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西进路线及详情,截胡张良,收郦食其;为何刘邦能成事而韩王成拥有张良却打不下地盘;刘邦受降,秦朝玩完。
部分文稿
前面说过,宋义领着项羽去救援赵国,而刘邦一路向西,打进关中。关中的大致位置是今天的西安、宝鸡、咸阳等五个市的周边地区,因地处四座关口的中间而得名,北边有萧关,西边有大散关,南边有武关,东边有函谷关。函谷关在战国时是六国和秦国的分界线,所以那时候一说起关中,代指的就是秦国,攻入关中,就等于是打败了秦朝,占领了秦国旧地。
刘邦一开始根本就没往西走。他老手下人马不足一万人,打谁都和鸡蛋碰石头差不多,他也知道楚后怀王那些项梁旧部的意思,说好听点,是由着他自由发挥,自生自灭;说不好听点,就是让他当炮灰。
刘邦带着队伍磨洋工,一直在附近打游击,碰上原来陈胜、项梁的残余部队就收编过来,如果是其他小股的起义队伍,也不妨吞并了对方。当然,也有让他看着顺眼和平相处的,比如在一个当时叫巨野泽,后来叫梁山泊的地方,刘邦遇到了彭越,一个游击队长,带着一千人左右的队伍,两人一见如故,试图一起攻打昌邑城,不过没打下来。
就这样,一直到项羽巨鹿大战胜利的消息传了过来,刘邦这才感觉安全了,开始正式西进。巨野泽的彭越并没有跟着刘邦西进,而是坚持留在当地,继续他的游击事业。刘邦也没有勉强他,两人是不是洒泪而别不知道,不过后来楚汉相争,已经拥有几万人,从游击队长变成游击司令的彭越,相当坚定地站在了刘邦这一边。
刘邦的队伍到达高阳城时,看门的说有一个看起来像知识分子的人求见,刘邦说,不见,我正忙着打天下,见什么知识分子。门房如实回话,来人马上瞪着眼睛,手按剑柄骂道,滚回去重新禀报,本人是高阳酒徒,原话是“入言,高阳酒徒,非儒者也。”刘邦这才让来人进来,不过他还是自得其乐地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孩子给他洗脚,连衣服都不穿。
来人拱了拱手说,您是想帮秦,还是想灭秦?刘邦一听就破口大骂,说自然是要讨伐无道的秦朝。对方就说,想灭秦就要聚合众人,那就不能这样见长者。
《史记》记载,刘邦一听,赶紧起身,整理好衣服,请对方上座,然后虚心请教,原话是“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
久的张良也弄了100多人准备造反,但不久,他就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当头领的料,没有那个天赋,就琢磨着找一个人来辅佐。他本想去投奔景驹,但命运很神奇,路上遇到了刘邦,两人一起走了几天之后,张良改了主意,他决定跟从刘邦。
史书上原话是:“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这段话非常重要,揭示了刘邦成功的第二个特点。张良,或者说谋士们的学问说给普通人听,可能会一头雾水,可是说给刘邦听,他马上就懂。“张良说“沛公殆天授”,意思是刘邦就是一个天才,士为知己者死,自己愿意为他竭尽全力。
估计景驹到死都不知道,曾经有一个“谋圣”想投奔他,被泗水亭长刘邦刘老幺给截胡了!
不过,在张良的心中,还有一件事比跟着一个天才打天下更重要,那就是忠君,也就是辅佐韩王的后代,毕竟他家族世代都是韩国的宰相。所以,当他后来真的遇到了韩王的后裔韩王成,就辞别了刘邦,一心一意地帮助对方,准备光复韩国。
颍川城下,刘邦和韩王成两队人马相遇后才知道,原来张良跟着韩王成一直就在这附近转悠,根据地就像狗熊掰玉米,打下来一个就丢了另一个,复兴韩国遥遥无期。
等打下颍川之后,张良对韩王成说,要跟着刘邦去打关中,请他守着颍川。韩王成人老实,对张良又是言听计从,马上点头答应。这里有个疑问,如果韩王成这么听话,为什么和张良在一起连一块根据地都打不下来?这事儿,等看完这一节,你就明白了。
三、刘邦受降
且说刘邦有了张良之后,西行的路走得更加顺利了,在南阳大破秦军之后,他就有点飘,脑袋里全是“先入关中者王”这张大饼。随后他就想放弃攻打秦朝残兵败将所在的宛城,快马加鞭,赶紧去关中当王。
张良这时候劝他,您现在去武关,必须走秦岭北麓,一路都是狭窄的山路,宛城这里留下这么多敌人,万一前面再出一个章邯怎么办?
刘邦赶紧连夜转身去攻打宛城。就在这时,宛城里面一个叫陈恢的谋士来见刘邦,说你干掉我们,你自己也有损失,而且耽误你去关中称王的时间,不划算;如果你准许我们郡守投降,封他为侯,然后让他领一小部分人替您守卫宛城,那你是既没有后顾之忧,还增加了进攻关中的人手。对于这样的提议,刘邦一百个愿意,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宛城投降。
宛城的那位郡守投降之后,刘邦立马封他为殷侯,除此之外,还郑重其事地封说客陈恢为千户,这就反应了刘邦的第三个特点,他为人大气,从来不吝啬赏赐。手下的每一份功劳,每一次贡献,他都会用给予回报,这让人感觉跟着他有奔头。
等刘邦张良这一伙人大摇大摆地来到关中南面的武关时,秦朝发生了一些变化,章邯军已向项羽投降了,秦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胡亥也知道大事不好了。他想找来赵高质问,赵高先是装病,后来觉得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就暗中联络女婿,咸阳令阎乐和弟弟郎中令赵成,发动政变。
公元前207年10月1日,秦二世胡亥和闯进宫、手里拎着明晃晃钢刀的阎乐,做了下面这番推心置腹的谈话:
……
胡亥只好去死,据说死之前他埋怨身边最亲近的一个太监,说事情坏到这个样子,你怎么不提醒我?那个太监说了这辈子最真实的一句话:我就是不提醒您,才活到今天的,要是我提醒您,我早就挂了。
秦二世被逼自杀之后,赵高有两个打算,一个是和在武关门口的刘邦联手,平分关中地区。刘邦直接拒绝了。赵高的第二个打算是自己当皇帝,这个仅仅记载在《史记·李斯列传》里,也不知真假。说是赵高拿着玉玺刚走上宫殿,宫殿就开始摇晃,这样来回三次之后,赵高明白了,这是上天不让自己当皇帝,于是就和群臣拥立一个叫做子婴的皇室子弟即位。
同一本《史记》,在《秦始皇本纪》里就没有赵高要当皇帝这段描写,直接说赵高让子婴即位,同时记录了赵高的一段话:“今六国复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意思就是现在六国都已经恢复了,咱们可怜兮兮地只剩下函谷关这边的地盘了,再用皇帝的称号就不合适了,还是用秦王的称号吧。 我们现在都说秦二世而亡,就是因为子婴继承的不是皇帝宝座,而是秦王的位置。
关于子婴,史学界历来就有一个争论,他到底是和秦始皇一个辈分的人物,还是子侄辈的,甚至孙子辈的?因为秦朝的历史,我们能依靠的基本上只有《史记》,所以你应该知道,是《史记》这本书出了问题。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里说,子婴是胡亥哥哥的儿子,“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但是他在《李斯列传》里又说,“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也就是说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当然,对于这句话也有另外一个解读,那就是把传国玉玺给了秦始皇弟弟的儿子,一个叫做婴的孩子,那么子婴就是秦始皇的大侄子。
关于这个问题,现在很难有定论,因为证据实在是太少了。如果纯粹按照逻辑推演,那么第三种说法,也就是子婴是秦始皇大侄子的这种说法最符合逻辑。原因有二,第一,史书记载秦二世杀了自己的所有兄弟姐妹,那么,他们的儿子们就算是不死,也跑得远远的了,留在京城,还能即位的可能性不大,这就去除了孙子辈的可能;第二,从权术斗争来看,赵高可能不会,也不敢立秦始皇弟弟这种元老级别的人物,这也去除了秦始皇同辈的可能性。剩下的,就是子侄这一辈的了,当然,这是我猜的。
无论如何,子婴继位了,需要先去祖庙里祭奠一番,在此之前需要斋戒,五天之内戒酒色荤食等。
古代戒荤食是指不吃肉吗?
中国古代说戒荤食,并不是不吃肉,而是指不吃葱姜蒜这类刺激性食物。荤食并不是肉食,肉食在古代被称为腥,戒荤腥那才是既不吃葱姜蒜,也不吃肉的意思。
一般都有一个专门的地方叫斋宫。秦王子婴在斋宫里,对儿子和亲信太监韩谈披露了自己的心声。他说赵高杀了二世皇帝,现在还想杀我,我准备五天之后,当缩头乌龟不出去,他肯定着急,你们到时候就说我病了,他一定会亲自来查看我的情况,韩谈,你就在这里干死他。
一切都像子婴预料的那样,赵高自投罗网,被韩谈一刀砍死,随后子婴宣布赵高的罪状,夷灭三族。此时离李斯被灭三族仅仅一年左右,无论是罪有应得,还是天道报应,赵高,这位大秦帝国的祸害总算是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子婴其实很聪明,决断力和行动力都不差,史书上说他“仁爱而且节制”,但很可惜太晚了,刘邦已经在郦食其和张良的帮助下攻破了武关,在兰田击败了秦朝最后的武装力量,随即驻军灞上,距离咸阳只有50里左右,而大秦王朝再也找不出一个章邯,也找不出10万骊山囚徒了。
公元前207年11月,只当了46天秦王的子婴出咸阳城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西行到此,圆满地画上了一个句号。
实事求是地说,刘邦之所以如此顺利,一路西进受降数十座城池,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项羽已经把秦朝军队给打服了。巨鹿之战之后,各地的秦军有不少就已经给自己找退路了,章邯投降之后,更是都感觉大势已去。
不仅是中原地区,就是秦始皇征服的岭南百越地区,少数民族也纷纷起来造反。秦将赵佗最终镇压了所有反叛,但是他不愿意,也不可能,更做不到回来救援大秦王朝,最终在岭南独立,成立了南越国,都城是在番禺,就是今天的广州。
四、项羽正在赶来
刘邦进入咸阳宫之后是两眼发直,各种奇珍异宝,美女娇娃,哪里还挪得动脚步。包括樊哙在内的手下都劝他,您不要住在咸阳宫,他也不听。这时候张良出场了,他说,天下未定,函谷关外,项羽的马蹄声已经很近了。
刘邦最终听进了张良的意见,开始行动:“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不仅如此,他还召集老百姓谈话,许诺如果当上关中的王,就废除一切酷刑,只保留三条,那就是,杀人者死,盗窃和伤人的判刑,别的法律一概废除,大家好好过日子,这就是成语“约法三章”的出处。
同时,刘邦还善待投降的子婴,好吃好喝招待,不打不骂。老百姓送来劳军的酒肉他也一概送回。咸阳城内的秦朝旧官吏一律正常上班,工资照发。结果咸阳城的老百姓都对这位刘刘老幺衷心爱戴,“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这就是刘邦的第四个特点,他一旦接受了你的意见,往往做的比你这个出主意的人还要到位,收到的效果还要好,情商和执行力都是杠杠的。这是相当重要的一点,为什么韩成有了张良那么长时间还是不能占据一块根据地?原因就一点,他俩的执行力不行。
你想想,如果张良出一个主意就行的话,那他自己为什么做不了领袖?事情是要在他的谋略基础之上,还要有上佳的发挥才可以,刘邦擅长的就是这个。
举个例子,某公司老总的谋士献策说,我们公司现在必须要和赵老大结盟,他的爱好是高尔夫球。作为谋士,他的任务就结束了,下面需要老总去请赵老大打高尔夫球,聊天,搞定联盟,这里面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都需要老总自己去斟酌,去搞定。
所以,善于谋划的做谋士,长于做决策和执行的做老板,这都是相辅相成的。张良成就了刘邦,反过来说,刘邦也成就了张良“谋圣”的地位。
言归正传,刘邦在咸阳约法三章之时,项羽正快速赶来。刘邦百密一疏,犯了一个错误,派人去了函谷关驻守,关门紧锁。这是防备谁,傻子都知道。当然,这既可以说是一个错误,也可以说是刘邦的一个幻想,幻想着项羽和联军遵守楚后怀王和大家的约定,承认他这个先入关中者为秦王。
可是项羽怎么可能惯着他这个行为,马上命令手下的英布,给我砸开这个破门。
英布在武力上和项羽不相上下,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项梁涉淮而西,击景驹、秦嘉等,布常冠军”,也就是说,功劳经常是全军第一,这就是现在“冠军”这个词的出处。
此刻英布得到了项羽的命令,一个回合就拿下函谷关,项羽随后带着40万联军一拥而入,驻军新丰鸿门。
这时候,项羽手下的谋士范增对项羽说了,刘邦原来在沛县,吃喝嫖赌,无一不好,现在进了咸阳这个花花世界,居然不贪图财宝,不近女色了,此人肯定有大志向,而且我夜观天象,这小子脑袋上面都是龙虎之气,容他不得,必须干死!
恰在此时,刘邦手下有一个叫曹无伤的将领,可能是被项霸王的绝世风采所吸引,偷偷地密报项羽:“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说刘邦不仅仅是想称王,还想把金银珠宝都弄到他家后院去。
阻拦进关,意欲称王,尽占珍宝,头上还有帝王之气,这几把火一烧,项羽勃然大怒,发出命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明天早上,吃饱了饭之后,我们就去干死这个刘老幺。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