内容,正是以美国大学为“核心战场”而展开的。在书中,作者提出了近年来在我们的教育中存在的三个谬误:
* 脆弱人设:凡是伤害,只会让你更脆弱
* 情感推理:永远相信你的感觉
* 我们vs他们:生活是好人与恶人之间的战斗
这三个谬误已经在美国许多大学校园内开花结果,致使当今美国大学中恐吓、暴力、政治迫害频频发生,学生们动不动就举起投诉举报、游行示威的大旗,把不合心意的讲座拒之门外,把不合心意的教授赶下讲台、逼离学校,让试图表达不同意见的学生和老师闭嘴,而且这样的情况愈演愈烈。但若要追根溯源,它们起于更早的中小学教育,甚至儿童期的成长经验:安全主义的盛行、“直升机父母”的过度保护、无监督玩耍的减少导致了一代人心理问题的爆发式增长,出现了自杀率的增加、思想极端、成熟期推后、抗压性减弱、难适应社会等等现象。
虽然这本书写的是美国,而且书中的确有一部分美国独有的文化现象,但更多的是无分国界的普遍现象和原理。借用书中的描述反观近年来我们身处的环境,就会发现其中着力批判的现象与近年来国内诸如“巨婴”“杠精”“网暴”“精致利己主义”以及各种各样焦虑话题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而书中涉及的不少话题,比如滥用举报、极端言论、网络暴力、心理脆弱、青少年自杀率攀升等,在国内也愈发多见。在其背后,不乏这样一些缘由:父母的焦虑,学校办学的市场化,所谓素质教育理念的盛行,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生活的全面侵占,社会阶层间的不平等在扩大以及社会生活陷入某种阶层隔离……在这些问题上,中国和美国似乎并无不同。
看起来,这是整个社会系统层面的问题,已经不是我们某个人、某个组织能轻易撼动和改变的。势单力薄的我们,面对这样的困境,应该怎么办?还能怎么办?
《娇惯的心灵》这本书面市以来畅销全球,并在各大读书平台上都有不俗的评分,得益于它不仅向我们呈现并剖析了当前的现状和问题,还提出了行动建议:既有针对整个社会体系的,也有面向学校、老师的,当然还有写给家长的。比如:
* 假设你的孩子每个月都在长大,这个月比上个月更有能力。
* 放手让你的孩子经受更多的小风险,让他们体会一些磕磕绊绊,并从中汲取经验。
* 放手让孩子们出去走走,到户外去玩耍。
* 鼓励你的孩子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和回家,越早越好。
* 帮助你的孩子找到一个邻里同龄儿童的社群,且这些孩子的家庭都反对过度保护孩子。
* 鼓励你的孩子参与更多的 “有建设性的争论 ”。
* 给孩子更多的休息时间和更少的监管。
* ……
这一次,我们将一起仔细研读这本《娇惯的心灵》,一起具体地了解过度的监控和保护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分析过度监控和保护之所以日益泛滥的原因,并试图从这本基于美国大学教育的书中找到适合“中国宝宝”的解决方案。
| 相关资料
* 本期书籍:《娇惯的心灵》. 【美】格雷格·卢金诺夫, 乔纳森·海特. 三联书店,2020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