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本期节目我们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作者米兰·昆德拉。


这部小说于1984年发表,是昆德拉一生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小说依托于20世纪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剧变,以偶然而宿命般的爱情为主线展开故事,有感情纠葛,也有书写个人命运在境遇变迁中的沉浮以及变革时刻的选择,是一部层次丰富、意象繁复的哲理小说,提出并探讨了永劫轮回、轻与重、灵与肉、牧歌与媚俗等概念。


米兰·昆德拉,捷克裔法国籍作家,1929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1975年因参加“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作品长期被禁,被迫流亡法国。1981年归化为法国公民,2019年重获捷克公民身份。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代表作《玩笑》《笑忘录》《不朽》等。2023年7月11日,因久病逝世,享年94岁。


你会听到:

1、米兰·昆德拉生平和成就。

2、作品内容和历史背景。

3、阅读感受:这是一部关于XX的故事。

4、如何理解开篇引入的“轮回之说”?

5、轻与重、灵与肉、媚俗等概念的理解。

6、精彩片段分享与对我们的启发。


片头曲:命运交响曲

片尾曲:白西


主播:超哥 / 大壹 / 星光



主播...
杨大壹
文化有限的超哥
星光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夏洛洛洛
1年前 江苏
8
早呀!不由自主焦虑的早晨
一个月亮与六便士
1年前 广东
9
35:28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是一个关于选择的哲理之书,的确有选择很好,可无奈的是我们对选择也无能为力,难免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以及对未选择的路又是怎样的猜想。轻和重,灵与肉,牧歌和媚俗…该如何选择,叩问内心,作者没有给出答案,每个人也都有不一样的答案。人生也没有最优解,复杂和困惑,或许就是生活的主旋律,多悟一悟,也许某天会恍然大悟hhh
EH_1230
1年前 北京
10
1:20:07 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这句话真的太喜欢了
Alexpunk
1年前 浙江
11
2009年电影《在云端》是我与生命轻重话题的初次相遇,其中的背包理论言简意赅,令人难忘。对人生旅途中的初学者来说,可能比昆德拉这样的大师经典更容易理解。后来,我在30岁第一次接触昆德拉的时候,只看了电影《布拉格之恋》,且至今也没有看过原著。在此之前,两性关系、意识形态、人生抉择,在面对这些重的话题,我的态度一直是轻的,并如是实践至今。这在“以重为美”的主流社会评价体系中,很容易让人产生与周遭格格不入的不适感,但又或许正是这份格格不入,成为了塑造自我的独特性和优越感的源泉,让我对being(生命or存在)的体感变得真切和具体。这样来看,或许“轻”是一条更容易体会到being的路径;而不用像“重”那样需要一路打怪升级小心翼翼地去完成各种人生的kpi。说的商业一些,或许也是一种个体差异化竞争的策略?所以“重”是媚俗的,“轻”何尝又不是?—“但是古尔丹,代价是什么呢?”—昆德拉写这本书的目的“似乎”是想讨论“轻”的代价,揭露那看似轻盈的人生观下不可承受的B面。这也是我特别想回答自己的问题。一些很容易被想到的、用世俗价值衡量的代价,可能会困扰到只想“轻拿”但不甘“轻放”的人,但在逻辑自洽的人面前是难有说服力的。但令我感到失望的是,昆德拉没有给出解答,而只是用荒诞的结尾描述了一个拧巴的过程:在三位主人公的人生际遇推演中,Sarbina一直留在轻重光谱的最左边,她似乎最终也没有什么代价,只是偶尔有些慌乱;Tereza中间有被扰乱,但始终坚定地站在最右边;她俩有啥不能承受的?外部世界给自己的压力到了一定阈值之后处理方式都是一样的:放弃&跑路。反观Thomas一直在中间摇摆,一会轻、一会重,在思维和行为的混沌之中既不能放弃、也不能逃跑,成为了最不媚俗的但很拧巴的混合体。最后Thomas怎么看待那不能承受之轻呢?昆德拉通过荒诞的突然死亡法把思考和复盘留给了读者。最终整个故事给我的感受不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而是《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不轻也不重》。或许看过原著会有答案?还是说其实就没有答案,选择-体验的过程就是答案本身。
胡图-
1年前 江苏
12
“在跑得很快的时候,我们是特别难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只有真正慢下来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看看,我到底是什么样子,就像特蕾莎在照镜子的时候看到的是自己以后灵魂的样子。”
昕昕昕昕酱
1年前 上海
12
1:21:14 “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Willow_Z
1年前 湖南
15
00:04 早上好!!!实习人起来上班了😢
dongpunk
1年前 浙江
16
希望每次面临选择的时候,不是逼到墙角的被迫选择,而是发自内心的心甘情愿。
Pepsiyu
1年前 浙江
16
好像是研究生刚毕业那一两年读的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幸福是可以享受循环往复的生活”,其它部分就不明觉厉。印象深是因为当时的我觉得自己就是可以享受循环往复生活的人,现在的我,好像依然是这样的人🤗
HD569218u
1年前 陕西
16
谢谢文化有限!如果不是听节目我可能永远不会看这本书。感觉像是加入了一个读书会,开心!“我可以说眩晕是沉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并不去抗争,反而自暴自弃。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米兰昆德拉狠狠看穿我哈哈😄 看完书又去看了小说改编的布拉格之恋,几位书中人物的形象虽然跟我跟书中有出入,但演员实在太美丽🤩
jAhAtA
1年前 北京
17
1.我觉得这本书画了个平面直角坐标系。 2.男/女、轻/重是两条轴线,分别是他者和自我的代表。 3.四个角色是四个象限,彼此对立统一。 4.最有意思的是,一边看书一边定位自己所在的象限和坐标点。 5.更有意思的是,不同时期自己所在坐标点会反复摇摆,以及坐标点串联起来时候的那条曲线。
麟波微步
1年前 广东
24
忽然觉得稳定的生活是一种轻,这种“轻”会因为各种主客观的壁垒,人生会不断收窄,只能在一个地方永远做个老手,重复的事物会越来越多,时间在重复里飞速进行,总觉得根本没做什么,一段时间就过去了。 年历仍是在更迭的,但每年都像被水浸泡过一般,模糊了,无法像幼时那样能一一分得清楚,有期待感。 只觉得日夜皆是循环的情绪,堆砌的熟稔,往复的麻木,仿佛依靠惯性在活着。即便偶遇意外的惊喜或猝然的悲恸,事后冷静想想,也好像都是从前早已领教过的二手货,木木然。 而冒险的激进则是“重”,意味着另一种身处巨大系统下的疲惫:庞杂的信息密度、紧张的竞争环境、深夜的思虑和失措,导致从早高峰地铁里涌出的,都是相差无几的,复制粘贴般的眼神。 很难说地铁是消弭了人的差距,还是抹消了个体的尊严——命运的车轮碾过所有人。 如果可以,真想扔掉发条,成为一阵轻轻将落叶🍂吹起🌬的风。
囡柟妠
1年前 陕西
29
1:22:00 这段太好了,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杨大壹
1年前 日本
30
❓欢迎朋友们留言说说听完这集节目的感受,或者你是怎么理解生命里的“轻”和“重”的? 🎁我们会从评论区选出5位朋友,送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纸质书一本,截止到30日有效。 🍃下周二,我们会一起聊聊金爱烂的《你的夏天还好吗?》,希望你有美妙的一周。
三三九
1年前 湖北
42
好像每次我做选择的时候,都轻飘飘的,想的不多也就不犹豫。不像件大事,所以不会太纠结。 事后一段时间过去,我才确认发现,那个选择是重中之重的,改变命运的🥲。有好的也有坏的吧。选择从北京的互联网卷王大厂,回武汉小银行上班一年多了。感慨上班还能这样从容不迫,慢条斯理,同事之间能如此客气祥和。🙂全家四代人都相对更开心了,那现在看就是个正确选择吧。
某戴同学
1年前 天津
45
这期节目听的过程中和听完之后,绝对不能启动思考。一思考,稍微想想,就会发现一些现实当中“不对”的东西😃
去笑吧
1年前 河南
48
刚看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昆德拉就离开了。😭😭 好喜欢书中对媚俗的定义。 媚俗让人接连产生两滴感动的眼泪,第一滴眼泪说:瞧这草坪上奔跑的孩子们,真美啊! 第二滴眼泪说:看到孩子们在草坪上奔跑,跟全人类一起被感动,真美啊! 只有第二次眼泪才使媚俗成其为媚俗。 ​​​​第一个把女孩比喻成玫瑰花的人是有创造力的,但之后的人就是媚俗。媚俗扼杀了自由和可能性,他让我们对一个事情的看法产生了固定的心理机制,而且没有自己的反思。就比如人们看到月亮就会联想到“伤秋悲月”,但这是把个人化的理解渗透到所有人的日常生活中。媚俗可以说是没有个人化的行为,而且是不易察觉的,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小乙Barry
1年前 辽宁
64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目前我一共读了三次。第一次见到这本书是在高中,午休的时候看见舍友带了一本封皮上有一只小狗的书。我拿去一瞧,不能承受之轻,好怪的题目吸引我打开了它,但它难懂的内容让我的第一次阅读很快作罢。第二次再读则来到了大二,那时候的重读,我只是似懂非懂的了解了一下它的故事,但什么轻的重的媚俗的之类的哲学探讨在那个当下我并不能深入的了解。第三次重读,时值昆德拉去世,我已经读过昆德拉的传记《寻找米兰·昆德拉》,同时对加缪和萨特的两种存在主义有所了解(尼采的相关哲学还没有深入了解😭😭😭),所以打开书的第一章,我便直呼“这好浓的存在主义味道啊”!!!以下是结合萨特的存在主义和昆德拉一生的经历,我对轻重和媚俗的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指出,人在这一生中,自己的本质是不确定的,始终在不断作出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追寻那个“本质”,最终至死,这一生才被定义。在那之前,一切均可改变,“本质”不被定义。文中的个个角色的经历均围绕自己一生中追求的轻重展开。轻,追求不受束缚,自由追寻自己的理想理念,可认为是“自由选择”。重,则是受世俗责任约束,需要负责,即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媚俗呢,则是我们是否要一味迎合世俗的“重”,为了不显得另类,而放弃自己的“轻”。然而由于我对哲学的了解仍然有限(比如没法尼采的角度进行结合理解),以上只是我浅薄的理解。有些书是需要知识储备和阅历的,这本就是这样。而我也希望在未来,随着我的阅读量及阅历的继续增加,我能更好的理解这本书,期待几年后的第四次重读!!!
小树_04je
1年前 四川
103
三位老师早上好!☀️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去年,当时只读了一半就放弃了,感觉实在晦涩,好好的故事中穿插了很多我读不懂的哲学性思考。😭上周看到老师们会在新一期分享这本书,于是决定重新尝试一次,毕竟读了之后再听老师们分享,就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次阅读确实有进步,首先是全部读完了,哈哈😃其次是在书中发现了好几个触动点。特蕾莎,托马斯,萨比娜,每个主人公都是在充满迷雾的时代,在轻与重之间寻找自我,自己一生在追逐在纠结的东西,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也许显得很小,当时的纠结终究会随着生命的自然老去而变得很轻,可在当下针对个体而言,它的确很重,重到我们需要数次的思考,纠结,难以抉择,小小的选择就像是要压死骆驼的那根稻草。几个人物我都挺喜欢,萨比娜虽然选择“轻”的生活方式,让她在生命后期感到漂浮、虚无,反而又竭力寻找能够捆绑自己的纽带。可是没有关系啊,毕竟这一生大多数时候,她是清醒的,是勇敢的,一直在坚决的抛开自己认为无意义之事。托马斯,虽然他对待感情的生活让我无法理解,可是在爱国情怀上,他可以面对现实,承认自己的有限性,我觉得他不是懦弱,而是一种诚实。特蕾莎,像是一个令人心疼的善良孩子,一直追求着心灵乌托邦,在痛苦与纠结中从未忘却自己的善良与坚守。我曾想如果书中这个人物拥有那个人物的特质,碧如让特蕾莎多一份萨比娜的勇敢果断,那她是不是就能免于内耗?但这违背了造物主的本意,人与人就是充满了不同,正因为这种不同,才能碰撞不一样的精彩,活在一个性格雷同的世界,好像也很无趣🤔这是一本需要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读懂的书,期待下次和它相遇,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Zitian1027
1年前 北京
124
“人永远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世加以修正。” 当年对这句印象最深刻了,还是希望自己有且仅有一次的生命是有厚重质感的。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