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本期节目我们一起读《把自己作为方法》,这部作品是项飙和吴琦(《单读》主编、播客《螺丝在拧紧》主播)的对谈录。吴琦负责问,项飙负责答,问得认真,答得坦诚。从北京到牛津再到温州,把项飙的成长经历、社会观察和学术反思,问了个底朝天。
项飙,社会人类学家,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关注和研究方向聚焦在海外民族志、人口流动与迁移等领域,成果呈现为《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和《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技术劳工》这两部学术著作和多篇获奖学术论文。
项飙打破了我们对学者的刻板印象,他积极参与公共讨论,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善于用新的传播渠道和方法,将“有机的知识”传递给公众,尤其是年轻人。他的社会洞察与学术实践,拉近了我们与“象牙塔”中那些高头讲章的距离,示范了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学者应该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把自己作为方法”指的是,从个人经验出发,去观察、思考、去用、去参与、去介入、去创造性地建设我们周围的小世界,基于自我去探究超越自我的问题。这本谈话录提供了一个样板。
你会听到:
1、这本书的特殊体例、项飙的学术研究和他的特别之处。
2、阅读和了解项飙的学术研究成果对我们这些非学术研究者有哪些启发和价值?
3、关键概念理解:“有意识”、“独立的叙述”、“有机的知识”、“把自己作为方法”。
片头曲:靛厂
片尾曲:The Magnetic Fields-The Book Of Love
主播:超哥 / 大壹 / 星光
去 爱发电 支持我们:https://afdian.net/@WHYXFM
主播...
杨大壹
文化有限的超哥

星光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爱与当下
3年前
10
看过项飚那期十三邀以后,就深深被这位学者吸引了。要说我与自己的小世界发生的联系,给我带来最大满足感和幸福感的事就是拍照这件事。拍照不可避免的要让眼睛离开手机屏幕,停下来去观察周围的事物,让我感受当下。最开始我只是用相机记录生活,拍下身边有趣的发现。拍了两年以后我开始想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圈,拍更多的人,拍他们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收获了一些认可,还得到了物质上的回馈。我依然没有放弃无偿的创作,拍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正是我内心幸福感的最大来源。我想这就是我与附近发生联结的一个主要路径。

三百00
3年前
11
54:57 呜呜这个找好中心和边缘的平衡,以自己为中心的观点一下子击到我了,甚至想哭,昨天真的陷入到情绪低谷崩溃了,感觉今天这期节目一切都很巧,有被安慰到,今天也要好好加油

某戴同学
3年前
13
01:09:41 把自己作为方法这套方法论,配上半佛仙人摸鱼划水带薪拉屎的实践术,自己的小世界完美了

暴雨预警
3年前
14
13:17 “对自己生活的小世界发生兴趣,有意识把自己的生活讲出来,做一个独立的叙述,就是叙述。”

下来吃早点
3年前
16
这个世界会变好吗?
疫情的突袭打乱了我很多计划 最大影响是换工作被搁置了 算算时间五一能复工 一转眼2022上半年几乎就这样消失了 焦虑吗?一定的 悄无声息时间流逝带来的恐惧感的侵袭 让我不知所措
可这一定是坏事吗?也不见得。
细想一下焦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大概是想与生活的无常做对抗和对自己行为的模糊。
我们会关心网上的瓜,会关心几千公里以外的战争,但却不会关心爱你的人亲手做的早餐甚至是一种理所当然。把自己作为方法先从当下开始吧,关注身边一起细微之事,保持正念,与当下的自己保持联系,与他人产生链接,倾听他人的经历,增长自己的阅历,然后去体验,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精彩和变幻,拒绝做一个听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的人。
我们焦虑因为只是在想。想出来的都是问题,只有做了才能看见答案。
好在生命没有意义,才得以让每个人赋予其意义。世界会好吗?我真的不知道,但我们的小世界一定可以更好。
无论你正在经历艰难还是绚烂 请你善待自己。最后祝你我都好❤️

绿毛水怪嘛
3年前
17
好的学问,大概就是如此,把自身体悟到的经过系统的学习进行深入浅出的表达,让有心求问的人得到印证自身的内容。
“把自己作为方法”,一是确认了自己所走过的路,将脚下的道在散步式的聊天中娓娓道来;一是确认了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和谐之处,生命在于探索深深处,生活在于有所感而有所动,生存在于实践,日积月累,按时开花结果。
这本书给了我两个启发:
一是关于理解:
“理解是很自然的,不难,但是我们常常有意无意地拒绝理解。重要的是怎样不去拒绝理解。想一想,我们是不是觉得一般的朋友之间有时比较容易达成理解,但最亲近的人比如说对父母反而不理解。我就在想,真的是不理解吗?他们真的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吗?我的感觉是他们当然知道,他们不是不理解,他们完全具备理解的能力,而是拒绝理解。比如在性取向和婚姻的决策上,这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她要嫁给他或者他要娶她,这个有什么不好理解的?但为了财产关系,为了邻居的看法,为了自己在社会上的光鲜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拒绝去理解本来非常容易理解的事情。理解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作为心理机制,一点都不难,如果说理解有难度,其实是一个位置问题,看你愿不愿意把自己摆在对方的位置上。很多情况下人们拒绝这么做,因为有利益在里面。”
一是关于如何进入一个领域的阅读:
(《盗火》《未来呼啸而来》《跨越不可能》的作者 史蒂芬·科特勒 给到我们的 —— 读书建议)
“ • 第一本是最通俗易懂的畅销书。
* 第二本是领域内的热门书,通俗性稍弱一点,但技术性稍强一点,并依然具备可读性。
* 第三本是轻学术的书籍,是专家的视角,这本的技术性更强,作用是给你带来“大局观”,开拓你的视野。而这种视角,能给你带来“高观点”。
* 第四本是一本真正的“硬书”,也是最难啃的一本,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写给专家看的书。
* 第五本是关于领域未来走向的书,它能让你感知到最前沿的东西。

下来吃早点
3年前
18
疫情在家每天都在期待文化有限的更新😭
伽蓝雨_ZJGL
3年前
21
“去做,今天不犯错误,永远不知道明天能做到什么程度”
太适合目前肩扛大项目的我,来构筑强大的心理和驱动力了。当一件事颗粒度策划到足够细时,别再思前想后,去做,因为永远有意料之外的事发生,可能是惊喜可能是惊吓,但是别怕,去做

Avaaa
3年前
22
①「大词」「大理论」已经在贴标签简化认识中充斥了我们的交流,但我们必须下场去做!从自己的真实生活中经过思考和实践,生长出有生命力的更细颗粒度的自己的语言
②「有意识」的培养。不轻易被本能和情绪左右,先代入自己的位置和立场,明确自己的诉求,然后再进入问题的讨论。
③「有机」的知识。对不同的言论背后的群体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形成,都更有好奇心和同理心,去共情他们的诉求,甚至去做话语和历史分析。
普通人也需要这种有机的思考,哪怕只是作为理解世界的策略。认识到个体永远是生活在社会关系网中的,我们可以从身边入手进行思考,「个人经验问题化」,把看似割裂无机的知识和自己产生联结,且总是可以通过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小世界中做出改变!
④「去中心化」「边缘」的概念。不要怕边缘和知识不够,“认命不认输”,只要从个人真实的生活出发,做真诚实在的表达,做好踏实的有意义的事
自己读书的时候就被项飚老师的真诚理性感动了,缓解了焦虑也注入了能量,也感谢主播们用心的解读和再解读。
叫发哥就行
3年前
28
我是一位语文老师,有段时间我想看海德格尔来着,可无法让我与之产生连接,可能是境界还不到。后来接受了,时间精力有限,有些东西是该放弃,应该更着眼于目前,读书不多,但仍在进行。我也更着眼于语文课,我给自己的目标是在60分及格的课,生发出一些有趣的,不一样的内容,能够与学生产生连接的内容。我爱看电影,从电影中,也从教育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思考与行为方式。

阿波次德饿佛鸽了
3年前
31
始终谨记项飙那句话,“阅读功力跟年纪很有关系,必须在一定的年纪以一定的力度去阅读,才能达到那种能力。” 当时读完便有种心惊肉跳的感觉,时不我待。今年在努力输出,与朋友产生更多连接,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和陌生人交流与对话。从前被忽略的感知力逐渐被打开,也不断敞开自己。作为创作者也是这样吧,要足够敞开的自我,真实的描述。重建对话精神真的对每个人都很有必要,对他人的理解也会更好~也推荐陈嘉映老师的《走出唯一真理观》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力量和启发💪
Y_明明
3年前
40
我认为把自己作为方法的前提是清醒,首先是对自身的认识,关注自己的所思所想,探究自己做事以及思考的动向,捕捉自己念头的来处,对这些想法不要有分别心,“好的”、“坏的”念头都平等地去看待,在接受自己的同时不断地去反省自己,让我们的内在思考更加完善和自洽;其次是对世界、对社会、对他人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保持好奇心和同理心,很多时候的愤怒、不能理解、不能接受都是源于不了解,如果我们能保持使用一个较为宽广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世界以及其中的一切,用更加包容和好奇的心态去认识他们,我们的同理心会越来越强,我们思想的边界也会被扩展,不能理解的事儿、让我们慌张的事儿可能也就没那么多了。在保持对自我、对我与外界的连接的清醒下,用我们的经验,通过不断完善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一套思考、行为的逻辑,建立独属于我们自己的坚强的小天地,在这里你不断学习、发展、面对并挑战自己的不堪,在这里你自信、温柔且坚定。

想去看银河
3年前
43
25:24 不能太赞同了,比如学习的时候某一个概念,我有时就是脑子里很清醒,但是我张嘴的时候说不出来,不知道怎么说,说的也是磕磕巴巴。原因可能是两点,确实是这个事情还不够了解,不能从前因后果去叙述出来,第二就是表达能力不行,还得练。
田悦
3年前
45
跟一个喜欢电影的朋友聊天,他说自己特意会记住每部电影里最打动他的画面和台词。在淘票票打印下一部电影票根的时候,会印出上一部电影他记录的台词。这是我听过最动人的细节,与电影最浪漫的约会。当时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仔细回想刚刚看过的电影细节,竟然完全不记得…哪怕那部电影很精彩。之后我再看电影,就会留意这些内容了,体验确实更好:)分享给大家

下来吃早点
3年前
49
这期节目感触很深。与自我的联系,与他人的链接,对无常的变化,对当下的关注,对独立思考的探索,对世界与边缘的认识,对自我价值的定义等等,促使我对现在的自己做了思考整合,感谢大壹老师 超哥 星光老师,在这个悲哀又曲折的社会里能听到这样的声音真的很幸运,祝愿文化有限越来越好❤
额外说一下 这期超哥一直喊星光老师 又可爱又严谨 给我整不会了哈哈
杨大壹
3年前
50
🎁欢迎朋友们留言说说听完这集节目的感受,或者你是怎么理解“把自己作为方法”的,4月3日之前,我们会在评论区选出5位朋友,送出《把自己作为方法》纸质书一本。
🕵下周二,我们会一起聊聊雷蒙德·钱德勒《漫长的告别》,祝你阅读愉快!

某戴同学
3年前
66
54:49 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成为中心,成为世界的参与者,关注身边具体的人和事

Fiy_
3年前
96
印象最深的是项飙老师说,社会科学首先是关于你,然后才是关于社会的。
让外部世界和自己发生关系,自己的经验是了解世界的开始。把个人的经验问题化,关注附近,深入细节,有意识地形成独立的人叙述。允许万事万物穿过自己。
就像毕加索说:艺术评论家聚在一起谈论的是形式、结构和意义,而艺术家们在一起讨论在哪里可以买到便宜的松节油。
有机一定是深入细节和生活体验的,代表了某一个群体的思维方式和历史行程。有机生长、自组织,找到与自己真实连接的方式,与自己发生关系。

某戴同学
3年前
104
01:02:03 不拽大词,不抽象,谁都能听懂,在人群里就不稀缺了。但在学术圈,这样的学者是稀缺的

苏城
3年前
127
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