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内容简介】
社交媒体为什么无法想放下就放下?社交媒体与新闻、政治、日常生活是什么关系?这集有详细分析和梳理。
【开场、过场、结尾音乐】
森口博子/宇宙の彼方で
【摘要】
00:50 本集话题的来源
05:02 能放下手机但放不下真正的新闻
10:38 要珍惜媒体和舆论的监督作用
15:15 社交媒体和新闻媒体怎么从两码事变成一码事
18:50 社交媒体是怎么让“看门人”模式崩溃的
21:54 从“陶铸”到“逆陶铸”
27:55 不是每个人都意识到这份责任,都能担负起这份重任
29:50 让更多人意识到使命的启蒙运动在近年更被边缘化了
34:38 微博热搜是能买的吗
36:12 互联网和集体并不是没有足够的智慧和可能性
39:12 对法官的要求有多高,对网民的要求就有多高
44:15 更多人放下手机,剩下的声音和舆论环境就会更恶化
48:32 不避讳谈政治因为逃不掉
51:44 公共舆论和社会现实,我们都置身其中
【笔记】
《来都来了》 No.049 - 不想加班吃瓜,面对社交媒体的操控,我还有其他选择吗?
【主播】
凉意 | 亲密关系教育工作者 |非暴力沟通践行者 | 专业协作引导者
【社交互动】
公众号:“有点凉意”、“启盒练爱”
————————————————————————
非常期待你的留言和反馈!
【超智游戏ComplexGame听友群】
想加入听友群的听众朋友请搜,微信号:13355214008 注明听众
主播...

凉意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大猫咪嗷嗷嗷
1年前
北京
0
26:09 现在新闻那个标题 真的感觉没文化……让人不齿……真的太无语了

kkkk叩问
4年前
0
因为太多反转消耗情感,前段时间确实有要放下手机、不关注社交媒体、不发出声音的想法,现在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弃权,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我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控制权利,感谢启蒙~

卡卡
4年前
0
本期印象最深观点:每个系统都需要反馈。
安逸
4年前
0
25:45 同样不理解腾讯新闻,都屏蔽了
安逸
4年前
0
04:57 娱乐圈好像变成了普法基地,能够根据一些公共事件讨论问题背后经常被忽略的议题
天明7
4年前
0
50:12 其实政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恋耳星球
4年前
1
想到了那部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
EMMA_MA
4年前
1
51:57还有很多时候,大家也知道和政治相关,但是不愿意谈,不能谈。
也许是没有力量吧。内心没有力量。没有办法去做。
安逸
4年前
1
31:38 梁文道 许知远这样理想化的人,很喜欢他们的节目和观点

Yuguoo
4年前
1
“不避讳谈政治因为逃不掉”这一点非常赞同,想要补充一点: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有时候很难和家里人谈论任何公共议题,或者说任何日常以外的事情,所以也更不会谈到政治了。另外很多人的信息来源差异是极大的,谈论政治 我认为应该建立在较为客观的事实基础上,所以我也很少和他人谈论这些。

Faye
4年前
1
现在的感觉就是新闻越来越反智,常识越来越缺失。回听08年奥运期间的锵锵,道长当时对内地抱着非常乐观的态度,认为这是公民意识的开启。现在回听就很唏嘘。对于道长这种还在坚持不懈的做“启蒙”的媒体人一直都心存敬意。

逆时光
4年前
1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在追逐资本而过分关注所谓的流量,但如果民众不看热闹不吃瓜,那些八卦新闻也不至于被推到头条吧。
社交媒体要有社会责任感,但民众自身也要有清醒的意识,不然那些精英们总能“发现用户需求”...
七个梦
4年前
1
心心念念

一哥
4年前
1
25:26 点名批评insight/北美留学生

MarkyWang
4年前
2
异见者很重要,但也要一定的权威去遏制谎言,当然往哪头偏要根据具体环境来谈。
将转发/评论视作vote是有意思的观点~
政治与政策是可以分开的,笼统化地谈可能意味着简单化符号化。
做一个关注公共利益的人~
钟纯_
4年前
2
逆铸造这个比喻好形象,一下子理解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陈企鹅e
4年前
5
zs的事情是可以上升到公共性的,就老师你的阐述来看,代孕遭遇是可能落在自己头上的。

一哥
4年前
5
18:44 比如最近很火的#教育部对于防止男青少年女性化提案的回复,提倡阳刚之气;其实教育部的回复有2000多字,分四大部分,7自然段,提了一次阳刚之气,以及最后提了一次,关于相关问题讨论,并且这个回复发生在去年五月,教育部真的是委屈坏了,最近被网友说的像是在挑起性别对立……其实2000多字的回答里都在说我们要有更多,更好的体育老师
菜鸟_Felix
4年前
6
46:06我个人的感觉是,人会成长的,但是有一个大的条件。一个人在社交媒体或者说信息流中成长的前提是:他具备有之前说的成为记者的素质,或者说兼备独立思考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显然信息流本身不负责教教授以上两点能力,否则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整天拿着手机的人应该是我们这里思辨性最强的人,但显然他们不是。当然,我的观点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我回顾自己四年来接触互联网,从外网到国内,从政治到新闻最后到环保议题等等,最后回顾时会感到在信息流中的巨大撕裂感与荒诞性,因此要下决心在这条信息的河流中自立不再被周围的浪潮左右,这是我独立思考的起点,在这之后在疫情期间学习了辩论逻辑(其实就靠一本巴掌大的《有效思维》就悟了),再回到整个信息流的时候就感觉整条河是来渡我的。在这之后逐渐地才与各种人的思想相遇,很高兴能接触到各位的播客与公众号。但回顾整个过程,以自己作为样本的话泡在信息流中的时间与自我进步的动机起到的作用一半一半吧,但我还是主张人是不会主动在信息流中进步的,尽管说过了那一劫之后可以自信地说:“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但前提还是得有觉察、心境有巨大的转变,而我认为信息流无法直接带来这两点。
钟纯_
4年前
7
想起了不合时宜和方可成老师聊的那一期,其实每个人都在其中。我们相信联结,相信多元的人在和相信丛林法则,相信精致利己的人斗争。 所以我们应该发声而不是不发声, 这样才有可能真的有可能一点点可能改变舆论场的非黑即白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