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当下疾病已成一种公开的隐喻,也让作为观念与言说的疾病重新被我们所重视。苏珊·桑塔格关于疾病隐喻的论述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在现实里找到了更多的案例,值得再次玩味。疾病往往与道德、与权力密切相关。你生病了,你不仅要承受病痛的折磨,还要面临旁人与社会的侧目,被贴上各种疾病之外的标签,疾病不再单纯是疾病,你也不再单纯是你自己。
本期我们结合苏珊·桑塔格的传记,援引她的思想,从我们对疾病的体验与观察出发,思考隔离与日常、疾病与健康的关系,讨论肉体残缺与精神疾病对观念的影响。我们发现,正如健康的身体其实离不开各种疫苗,疾病也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对疾病的过度恐惧,会导致对疾病患者的污名化,遮蔽了我们的认知。在中国的语境下,隐喻又集中体现为身体疾病与社会病理的联结,这又孕育出一种内外有别的战争叙事,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观念。
| 谈话人
蛋妞、小盒子
| 时间轴
- Part A
01:25 因为生病缺课而被怀疑:谈“懒人屎尿多”
06:22 苏珊·桑塔格与“疾病的隐喻”
13:52 疾病与健康的关系:我们都喜欢完满而抗拒残缺(“逼死强迫症”图片)
16:57 外观的“正常”,背后是观念的规训
22:05 对肺结核的浪漫化想象:被文艺作品反复塑造的审美要素
- Part B
27:12 “东亚病夫”与“人血馒头”:身体疾病与社会病理的联结
33:03 内外有别的疾病论述:“病毒是外来的,健全的身体的原生的”
42:54 精神疾病的奇观化:当疯癫被观看,清醒就得到了确证
49:28 疾病与语言的关系:从污名化的依据,思考三个问题:
什么样的疾病值得我们投入更多的警惕?而什么样的不?(what)
如果一个人患了一种值得我们投入更多警惕的疾病,我们该如何对待他?(how)
哪怕我们知道该如何对待他,可为何常常做不到这一点?(why)
55:53 打赏渠道已开通~
| 参考书目
[美]本杰明·莫泽《桑塔格传》,姚君伟 译,译林出版社,2022年

疾病的隐喻,[美]苏珊·桑塔格,程巍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

主播...

蛋妞_各站停车FM
小盒子_各站停车FM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记不真切了
2年前
福建
0
截止了吗,想要书书🥺👉🏻👈🏻

HD939051q
2年前
广东
1
哈哈哈 就问问这一期修改几次才发出来。另外,小盒子,又在啃福柯的脚皮哦🤣
老狐狸
2年前
北京
1
16:48 虽然没有要求主播在讨论疫苗这种东西之前一定要是专家,但是基本的常识也还是要有的吧,疫苗不是疾病的种子,大部分都是已经灭活的病毒,说是尸体更合适,所以不会萌发,而是作为标本被免疫系统记录……
一分无赖
2年前
意大利
1
24:32 24:27 哈哈哈啊哈疗养院文学可还行

clifforain
2年前
江西
1
找到的宝藏😽😽

catos
2年前
重庆
1
49:18 疾病首先是不正常,然后慢慢发展到对立面成为了敌方。某些场合下连坐了得病的人。😕

是阿紫
2年前
陕西
1
22:22 茶花女就是这么死的好像

是阿紫
2年前
陕西
2
38:11 这段“甩锅到外部”让我联想到了一些现实……
洲子又一
2年前
黑龙江
2
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

睡倒在地
2年前
上海
2
40:04 啊,描述疾病的“战争”用语我好奇好久了
Hui_Tianjin
2年前
瑞典
2
晚上睡前,肚子有点咕噜咕噜的。“很想吃个泡面,可是在这个时间吃,会不会变胖。我一旦变胖了,会不会给人不自律不上进的印象?可是很饿,吃还是不吃呢?” 身材胖一些甚至不是病,但是也会有各种隐喻,给人压力。

轻轻告诉我
2年前
福建
2
受益匪浅 种草好书 感谢分享

冰洁柠
2年前
日本
2
最近正好在读桑塔格传记

Y1EK0
2年前
安徽
3
以为会提到福柯

冰洁柠
2年前
日本
3
53:12 不同意这里的说法,就目前这个病来说,对病人的敌意和污名化很大原因就是一刀切带来的,并不能说一刀切继续维持,然后让大家都心平气和,这个办不到的。

是阿紫
2年前
山东
5
52:12 关于艾滋病,不久前在一档台湾播客《人类学家的眼睛》中听到过,在人们并不知道艾滋病所谓“被社会夸大的危害性”之前,大肆宣传“不要歧视艾滋病人”只会加深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

眼泪是最小单位的海
2年前
上海
5
对不起 我想的是现在的😷 疾病本身不恐怖 那啥让我觉得好痛苦好恐怖
HD401072o
2年前
江苏
7
来了!这期好有意义!

蛋妞_各站停车FM
2年前
日本
12
💡桑塔格认为,附着在疾病之上的各种隐喻,给病人带来了无尽的压力。在瘟疫流行的里面里,我们应该也能深切感受到这种恐惧。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疾病、对待病人?
本期我们也将会从评论区中抽出由译林出版社提供的《桑塔格传》,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Amy’s
2年前
贵州
18
我就是《疾病的隐喻》中所提到的肺结核患者,也是这个原因我去看了苏珊桑塔格的这本书。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体验吧。传染病医院会坐落在城市的郊区,医生与病人、患者与患者之间也会形成不易察觉但存在的小歧视。例如偶尔会不经意听到检查医生间对我们的讨论,每个病房的“老住户”也会尤为关注“新住户”的病情,因为大家都不想和比自己更严重的病人同一病房。出院后由于需要按时复查,所以每次打车都不会直接将目的地定位于医院,而是选择一个医院附近的其他地址,从医院出来,再次打车时如果司机发出对于我们身份的提问,我们也大多会用病人家属或医院员工这样的理由回应。出院后需要每日服药坚持一年至两年,自己一人时服药是较为方便的,但如果当日是工作日或者与朋友在外活动时,服药就需要悄悄进行。因为大众对结核病还是害怕的,哪怕我们从医院治疗出院后实际上是不具有传染性了的。但为了保护我们自己,也为了不让他人感到害怕,所以我们还是用以上方式一边治疗疾病,一边隐藏自己的疾病。 患结核与其他疾病体验不同的是,我没有办法与身边人倾诉以寻得他人的关怀,进入新的恋爱关系时,也怯懦和小心翼翼,慢慢透露自己的病史,害怕对方的不理解和不接受。基于以上吧,两年的治疗时间里,对于病情发展的担忧以及心理上的压力,又导致了我患了中度抑郁,公立医院的心理治疗对我帮助不太大,最后还是回到了结核病医院的心理咨询室得到了宽慰和理解。忘了是哪位作家说过,我们每个人没法追求一直健康的状态,而都是带着疾病继续生活着。回应小盒子的问题,我认为公众如果对其了解甚少,距离和神秘就会带来对疾病/病人的恐惧,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想必我也会由于知之甚少而害怕或者产生歧视。也和一位医生朋友聊过,作为病人我们无需有病耻感,因为患病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疾病的发生在任何人身上都是不幸运。当然,在整个社会层面如何把病和人分开对待,我目前也没有特别明确的答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