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11分钟
播放:
37
发布:
9小时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今天是2025年11月22日。一百零五年前的明天,上海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的阁楼里,煤油灯的光晕在褪色的壁纸上晃动,陈独秀放下手中的毛笔,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案头摊开的稿纸上,墨迹未干的字迹写着:“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这份正在完成的文件,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宣言》的纲领性文献。它不是一份公开的政治宣言,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前最重要的理论基石——它第一次系统回答了“我们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中国革命的出路在哪里”,为这个即将改变中国命运的政党,埋下了最初的思想火种。
要理解这份宣言的分量,得先回到1920年的中国。那是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却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列强依然在租界里耀武扬威,军阀在各地割据混战,农民在土地上挣扎求生,工人在工厂里遭受剥削。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喊出“打倒孔家店”,却让许多知识分子陷入迷茫:推翻了旧文化,新路在哪里?救了中国,路在何方?
1919年的五四运动,像一道闪电劈开了这层迷雾。北京的学生举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标语走上街头,上海的工人罢工声援,商人群起响应。这场运动不仅让“爱国”成为全民共识,更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找到了土壤。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唯物史观”“剩余价值”;陈独秀在《每周评论》撰文呼吁“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不再迷信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相继成立,年轻的知识分子们开始争论:中国要不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有没有可能建立一个代表工人阶级的政党?
陈独秀,这位曾经的“新文化运动旗手”,此时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他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创办《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旧礼教,成为无数青年心中的“导师”。但五四运动后,他逐渐意识到:仅仅靠思想启蒙和文化批判,救不了积贫积弱的中国。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改良主义已成绝响,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力量、新的道路。”
1920年春,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聚集了李达、俞秀松、施存统、沈玄庐等一批进步青年。他们每周聚会,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讨论中国革命问题。渐渐地,一个更明确的想法在陈独秀心中成型:要救中国,必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像俄国布尔什维克那样,领导工人阶级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
这年8月,陈独秀与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等人在老渔阳里2号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小组成立时,只有5名成员,却承担着“建党先驱”的重任。陈独秀作为负责人,既要联络各地进步分子,又要思考党的纲领和方向。他在日记中写道:“小组虽小,却是火种。要让这火种燃遍全国,必须有明确的纲领,让同志们知道为何而战、如何而战。”于是,起草一份指导全党行动的宣言,成了当务之急。
起草《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过程,是一场思想的碰撞与凝聚。
陈独秀召集小组核心成员,在阁楼里开了不下十次会议。争论最激烈的是党的性质和目标。有人受无政府主义影响,认为党应该是“无组织的群众联合体”,反对任何“先锋队”的提法;有人担心“无产阶级专政”太激进,怕脱离群众。李达后来回忆:“仲甫(陈独秀字)总是耐心解释,他说:‘无产阶级若没有先锋队引领,就像一盘散沙,怎能对抗资产阶级?专政不是目的,是为了消灭阶级本身。’”
另一个焦点是党的策略。当时中国有军阀混战、列强侵略,有人主张联合孙中山的国民党,共同反帝反封建;陈独秀则坚持党的独立性:“无产阶级不能依附其他阶级,否则会失去自己的旗帜。”他在宣言草稿中写道:“我们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是要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拥护无产阶级专政。”
为了让宣言更贴近中国实际,陈独秀还带着成员深入工厂调研。他们去杨树浦的纺织厂,听工人讲述“每天工作12小时,工资不够买米”的苦难;去闸北的码头,看搬运工被工头殴打却不敢反抗。这些经历让宣言的文字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带着泥土的温度:“资本家占有土地、工厂、机器,工人出卖劳动力,得到的却只是勉强糊口的工资。这种剥削,必须被推翻。”
经过两个月的反复讨论和修改,1920年11月23日,陈独秀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宣言》的最终稿。这份宣言约2000字,没有公开发表(原件现藏于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却清晰阐述了党的核心主张:
第一,明确党的阶级基础。​ 宣言指出:“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由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部份团结而成。”它不同于以往的政党,不代表地主、资本家或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只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
第二,确立党的奋斗目标。​ “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拥护无产阶级专政。”宣言强调,这不是要建立新的独裁,而是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最终实现“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
第三,提出党的策略原则。​ “共产党人必须保持独立性,不与其他阶级妥协。”同时,宣言也指出,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能放弃原则。
第四,强调党的组织纪律。​ “党员必须绝对服从党的决议,严守党的秘密,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奋斗终身。”这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初就强调的“纪律严明”的雏形。
这份宣言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份理论文件。它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建设的“定盘星”。在此之前,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虽有活动,但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有的偏重理论宣传,有的急于组织罢工,方向不一。宣言的出现,让分散的力量有了共同的纲领——大家明白了,建党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推翻剥削制度,解放劳苦大众。
它为中共一大的召开铺平了道路。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虽然只有15条,却基本继承了《宣言》的核心精神: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联合第三国际。可以说,《宣言》是中共一大的“理论前奏”,为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准备。
它更凝聚了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共识。李达、俞秀松、施存统等人在起草过程中,从最初的争论到最终的默契,逐渐形成了一个有信仰、有纪律的群体。这份共识,让他们在之后几年里,克服重重困难,推动全国共产主义小组从上海扩展到北京、武汉、长沙、广州等地,为建党奠定了组织基础。
陈独秀在完成宣言后,并未停下脚步。他深知,理论需要实践,纲领需要落地。他创办《共产党》月刊,用通俗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期就印了5000份,很快售罄;他与各地小组联络,指导他们发展党员、组织工人夜校;他还亲自到北京与李大钊商议,计划在上海、北京之外,再建立广州、武汉等地的早期组织。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国已有50多名党员,这背后离不开陈独秀和《宣言》的思想引领。
历史对这份宣言给予了公正的评价。
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出生证明”。虽然内容不如后来的纲领成熟,但它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的性质、目标和策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思想萌芽”走向“理论自觉”。毛泽东后来评价:“早期的共产党人,就是靠这些朴素的真理,点燃了革命的火种。”
它影响了早期党员的成长。许多加入共产主义小组的年轻人,正是读了《宣言》的手抄本,才坚定了革命的信念。比如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恽代英,就是在读了《宣言》后,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投身工人运动。
它更是中国革命“走自己的路”的开端。不同于俄国革命,中国的无产阶级力量薄弱,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宣言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农村包围城市”,但它强调“联合一切力量”“坚持独立性”,为后来党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埋下了伏笔。
今天,当我们站在上海老渔阳里2号的门口,看着那扇斑驳的石库门,依然能想象百年前那个夜晚:陈独秀在煤油灯下写下最后几行字,窗外是法租界的梧桐叶沙沙作响,远处传来黄包车的铃铛声。他或许不知道,这份手稿会在百年后成为“镇馆之宝”;他更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创造一段改变中国历史的历史。
最后,想对听众说的是:历史的转折,往往始于思想的觉醒。1920年的陈独秀们,用一份宣言,为一个政党注入了灵魂;用一群人的信仰,为一个民族找到了出路。这份《中国共产党宣言》,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群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赤诚——他们相信,只要坚持真理、团结奋斗,中国终将摆脱苦难,走向光明。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回望历史,最该铭记的精神底色。
感谢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明天同一时间,我们将继续探寻历史长河中的智慧闪光。再见。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