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心理咨询师王总总 & 姜旭
简介:
这是一期串台节目,姜就一下的主播姜老师,比我勤奋好多,更新不断,似乎时刻都在录制,发过来有一种抄作业的感觉~
总而言之:不用自己剪辑、写时间轴,真好啊
时间轴:
00:00-03:58 三十多岁,为什么还像“小孩”?
自己明明已经三十多岁,方方面面还被父母“管理”。
看《蜡笔小新》《哆啦A梦》其实是在寻找一种被保护的心理状态。
父母那代人的“主体性”不如我们强,他们更习惯服从组织、服从权威。
03:58-07:04 “委屈”只有小孩才配拥有?
委屈的本质是觉得自己弱小、对方强大,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体验。
父母那代人更强调“听话”,而我们更渴望自由、尊重与平等。
这种代际差异让我们常常在关系中感到“委屈”,甚至自我怀疑。
07:04-09:37 别再过度解读领导(和父母)的每一句话
刚工作时,反复琢磨领导的每一句话,后来发现大多数矛盾源于过度解读。
“只听字面意思”,不猜不判,反而轻松很多。
对父母也一样——他们说“不要”,我就信“不要”,不强行“为你好”。
09:37-11:50 父母为什么总“没苦硬吃”?
妈妈甚至会在保洁上门前自己先打扫一遍,一度非常崩溃。
后来明白:那是他们的习惯、他们的安全感,不是我该“纠正”的问题。
尊重他们的选择,哪怕在我看来是“没苦硬吃”,也是边界的一部分。
11:50-16:11 “好学生压力”是如何长在我们心里的?
很多人到了三十岁仍觉得自己“不够好”,这种压力往往来自父母无意中的期待。
我妈妈从不直接批评我,但她会自己躲起来哭——那种沉默反而更让人难受。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们那个年代没有育儿心理学,只能靠经验和我们爷爷奶奶那代人的方式。
16:11-20:10 当我们失去“傍晚”,也就失去了和父母同步的时空
在大厂高速运转的状态下,我们连做饭的力气都没有,更别提和父母沟通。
父母还活在五点下班的节奏里,而我们连傍晚都渐渐消失了,只剩下深夜。
这种时空差让彼此的关心方式变得错位,我们越来越难以真正理解对方。
20:10-23:19 工作压力如何让我们变成“情绪高压锅”?
每天九十点下班,一句话都不想多说,父母打电话都变得小心翼翼。
我们的大脑被信息填满,再也装不下生活的琐碎——而父母还在那个“小小的足球世界”里。
这种状态下的我们,更容易因为一句无关的话情绪崩溃。
23:19-27:44 边界感不是冷漠,而是一种爱的能力
我过去很难说“不”,现在学会温柔而坚定地表达:“我做不到,但我依然爱你”。
设立边界不是为了推开对方,而是让彼此更清楚“我能给你什么,不能给你什么”。
真正的成熟,是学会保护自己的能量,不硬扛、不讨好、不透支。
27:44-30:13 情绪可以是一种手段,但不应该是一种武器
妈妈会用“沉默”表达不满,最长一两个月不和我说话,那种冷暴力让人窒息。
情绪可以是一种沟通方式,但不应该用来控制别人——我们应该让情绪自然流动,而不操控对方。
所谓的“NPD”“全能自恋”被社交媒体泛化了,别轻易给家人贴标签。
30:13-34:22 从“垂直关系”到“水平关系”的过渡
到现在仍觉得父母在照顾我,还没完成心理上的“成年”。
真正的成年,是开始问自己“我真正想要什么”,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设立边界是一种爱的保护,不是拒绝,而是让彼此更清楚对方的底线。
34:22-36:40 别轻易给父母贴心理标签
妈妈甚至知道“NPD”这个词,因为她天天刷短视频。
但标签只会让我们陷入更深的痛苦——它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我们更绝望。
放下标签,回到真实的感受里:你不是在对付一个“病人”,而是在面对一个“人”。
36:40-40:58 摘下面具,才能真正长大
我们戴了太多面具:好员工、好子女、好伴侣……却从没问过“我想成为谁”。
成年不是年龄,是那一刻你开始为自己活,不再为满足别人的期待而奔波。
哪怕别人说“你怎么变成这样”,你也知道:这才是真实的、轻松的我。
40:58-42:28 婚姻不会让你突然成年,痛苦才会
很多人结婚是为了逃避原生家庭,或者满足父母的期待——那并不是真正的“成年”。
真正的成长往往来自痛苦:家人的病痛、自己的崩溃、某一次彻底的清醒。
没有该成年的年龄,只有该成年的瞬间。
42:28-46:24 如何用“感受+想法+希望”沟通?
我学会用“我感到…我觉得…我希望…”这样的方式表达,不再硬扛或逃避。
哪怕父母一时不接受,也要坚持温柔而坚定地说出真实感受。
你不用完美,也不用他们改变——你只需要让自己好过一点。
46:24-50:45 “魔法打败魔法”有时也挺好用
面对特别强势的父母,有时你要用他们的逻辑回击:“你说得对,但我就是这样”。
不是所有沟通都要温和——有时你需要让父母知道:你的底线不容试探。
关键不是“赢”,而是让对方明白:我不是你想象中那个可以随便拿捏的小孩了。
50:45-54:04 不辩论对错,只分享感受
我以前总想和父母争个对错,后来发现:家里不是法庭,是讲感受的地方。
现在我只说“我听到你这么说很难过”,而不说“你错了”。
他们也许不改,但我至少说出了真实的我。
54:04-59:05 童年的回旋镖,最终飞向哪里?
我发现自己对妈妈的情绪模式,竟然和她当年对我的一模一样。
真正的和解不是大团圆,而是“我理解你了,但我不再奢求你改变”。
看完父母年轻时的信,我才意识到:他们面对的困境,和我们如今并没什么不同。
59:05-结尾] 没有完美的关系,只有真实的相处
无论是要求完美的父母,还是要求完美的孩子,都是不现实的期待。
我们能做的,是找到彼此舒适的距离,带着不完美继续走下去。
这或许是一生的课题——但我们开始面对,就已经是一种成长。
音乐:
告五人-愈合
听友群&咨询:
sweetdreamer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