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今天聊了法国街头的“法式”和中国流行的“法式”。
以及跑题了。
-
All music credits to:
1. Pax11 - Fmaj7_jazzy 120bpm
2. Sub-d - more Jazz guitar
3. Blossom Dearie - deed i do
-
【关于我们】
洛怀:写点文字的撰稿野人 (微博@洛怀pro)
CK:做点生意的时髦野人 (微博@CKverymuch)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小宇宙、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订阅「心都野了HeartBeast」。
主播...

洛怀

CKverymuch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Annika
1年前
内蒙古
10
天,这女主播真的好…傲慢 好有优越感啊… 听着真的很难受

Ciao_JoJo
1年前
英国
11
10:06 一句十个词儿的话 能蹦出十一句英文来 只能说时尚行业牛逼

呀哈哈怎么样了
1年前
新加坡
12
42:24 我觉得走光也无所谓,我的内裤也蛮好看的,给大家看看也无妨,但是安全裤接受不了,太丑了,露出来我要被丑死
HD1013475j
1年前
广东
13
马面裙正流行好吧 主播张口闭口就是过时

这该死的踩屎感
1年前
美国
16
so you 在国内肯定不是夸奖的词。like she才是吧。在美国出门经常会被夸你的衣服好看,你的鞋好看,你的饰品好看,当然也是她们的一种打招呼的方式,但也有没必要打这个招呼专门过来夸你的,但非常非常非常少的情况是有人会问你这是什么牌子在哪里购买的,就是所谓的种草了她跟你买一样的。而在国内从没陌生人互夸,但是却彼此很强烈的喜欢对方的衣服,然后直接开始了偷拍搜图。找同款这个发明又伟大又愚蠢。你很好看,我为什么不能单纯的赞美你而是要跟你一样呢?

良心_
1年前
江西
17
马卡龙到多巴胺 香料色到美拉德 极简风到ins风 原宿风到y2k 真正爱时尚的中国人 对这些词绝对不陌生 哈哈哈哈

吼吼味
1年前
北京
18
感觉两位的讨论有点太集中于细节了,感觉忽略了些结构层面的问题。电商平台很明显是以 缩短用户决策时长来提升商家的收益的,用户短频快的下单正是他们所想看到的,这样的平台出现是为盈利,因此平台上的商家不管如何标榜独立、艺术都仍是以售卖为主要目标去运作。售卖平台的很难为设计和艺术买单,感觉当下不管纸媒也好、博主也好,如何为设计师提供一个可展现的(不以盈利为目标)平台才是当下这个圈层所需要思考的。毕竟商店是因生产而售卖,但设计的初衷应是表达和思考🧐

A-kkea
1年前
广东
18
中文是想不起来怎么说吗😂 英文混杂好多
迷笛玉子
1年前
北京
20
中国的法式就像日本的中华料理一样
散财彤子
1年前
福建
24
11:53 这个英文我真的是
Shiny_pRIx
1年前
北京
26
02:06 听到开头我就想退出了,人家法式不法式的,追求的是随意感,并不是法国人认同的法式。为什么要吐槽她呢。
小厂醋坛子
1年前
浙江
28
哈哈哈哈 😂不好意思 两位都在国外么 感觉说话感觉像台湾人

kisskarma
1年前
北京
37
人人都想成为巴黎女人,巴黎女人只想做自己

快一半乐
1年前
浙江
38
脑海里冒出来的是盼盼法式小面包
mylobster
1年前
未知
51
那我真的好奇怪啊 我就是那种会认真研究穿搭 但是并懒得考虑以此谋生的人
HD140170z
1年前
上海
77
不一定啊,我不是时尚博主,也不是时尚相关的行业,但也不愿意每天穿T恤出门呀,我喜欢dress up单纯是因为自己开心,在法国生活了七年,巴黎人的穿搭确实非常diverse,回国之后发现国内的东西确实很趋同,身在其中也会受到影响。我很喜欢巴黎的很多人们都会去dress up而不是永远的T恤牛仔裤,不论男女老少,对穿衣服有自己的sense,当然,是穿自己喜欢的,而不用因为担心别人的眼光,或者受生活所迫无心关注其它

薏米吃掉你
1年前
四川
83
洛怀说的精致羞耻感,可以归纳到中国女人一生要经历的尴尬。

照余味
1年前
北京
98
这个中英文交杂的博主让我无法听内容太长……

HotMo
1年前
陕西
144
这期深深的共鸣了,我平时买衣服饰品,就是看自己穿上戴上好不好看,特别讨厌别人说你这样穿显瘦或你太矮了不适合穿这个,但是正如二位所说,因为我不了解这个行业所以我所买到的也是普罗大众的,我自己觉得穿着好看个性,其实也非常普通,但是还好我现在基本接受了自己就是一个普罗大众的事实哈哈哈哈哈,主打一个“怎么舒服怎么来”

JUL17130759
1年前
广东
244
1:04:09 “松弛感甚至放置在整个东亚都是一个伪命题。我们紧绷了30年,学习公式,学习上岸,学习竞争和追赶,突然又被教育学习松弛。当人们把一种氛围感作为课题去学习、攻克、模仿的对象的时候,又想学,又学不会,越学越拧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