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应是喜庆团圆的时刻,却总有不少消费者被机票价格的大幅波动搅得心烦意乱。今年,机票 “跳水” 现象再次成为热议话题,背后涉及的消费者权益、航司运营以及市场机制等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在社交平台上,像北京女孩鹿乖和南京人河悦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鹿乖原本计划从北京前往西双版纳度假,一个月前查询机票时,直飞价格高达 5000 元起,经停也要 4000 元以上,转机最便宜也要 3000 元,且余票紧张,无奈之下她选择了转机机票。然而出发前几天,她却发现直飞机票只需 2000 元左右,不仅价格实惠,航班时刻和服务也更好,这让她感觉自己遭受了 “背刺”。河悦同样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她提前购买的南京到三亚的机票,起飞前 10 天价格大幅下降,她只能选择退票重买。
众多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认为机票 “跳水” 不合理,相关投票显示,90% 的网友持此观点。他们主要的不满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航司和第三方平台设置的退票费过高,通常在 50% - 70% 之间,且航司未按规定在页面显著位置告知退票成本;二是航空公司的供需关系不透明,定价权完全掌握在航司手中,消费者购票时如同 “赌博”,只能盲目猜测。尽管航司销售负责人解释价格变动只与供求关系有关,但这并不能平息消费者的怒火,他们纷纷向平台和 12315 投诉,试图挽回损失。
那么,春节出行旺季前,机票为何又出现 “跳水” 现象呢?一位民航业内人士分析,春节前两周左右国内航线机票跳水,一方面是因为大年初一的高铁票开售,航司为了与高铁竞争,会下调销售进度不顺的航线价格;另一方面,受国内内需消费力不足的影响,航司对三亚、西双版纳、哈尔滨等热门旅游航线的定价预期过高,出发前仍有大量剩余座位时,就会采取低价促销的方式来提高上座率。这种用座公里收益下降来确保上座率的做法,打破了消费者 “早买早优惠” 的认知。在疫情前,春节机票不仅很少降价,甚至可能一票难求,如今消费者提前购票却遭遇降价,难免感到失望,这也给未来的春节民航运价定价体系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从境外航司运营来看,“买贵退差价” 几乎没有先例,他们认为机票涨价时也没让乘客补钱,这种规则在境外消费者心中已约定俗成。但在国内,随着 OTA(在线旅游平台)的崛起,消费者对信息透明的需求日益增加。以 Google Flight 为例,它能通过大数据告知消费者锁定机票价格与往年同期相比的情况,为消费者购票提供参考依据。而国内在线旅游平台在这方面却有所欠缺,若能率先解决消费者购票抉择困难的问题,有望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赖。
面对机票价格的乱象,这届消费者也有自己的应对方法。他们不仅在购票后持续关注价格变化,还总结出了反对大数据杀熟的方法论。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网友们会在吐槽机票贵的帖子评论区 “哭穷”,试图通过这种反向驯化算法的战术,表达对机票定价不透明的不满。同时,他们还会采取拨打航司、平台投诉电话,向 12315 或市长热线反映等更激进的手段,来争取退改差价。
从航空公司的运营角度来看,目前航司与旅客之间已陷入一种 “恶性循环”。航司在节前机票问题上,尚未充分意识到舆论风险。尽管国航、东航、南航等航司通过放宽退改条件、发放无理由退票券等方式来缓解消费者的不满,但对于那些春节前机票买贵且投诉无门的消费者来说,这些措施远远不够。航司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重视消费者权益,建立更加透明、合理的定价机制,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否则这种 “恶性循环” 可能会持续存在,对航司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春节机票 “跳水” 现象反映出了民航市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航司、在线旅游平台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消费者在出行购票时不再充满焦虑与无奈。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