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学校的时候,我的研究方向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我们要做的事情,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论去探索、发现、建构和证明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各种养育、教育、训练的方法。
这其中的许多理论和方法,现如今已经普及到各大城市的学校和家庭中,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常识甚至“真理”,随着这些理论和方法被提出、被了解、被普及,家长们会发现,养育孩子的条条框框越来越多了,养起孩子来越来越缩手缩脚了:不敢打、不敢骂,怕给孩子留下童年阴影;管得太多,怕孩子丧失自主性,长大了没想法只懂得依赖家长;管得太少,怕孩子放飞自我,长大了一事无成;把孩子交给老人带,怕孩子缺少父母陪伴,依恋关系发展不良;想要亲自带吧,又为生活所迫,忙不过来……更让人崩溃的是,家长们已经在这样的环境中竭尽全力、耗尽所有了,孩子们却表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厌学、抑郁、焦虑、沉迷网络世界、抵抗力下降……
为什么养育好孩子却似乎越来越难了呢?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来思考另外一些问题:
你们有没有想过,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养娃的过程中出现了那么多条条框框的呢?从什么时候开始,育儿成为了一个需要专门去学的科目或者课程呢?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长们从怀孕的那一刻开始就得买来一堆育儿百科开始研读学习了呢?从什么时候开始,“训练”进食、“训练”如厕、“训练”入睡这些词开始出现,从什么时候开始,养娃变成了“训练”了呢?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都觉得这些是理所应当,是每位家长都应该做到的呢?
本着对学科发展的好奇,我去翻了一下我们这个专业的发展史,这些我们现在看来理所应得的做法和道理,最久的也就出现了不到100年,大部分都只出现了几十年,有的甚至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几十年的光阴,都还不够一代人从出生到消亡,这些理论和方法甚至都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时间和实践检验,它们真的值得我们奉为圭臬吗?我太清楚这些理论和方法产生的逻辑了,以至于我对它们始终半信半疑。
可是,这些理论方法如今是社会上最主流和最受大众认可的方法,如果不信它们,我们又该听谁的呢?
我开始跳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专业领域去寻找答案。在我探寻答案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本书,它的名字叫《天性教养:养育高情商、高技能、高自信的小孩》。与以往我读过的所有育儿书籍都不同,这是一本由调查作者写就的书。作者麦克林·杜克里夫是一位化学博士,一位资深的调查记者,同时也是一位3岁孩子的母亲。作为一位化学博士,她曾经笃信科学,相信当代经过科学研究论证的育儿方法能给帮她很好地养育孩子,但事与愿违,她用尽了所有“科学方法”,却都徒劳无功,甚至亲子关系都几近破裂。于是,她运用了她作为调查记者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带着她的孩子到“现场”去寻找答案。接下去的事情,不得不说,有些出乎意料:
首先让我意外的是,她带着孩子去了三个相对“原始”的部落:玛雅、因纽特以及哈扎,当然他们也没有原始到茹毛饮血的程度,也有电器和网络,有手机,也用Facebook,只是没想到她会到那儿去找“育儿经”。
其次让我意外的是,她很科学地总结和应用了她的“调研”结果。她带着孩子在这几个部落里和当地人同吃同住了一段时间,有她自己的观察和结论。但她并没有直接把这些结论当作答案,她带着自己的观察回到西方“科学”世界,咨询了心理学、人类学相关的专家,得到了确认和肯定之后,才把这些结果用在了自己孩子的身上,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所以,她把这些答案整理成了一套她成为“TEAM”的方法,写成了这本书。
这也许是一个调查记者的专业素养,她本能地就会对获得的信息做多方的验证,才谨慎地得出一个最终答案。
有人说,带着孩子去了三个地方旅游,就顿悟了一套育儿方法,这听起来太抓马,太扯淡了,只是在吸引眼球罢了。但我细细读完这本书,发现她整个结论得出的过程,其实与一次科学的实证研究无异。循着她的结论,我也查阅了一些相关的文献,事实上,与她得到的结论相似的研究报告并不少见,只不过它们不在西方主流学术体系内,不刻意去寻找,难以被发现罢了。如果说那些主流的当代理论和方法,是因为它的科学实证性得值得被相信,那么,这本书的结论,也值得大家一读。
书中涉及许多养育过程中的小动作、小细节,认真想来,其实本来就充斥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本来就经历过,本来就懂。比如,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教育孩子;比如,通过集体养育的方式养孩子;比如,让孩子参与到家务里来;比如,让大孩子帮助家长养育小孩子……
记得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并不是父母单独把我带大的,那时候身边有许多大人:爷爷、奶奶、外婆、姑姑,还有各种各样的邻居街坊和爸爸妈妈的同事朋友……他们会给我讲许多奇奇怪怪的故事,有古代寓言、有成语典故,有经典笑话、有神话奇谈,更多的是他们现编的不知真假的“鬼扯”,这些故事让我愿意安安静静地呆在一群大人中间,“偷窥”“偷听”他们的故事,让我对长大了的世界充满好奇和憧憬,可现在,这些大多被更先进的“天猫精灵”“小度小度”以及各种有声书和视频代替了。于是乎,能让孩子安静下来的也就变成了手机和ipad,能让孩子充满好奇和憧憬的,也就变成了那个光怪陆离的虚拟世界了。
我也还记得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是需要帮家里做各种家务的,收衣服、叠衣服、洗碗、扫地……而且也都没有什么换贴纸、换积分、换零花钱的说法,它就是我作为这个家庭一份子该做的。可现在,一切以学习为先,又有几个孩子有空做家务,又有几个孩子会认为做家务是他应该为家里所做的贡献呢?
我认可这本书,不光是因为作者得出结论的方法,也因为她给出的解决方案中的许多措施,我作为一个活在东方文化中的孩子也曾经经历过;还因为啊,她提出了许多我曾见过它起效,却被逐渐遗忘的理念和方法。
其实,无论是现在我们尊崇和推广的西方科学育儿体系,我们父辈祖辈用的传统育儿理念还是书中所说的玛雅文化、因纽特文化、哈扎文化中的育儿方法,都是从观察孩子、看见孩子,总结孩子发展规律出发的。只是,西方育儿体系下,我们追求效率和“最优解”,更强调了解规律后应用规律去施加控制、管理和改变;在其他文化中,更习惯于顺其自然的发展。
事实上,这本无对错优劣之分,只是看你想要一个怎样的育儿过程,想要一个怎样的孩子,希望为孩子铺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对当前主流育儿文化有那些疑惑;如果你已经被育儿焦虑压得喘不过气来,不妨来与我一起读读这本《天性教养》,一同看看顺应孩子天性的“TEAM”方法究竟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 相关资料
《天性教养:养育高情商、高技能、高自信的小孩》. 【美】麦克林·杜克里夫. 中信出版社,2023.
| 关于我们
三成空间是一个关注青少年自我成长的线上教育平台。我们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内在动力,提供相应的课程及内容服务。了解更多关于我们的信息,欢迎关注公众号:三成空间。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