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74分钟
播放:
1.27万
发布:
3年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语言问题一直是我们思考社会现实的切入点,语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直接的经验,也是社会思想现状的直接反映。我们阅读、聆听,我们言说自我,也在被言说,语言即我们世界的边界。疫情时代以来,语言经历了持续不断的语汇增殖,从医疗卫生、防疫政策,到社会心理、世界局势各个领域,新词汇都层出不穷,我们不得已浸泡在一个语词不断衍义的空间中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早见Hayami,一位谨慎的语言使用者,一起来感受她对语言的观察与思考。我们将着眼于一个近来备受瞩目的语言现象,我们把它暂且称之为“语言低幼化”(或者“幼稚化”)。这些幼稚化的语词围绕疫情生活的中心,逐渐散开到方方面面。从上述问题意识入手,我们谈谈对于当下一些语言现象(防疫用语,饭圈用语泛化,互联网口号等)的思考;并且以前段时间热议的《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为例,辨析相关的争议,审视我们的语言。我们在使用语言时,重要的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语言本身。


欢迎大家在爱发电上支持我们❤️


| 说话的人


早见Hayami:产品经理,自由撰稿人(播客:余生皆假期,公众号:Hayami,微博:@早见Hayami)


蛋妞、小盒子


| 本期你将听到


Part1.语言经验与现状


03:55 疫情新时代,新的语言经验


10:17 换一种语言,才能表达愤怒的情绪?


14:06 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反抗现实吗?如何反抗?


24:19 “大厂用语”背后的权力逻辑:“毕业”模糊了劳资权责关系


32:04 从亲密关系中的“低幼化称呼”看主客体的意向性


Part2.从现象到分析


42:13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与电影《降临》:语言能够塑造思维吗?


49:28 中文大约的确是死了,但死因你找对了吗?


56:30 从输出的角度重新思考信息碎片化:找回写“豆腐块”的能力


63:04 做“语言发生学”的考察,追溯语言现象的成因


67:43 语词的增加≠语用的丰富,概念的层次感变得均质化了(例如:怼)


70:20 对文学形象做口号化的道德批判,会让我们的理解力变得匮乏


|参考材料:


李厚辰:抵抗,不能只靠反对说“羊”和“大白”


关于低幼化的心理学机制澎湃文章:“抄作业”、“开卷考”:萌萌哒说法的背后,是一个低幼化的社会


王左中右:中文大约的确是死了


莫狄骁山房:中文就算死了,你也没找对死因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山有木兮_
3年前
135
思考没有增加,但是结论增加了。 智慧没有变多,但是标签泛滥了。
ScarlettS
3年前
48
特别记得之前“阿中哥哥”这个称呼,当时某外媒给翻译成“Big Brother China”,简直太妙了,挑不出毛病又讽刺拉满
常可樂
3年前
34
33:10 作为男生,我是特别反感“哄”女生的,一方面是播客里讲的一种地位上的差别,是种不平等的沟通;另一方面,哄本就有欺骗的意思,不管是所谓的善意还是故意。这种不真实,让我也很难做出“哄”这种行为。不能就事论事,是很耗心力的。
冰洁柠
3年前
15
中文舆论场的问题不少,但那些讨论中文已死的文章水平也挺低的
三简
3年前
15
我觉得“怼”其实是个非常妙的词。像“批评”、“批判”比较书面,“骂”又说起来不太得劲,而“duǐ”从发音上就很有感觉,更能表现出那种针锋相对绝不让步的意思,我喜欢用“怼”,因为它更口语化,而且很多时候更贴近我想表达的感情。其实我觉得方言词汇进入普通话不是一件坏事,普通话规整且偏书面化,很多口语很难用普通话表达,而各地的方言里,有许多在发音上和传情达意上更有趣也更准确的词汇。
kayiskay
3年前
13
太喜欢你们播客了,选题好好,又有深度
小盒子_各站停车FM
3年前
13
本期很荣幸邀请到了早见Hayami,一起来聊聊疫情时代的语言问题,聚焦那些幼稚化的词汇,以及背后的文化成因。 有哪些词汇,是你不理解也不愿使用的?你认为「中文已死」了吗?对语言,你又有着怎样的坚持与偏好?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 参考链接: 早见Hayami的播客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603b418a90298066a3c8ed53?s=eyJ1IjogIjYwMWI5YzllZTBmNWU3MjNiYjY0ZDkyOSJ9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0bf36bbf38bcf7d331bd21d?s=eyJ1IjogIjYwMWI5YzllZTBmNWU3MjNiYjY0ZDkyOSJ9
紅茶花伝
3年前
12
肯定有人要说“简中”和“繁中”的问题,比如“简中死了但繁中还活着”啦,或者批判这背后的舆论环境以及导致此种舆论环境的成因啦。不过我觉得对语言的警惕是跨越意识形态的,谁说简中就不能好好说话?如果用简中都不会好好说话,换了繁中难道就可以了吗?
mayriot
3年前
10
10:03 话语即权力。hayami的女性视角的介入很棒!
bewitched
3年前
10
感觉键盘的使用提示我们大量同音字词,也是造词的很大一个原因
一个老达
3年前
9
虽然但是,大白这个词来自超能力战队,不是漫威的产物😂
狗策
3年前
8
至少个人觉得,对于批评要审慎,我觉得你们对于白瘦幼,宝宝等用语背后的解读有些过度了,认为你们用一种主观(当然如果是根据一些相关研究做出的结论我收回以上言论)来让整个逻辑的延伸变得合理这样的做法并不具有说服力,甚至有些过度解读和曲解
可以很慢
3年前
7
毕业还有总感觉是:学生总得要毕业,有种你离开是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
皮卡丘本丘
3年前
7
从“怼”这个表达的广泛应用我反而看到了中文强大的创造力,以及中文使用者对于语言的挖掘的激情。我觉得它首先是一种凝练的概括性更强的表达,这一个字包含了“反驳”这种观点上的反对,也包含了“愤怒”这种对于观点的情绪,但它又不同于谴责这种严肃性和正式性的强烈的驳斥,甚至能够形容出动作的“有点不顾忌后果”。不管是骂,批评,反驳,谴责,抨击,侮辱等等词汇都无法替换怼这个词在众多应用场景下的精准性和泛用性。所以对于有的观点说“大多数人想不到一个很好的替换词语说明我们语言使用能力的下降”,我觉得这恰恰说明了我们的语言还不够完善,需要发明一个新词才能精妙地表达。 从发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中文的活力。为什么能够表达怼的意思的词以前没有被广泛的应用?我觉得怼这个词可以(但不限于)适用于下对上的这种逆转权力结构的反驳,而至少到今日,语言由统治阶级进行规范,由文化和社会结构进行修正,传播和抑制,在正统的表达空间和批评语境下,怼这种“大逆不道”的表达是会被抑制的。所以“怼”这个词的应用,甚至在一些官方的宣传场合的应用,恰恰反应出社会结构的变化。我们的语言规范不再由正统来全盘把控,自下而上的创造也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以及肯定。伊藤发现无法用日语骂强奸她的人看出了日本对于女性表达的抑制以及对于女性人格的矮化和驯服,我们也需要看到所谓正统的表达在强调其正确性和严肃性的同时掩盖了哪些权力结构的压迫和对于大众表达和诉求的轻视和剥夺。 目前中文已死有一部分观点是批评语言运用的不规范和滥用。我觉得要区分问题出在语言还是语言的应用,尽管这两者有时密不可分。批评某些语言的运用习惯不代表要反驳新词的创造,而且更要警惕对于网络词汇低人一等的偏见。不过一个新的表达出现初期势必是缺少规范性的,每个人对于该词的正确用法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在创造初期去苛责其规范性,不给大众达成对于这个词汇表达的共识的时间和机会势必会扼制语言的创造力。也有观点表达了对于新词过度泛化替代了能够表达其他意思的旧词的使用的担忧,我认为在一次试验中,在各种领域进行语言的尝试是不可避免的,但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大众的论证,过度泛化的现象也会随着时间而消退。
壹壹鹅
3年前
6
我之前意识到语言的幼稚化和标签化,是有次同学在讲他朋友和女友的狗血故事,末了他说:这种就是你们女生说的渣男吧。突然我就感觉到这个词很无力,很泛化,甚至娱乐化,小到没说晚安,大到出轨杀人,都可以用“渣”来一言以蔽之,很多时候也成了女生自己调侃对象的形容词,大大弱化了本该有的道德谴责感。
HD648303s
3年前
6
哇 这期好有趣
小李_N9go
2年前
6
真的,同时幼稚化语言把人本来可以拥有的复杂细腻的感受,一下子大颗粒化了。就好像娱乐星座把人分成12中类型,mbti把人分成16种类型一样懒惰,一种忽略自身复杂性的懒惰
没有情
3年前
4
最后说到重点了,一些流行词其实减少了表达的多元化,大家会选择用简单粗暴的词语去表达,也许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但是减少了个体的多样性特点。
asdfUfFE
3年前
3
的地得的区分毫无必要。而且这正是之前说的欧化现象。中国历史上没有这种用法。文言文中根本没这种虚词。古代白话文,唐代出现了“底”,宋代“底、地”混用,比如活泼泼底。一直到红楼梦,“的、地”都是混用的。到了五四,邯郸学步,才试图学西方,参照西方语法用“的地”来区分定语、状语。 这是无意义的照搬。而当时的作家如鲁迅老舍等很多时间是“的地”混用。直到56年共党的教委才规定“的地得”的用法。即使这样,84年《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中又明确规定“的、地”二结构助词可以不加严格区分。 朝云暮雨,既无历史,又无道理。
小橘子3223
3年前
3
Daniel声音好好听哈哈啊哈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