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无论世界如何纷扰,「世界公民」始终是一个值得反复玩味的词。有人不屑一顾,认为这不过是痴人说梦;也有人以身作则,终其一生践行着这种理念。作为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或者说一种心态,「世界公民」有着它不容忽视的魅力。令人好奇的是,如果世界公民真的存在,那么他们说什么语言呢?语言在我们对「世界公民」的想象里,又占据着怎样的位置?


本期我们找到了一位非常切题的人物:乔治·斯坦纳。他是著名的文艺批评大师与翻译理论家。1929年生于法国巴黎,在美国求学,在英国工作。他是一位有着「世界公民」认同的犹太人,掌握英、法、德三门母语,撰写过大量关于语言与翻译、文学与社会的著作。他有「像风一般」的客人心态,对知识与世界充满好奇,他透过多种语言的视角,不断反思着生活本身。从他的经历和思想里,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关于「世界公民」的一种全新面貌。


本期书目:[美]乔治·斯坦纳,[法]洛尔·阿德勒:《漫长的星期六》,秦三澍、王子童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2020年


| 主播

无力拥抱世界的 蛋妞

试图拥抱世界的 小盒子


| 本期你将听到

02:22 往期回应:关于中文的「灵活性」,以及概念的「学术性」

09:03 一位传奇的世界公民:乔治·斯坦纳

  ● 从访谈录入手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人生平

  ● 正视历史,记录世界

16:28 多语环境对成为一个世界公民有什么影响?

   ●「如风一般」的客人心态

   ● 做一个不断学习、保持好奇心的学习者

28:13 不同语言体现着不同的精神

  ●「母语」与「第一语言」

  ● 做一名双语使用者是怎样的体验?

  ● 反思英语霸权

36:20 性别言说、脏话与「语言的性格」

  ● 案例:伊藤诗织的《黑箱》:没有脏话的日语

44:41 如何度过这个「漫长的星期六」

  ●「世界公民」是一种保持好奇、不断学习的心态


| 相关材料

1.乔治·斯坦纳:《巴别塔之后》,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

2.乔治·斯坦纳:《语言与沉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3.伊藤诗织:《黑箱》,中信出版集团, 2019


主播...
蛋妞_各站停车FM
小盒子_各站停车FM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草莓代其利
3年前
1
确实,使用不同语言的时候思维方式和语气,还有心态真的会不一样。我是大学才开始学德语,时间也不长,但是跟英语对比起来,我说念德语的时候语气就会听起来更冷静和硬邦邦,表情也会不太一样(当然跟单词本身发音也有关),英语就更随和欢快,不自觉的会把自己带入到外语的语境和他国的历史中去,感觉就很神奇
草莓代其利
3年前
1
确实,使用不同语言的时候思维方式和语气,还有心态真的会不一样。我是大学才开始学德语,时间也不长,但是跟英语对比起来,我说念德语的时候语气就会听起来更冷静和硬邦邦,表情也会不太一样(当然跟单词本身发音也有关),英语就更随和欢快,不自觉的会把自己带入到外语的语境和他国的历史中去,感觉就很神奇
五彩滤镜下的我
3年前
1
最近刚发现你们,一口气听!都是不了解的领域,听得很感兴趣!虽然我没有多国母语经验,但是小时候爸妈是不同地方的,口音差异很大,我也是曾经掌握过多地方言的哈哈。后来固定在某一城市,另一地的方言水平就下降了。
dumspirospero
3年前
1
還真是。比如一個朋友如果我認識他的時候是習慣用中文的那我會一直和他說中文哪怕我知道他也說義大利語。 做夢的時候也一樣,分人分場景。
useful_idiot
3年前
1
35:55 “对于单一语言霸权的反思
useful_idiot
3年前
1
33:25 法语,为爱而死。英语,为荣誉而死。美国,为自由而死。德国,人是会死的。中国,活着。哈哈哈哈哈哈
useful_idiot
3年前
1
33:25 法语,为爱而死。英语,为荣誉而死。美国,为自由而死。德国,人是会死的。中国,活着。哈哈哈哈哈哈
useful_idiot
3年前
1
20:54 “所有人都是客人。地球或世界是主人
useful_idiot
3年前
1
20:54 “所有人都是客人。地球或世界是主人
useful_idiot
3年前
1
17:27 斯坦纳的爸爸真的好厉害啊!这么有远见
useful_idiot
3年前
1
17:27 斯坦纳的爸爸真的好厉害啊!这么有远见
乾乾夕悌
3年前
1
39:56 日语表达不爽可以加敬语级别拉远距离。
乾乾夕悌
3年前
1
39:56 日语表达不爽可以加敬语级别拉远距离。
乾乾夕悌
3年前
1
35:37 法语学习确实痛苦,尤其先学了日语并达到磨蚀母语的程度以后。因为句子的构成逻辑和日语完全相反,但同处于外语频道,无法切频道。
乾乾夕悌
3年前
1
35:37 法语学习确实痛苦,尤其先学了日语并达到磨蚀母语的程度以后。因为句子的构成逻辑和日语完全相反,但同处于外语频道,无法切频道。
乾乾夕悌
3年前
1
31:28 梦里说什么语言取决于梦的情景…并不是母语程度的语言也会脱口而出
乾乾夕悌
3年前
1
31:28 梦里说什么语言取决于梦的情景…并不是母语程度的语言也会脱口而出
Slowmotion
3年前
2
很喜欢的主题!书架上的《巴别塔之后》还没开始读,总觉得要深呼吸做好准备才能慢慢吸收……不过最近也通过语言这个窗口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书,翻译、双语作家、性别问题、文化变迁、和制汉语等等,打开了新视野。立刻去找这本谈话录~
Linky_
3年前
2
16:27 我记得以前看《风雨哈佛路》的时候,女主说History is all of us. All our stories count.以前不懂,越长大越感觉是这样,我们所经历的就是历史。
尼采船长
3年前
3
来啦
叉尾
3年前
3
这一期好有说书节目的感觉哦,听得津津有味,可能很多人已经直接去买书啦hhh
Anna丁
3年前
3
新的一期来了👌
大汉堡驾到
3年前
4
语言和身份认同一直是个我很感兴趣的议题。文化身份也一直被广义的人文社会学科探讨。很久之前读书的时候看到斯图亚特·霍尔对文化身份的双重定义,他提到一个民族所谓的“核”是我们长久以来认为的身份,但是第二重意义上讲,那些断裂的破碎的恰恰构成了完整的身份认同。就语言来讲,许多脱离母国移民漂流他国的人仍然会保有原初的母语系统,而又被国籍与入籍宣誓加上了新一重的身份,同时也要学习当地的语言。这样的双重性与传承会是传统的melting pot还是能让人永久性的保有对文化之根的追寻吗?或许,21世纪以来新的孩子们,最大的文化认同就是泛化的没有认同。
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
3年前
6
对有的人而言,母国是高于母语的存在,为了母国,甚至可以破坏母语,把丰富细腻的母语撕扯至空洞虚伪,对有的人而言,母语是高于母国的存在,只要母语还在,自己的根就还在,而有的人,则可以放弃母语,离开母国,寻找新的认同。而母国与母语之间,关系也错综复杂,有时候,母语托举着母国,使其延续千年,有时候,母国打压母语,掩盖母语诉说的真实,有时候,母语在塑造母国,有时候,母国在改造母语。木心先生,是一个例子。他用母语调整和母国的关系,可能正是凭了母语,在内心和母国分离。在木心的个案中,母语的力量,大于母国,高于母国。他说,“我是翻了脸的爱国主义者”。 他回国后,临死前,偷偷写道——我在他的遗稿里面发现的——他说:“向世界出发,流亡,千山万水,天涯海角,一直流亡到祖国、故乡。”
法布其诺
3年前
6
37:22 脏话可以扩充语言的顶格,脏话力度很弱未必是好事情。看伊藤这本书的时候,这段印象很深,和斯坦纳说的语言的性别问题也有联系
蛋妞_各站停车FM
3年前
8
📣赠书福利🥳 欢迎各位在评论区分享你对「语言和身份认同」的看法。 我们将于7月2日,从评论区中抽取2位幸运站友,送出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提供的《漫长的星期六》各一册。期待与大家在评论区相遇🤩 本期联动单集也欢迎收听~: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05481025ecf5903b803c5a9?s=eyJ1IjogIjYwMDJkNzIyZTBmNWU3MjNiYmFhYjI3MCJ9
易羌
3年前
16
语言与认同,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人一生下来就在语言的环境之中,因此人的认识和认同就是包裹着语言的。我想,想象『世界公民』的可能之一就在于对那个像空气一样的习以为常的语言进行反思,以此可以找到一个视角“观察”自身的认同是如何在语言中构建的。对习以为常的语言反思往往需要不一样的视角,既需要不同的语言。生活经验中有丰富的不同的语言经验才可能更好地对语言本身进行反思。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